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打春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含义,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中国,北回归线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只是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中国古代一些著作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饮食上,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可多食如菠菜、香椿、百合等新鲜蔬菜,以及红枣、山药、蜂蜜等甘味食物,它们能滋补脾胃,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助力阳气的生发。但要注意饮食适度,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功能。
起居方面,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在夜晚得到充分的休息与修复。清晨,可迎着朝阳进行适度的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但切勿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太过。
精神调养亦不可忽视。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可使肝气条达,气血顺畅。不妨多走进大自然,赏春景、听鸟鸣,让身心在春日的怀抱中得到放松与滋养。
立春适逢新春佳节,不少人开启了“过年模式”,愉快地“吃吃吃”。过年的一些习俗,在给我们带来了喜庆体验的同时,也隐藏着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传统的中式菜肴,含有大量盐分及油脂。盐摄入过多容易使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荷,而脂肪摄入过多,可引起动脉硬化。 对于孩子们,节制饮食往往没有太强的观念,加之春节假期食用巧克力、糖果等零食较多,容易造成饮食过量,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情况。中医主张“饮食有节”,饮食七八分饱即可,不可过量。希望大家在享受假期时,避免暴饮暴食、日夜颠倒,保持心情愉悦,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迎春
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所以古人重视立春,有迎春之仪。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以及“龟子报春”“铜鼓驱疫”等,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打春牛
咬春
立春日食春饼、赠春盘。春饼是立春日典型的时令食品,从魏晋南北朝时代起,人们迎春食春饼。春饼是一种薄面饼,取生菜、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取迎新之意,时称“春盘”,也可赠送亲友品尝。
记者:石晓钰 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