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作为城市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是居民活动交往的主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和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原有道路空间更新提升,可以优化道路组织,弱化社区边界,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乌江路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将生物滞留池融入新增的人非绿化隔离带之中,并将道路海绵排水系统与周边已有的两座小游园排水体系相连,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海绵城市生态排水系统,将原有道路打造为具有水涵养、雨水利用、水环境改善等功能的城市道路,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气候适应性。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昆山经济开发区夏驾园安置片区,道路全长约800米,道路周边多为居住用地,此外还有配套商业、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及两处小游园。改造工程包含道路翻建、绿化景观及硬质广场更新等。
2
策略设计
策略一:根据道路断面优化,因地制宜进行海绵城市设计
充分利用道路及绿地空间形成科学的径流组织设计,将道路与绿地边界的局部或全部打开,把径流分配到临近的下沉式绿地中,并设置连续的雨水滞纳设施,通过绿地滞纳一定量的雨水,缓解排水管网的排水压力。乌江路改造时优先利用海绵设施土壤渗透、缓滞、净化能力,在设施结构层内布设穿孔盲管保证设施结构和生态植物稳定性。为防止道路绿地降雨量超过其调蓄容积,设计与排水管网相对应的溢水口和溢流井,以实现对道路绿地的弹性排水控制。
策略二:与道路沿线公共空间结合,打造区域型海绵城市示范
充分利用道路外部现有空间,如乌江路运动游园、乌江路小游园等,将其进行了海绵化设计后的雨水排水系统与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贯通,显著减轻了道路排水压力。将现有海绵元素合理串联,打造乌江路海绵特色示范项目。
策略三:以“BIM+AR”为核心,尝试构建多源数据管理平台
构建集运维管理、信息查询、AR可视化等技术于一体的多源数据管理平台。通过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将各种数据集成到一个平台中,包括设计图纸、工程数据、地理信息、环境数据等,实现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协同工作。利用AR(Augmented Reality)技术,实现对现场情况的实时监测和更新,工程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直观地查看设计图纸和工程进度,提高工作效率。本次尝试给工程带来更高效、精准和可持续的建设管理模式,推动项目向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3
结语
乌江路改造将生态可持续理念融入道路更新工程,采用海绵设施打造生态优、颜值高、会呼吸的道路,着力保护城市肌理,升级乌江路现代化街区活力,带来全新的文化生活体验感,构建城市中的诗意栖居之地。引导社区绿色可持续建设,从公园绿地及活动空间、绿道及健身路径等建设方面,鼓励社区居民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促进生态社区建设。
END
江苏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