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简介
张河泾周边水系整治工程项目位于昆山开发区南浜路南侧,岷江路西侧,红士街东侧,南侧靠河。地块总面积为5.3公顷,水体面积约1.8公顷。
该项目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地块内部地形有堆坡,起伏稍大,内部水体深度约为1~1.2m,外围河道水深约为1.7~2.7m。水面率约为36%,海绵本底条件优越,但水动力较差,水体水质指标基本处于Ⅲ~Ⅳ类水平,与外河道连接处水体水质为V类水。内部水系循环通过外周边河道水体流动带动,水系存在部分死水区。
本次海绵城市设计以张河泾周边水系提升工程为依托,通过地表径流组织,将地块内的径流雨水收集、转输入地块内生态湿地,从而起到雨水调蓄、净化等作用。同时考虑近远期相结合,在道路周边预留海绵设施,考虑将来在市政道路改造的时候可以将这部分雨水接入海绵设施,并最终进入生态湿地处理。
项目区位图
2
设计思路
张河泾周边水系整治工程海绵城市设计以全过程径流控制策略及圩区循环策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全过程径流控制策略指在雨期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调控等手段对雨水进行全过程管理,从而达到控制雨水径流、削减面源污染的目的;圩区循环策略主要用于水环境提升,以圩区为单元,在源头削减和过程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动力将圩内水体进行提升循环,利用公共海绵设施对河道水体进行净化。
设计策略示意图
3
设计亮点
(1)引水入园,发挥公共海绵空间功能
本项目作为公共绿地、水体,应为周边地块提供海绵调蓄、净化功能 。除了采用生态旱溪收集周边人行道雨水外,将张河泾周边水系进行封闭化处理,通过水生态系统搭建,建设生态循环处理湿地。采用动力设备与自然溢流相结合的方式,将客水引入本项目内进行消纳处理。
本项目位于张河泾河道北侧,选择生态循环处理湿地技术,连通河道和湿地。非雨期时,采用水泵,将张河泾河道水提升至人工湿地,利用循环透析原则,处理河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对临近河道水体进行净化处理。
雨季关闭泵站,客水通过市政溢流井以溢流方式进入湿地,利用湿地的调蓄能力,削减部分地表径流。
项目总体鸟瞰图
生态旱溪实景图
引水入园方式示意
(2)优选育种,构建水下森林净化体系
为改善水体水质,选用四季常绿、净化效率高、耐污染的四季常绿矮型苦草为主要沉水植物,另配以改良刺苦草、龙须眼子菜,构建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水下森林体系。这些沉水植物既能给水生动物提供更多的生活栖息场所,又能吸附水体富营养物质,分解水底泥土的污染物,增加水体含氧量,在维持湿地的清水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水下森林实景图
(3)鱼翔浅底,强化生物调控措施
水生动物也是水生态系统“闭环”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当“水下森林”成型后,控藻浮游动物提高水体透明度的同时,通过投放鱼虾、螺贝调控生态系统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实现水体富营养资源化。
鱼类:选择肉食性鱼类,控制杂食性鱼类,防止鱼类拱食导致底泥再悬浮,破坏生态系统。
底栖类:螺、蚌的分泌物为天然絮凝剂,辅助水清;螺、虾刮食植物附着的有机质,摄食腐殖质,减少富营养物质污染。
生物调控示意图
4
实施成效
本项目聚焦河道水环境治理,将原先开发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构建湿地循环系统,将原先水下杂乱的荷塘改造成水下森林,重新构建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水生态系统,实现从浊水态到清水态转变。
项目建成后水体能够实现自净,并且具备一定抗污染能力,除暴雨期外,水体全年清澈透亮,全面形成“清水型生态系统”。
通过岸线补植相应植被,增加植被缓冲带,有效保护河岸地形地貌,防止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有助于岸边坡地稳定性,减少土壤侵蚀。
通过蓝绿空间整体提升,优化整个公园绿地的环境品质,增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吸引力。
水体曝气实景图
植被缓冲带实景图
湿地公园实景图
END
江苏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