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看年俗
文/许仲英
有首儿歌大伙准熟:“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打壶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眼瞅着春节的脚步是越来越近了,所以春节前的这最后一讲,咱们就通过《红楼梦》来了解一些古代的年俗吧。
头一个就是腊八节。《红楼梦》虽然没有对腊八节的直接描写,但还是提到过的。那是在第十九回里,宝玉生怕黛玉饭后就睡会存了食不消化,就千方百计给她捣乱,于是现场瞎编了一个故事: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洞里有一群耗子精。有一年腊月初七,老耗子升座议事,说:“明天就是腊八了,世上的人可都熬腊八粥呢,咱们也不能落下呀。可是眼下洞里缺东少西的,熬不成,必须去外头偷一些回来才行。”说着就拔出一支令箭,派了一个能干的小耗子先去侦察一下。过了一会儿,小耗子回来汇报了,说:各处都侦察到了,顶数山下庙里的果米最多。“老耗子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耗子说:“米豆成仓,数不过来。果品有五种:红枣、栗子、花生、菱角、香芋。”老耗子听罢大喜,一支接一支地拔令箭,这个去偷豆,那个去偷米……最后还剩下香芋没人领命,老耗子拿着令箭问:“谁去偷香芋?”有一个特别小特别弱的小耗子说:“我愿意去。”大伙都觉得它不行,小耗子说:“别看我年小体弱,可是我法术无边,包管比它们偷的还巧呢!”大伙忙问它有什么高招?小耗子说:“我只要摇身一变,变成个香芋,混进香芋堆里,再使个分身法,就能把那些香芋偷回来了。”大伙说:“那你变一个让我们瞧瞧呗?”小耗子说“变就变”,果然不含糊,不过变的不是香芋,而是一位美貌的小姐。大伙哄堂大笑:“噢,变错了,变错了!”小耗子现了原形,笑着说:“说你们没见过世面吧!你们只知道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家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一直听到这儿,林黛玉才明白敢情被贾宝玉编派了,上去就拧宝玉的嘴。宝玉赶紧求饶,说好妹妹饶了我吧,以后再不敢了……
这一回的回目名就叫“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是《红楼梦》里的著名桥段。作者曹雪芹借这个小故事,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宝黛二人的两小无猜和亲密无间,却也让今天的我们间接了解到了古时的腊八节民俗,以及腊八粥的主要成份。
提起腊八节的起源,版本很多,比如其中有一个是说: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有一次饿晕在路边,被一个村女看到,用各种杂粮杂果煮粥给他喝,救了他一条命。这件事让释迦牟尼端坐在菩提树下沉思,于是成道,那天就是腊月初八。从那以后,每到腊月初八这一天,各大寺院的佛教徒们就会举行法事,煮粥供佛,并施舍给善男善女。再后来,腊八吃粥的习俗就走进了每一个寻常百姓家了。我记得去年腊八那天,隔壁邻居——一个来自银川的老妹儿还满满盛了一碗“豆豆粥”送过来了呢。
过完腊八,接下来就该备年货了。在中国人的年货里,各种美食绝对是大头,就像开头那首儿歌里唱的那样。寻常老百姓平时就是再舍不得,到了过年也要吃顿好的,那杨白劳不是还称了二斤面“带回家来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对吧?穷人尚且如此,《红楼梦》里贾府这样的豪门贵族,备起年货来更是丰盛奢华到不得了哇。
说起来呀,别看宁国府的贾珍、荣国府的贾赦都袭着爵位,但其实一年也就只能拿到几百两的俸银,象征意义而已。宝玉他老爸贾政倒是有工作,但也不过是个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罢了,工资极有限,归了包堆儿加一块儿,都不够给贾母过一回生日的。所以一定要有更大的经济来源才行。那么这个来源是什么呢?就是田庄地亩的租金收入。这也是那个时代所有的地主官僚阶层的主要收入。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就讲了一个黑山村的乌庄头率领人马车队来宁国府缴租子的故事。书里列出了一张十分详细的缴租清单,我念给大伙听听啊:
大鹿三十只
獐子五十只
狍子五十只
暹猪二十个
汤羊二十个
龙猪二十个
野猪二十个
家腊猪二十个
野羊二十个
青羊二个
家汤羊二十个
家风羊二十个
鲟鳇鱼二个
各色杂鱼二百斤
活鸡鸭鹅各二百只
风鸡鸭鹅各二百只
野鸡兔子各二百对
熊掌二十对
鹿筋二十斤
海参五十斤
鹿舌五十条
牛舌五十条
蛏干二十斤
榛松桃杏瓤各二口袋
大对虾五十对
干虾二百斤
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
中等二千斤
柴炭三万斤
御田胭脂米二石
碧糯五十斛
白糯五十斛
粉秔五十斛
杂色梁谷各五十斛
下用常米一千石
各色干菜一车
除了实物,还有现银二千五百两。除了现银,还有另外给公子小姐们准备的宠物,有:
活鹿两对
活白兔四对
黑兔四对
活锦鸡两对
西洋鸭两对
这几十万斤重的东西,是乌庄头带领的人马车队,踏着四五尺深的雪,趟着没过脚面的冰泥雪水,紧走慢走了一个多月,赶在腊月二十三之前送到的。
那么,这些够宁国府用的吗?不够,远远不够!除了黑山村,类似的田庄还有八九个呢,这还光是宁国府。但即使如此,贾珍还是眉头紧皱:“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真真是不叫过年了!……不和你们要,找谁去!”
如果您想了解什么是穷?什么是富?什么是阶级压迫?《红楼梦》里的这一段描述,就是最生动最具体的教科书。
周济族人。这也是贾家每逢过年要做的事情。贾珍是族长,主抓这事儿。比如打发走了乌庄头这一拨儿后,贾珍就吩咐下人,先留出一份供奉祖宗的,再留出自己家的,剩下的分成一份儿一份儿的堆到台阶下,让族里那些没有多少家庭收入的子侄们来领。他披着一件猞猁皮大衣,坐在狼皮褥子上,一边晒太阳,一边看着。
领恩赏。按照那时候的惯例,像贾府这样有爵位的人家,每到过年会得到皇上一笔赏钱,叫“春祭恩赏”。第五十三回就写到贾蓉去光禄寺把钱“关”回来了。那钱用皇家专用的黄布口袋装着,口袋上一面印着“皇恩永锡”四个大字,还有礼部祠祭司的印记,另一面写着一行小字:“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恩赐永远春祭赏共二分,净折银若干两。某年月日龙禁尉候补侍卫贾蓉当堂领讫,值年寺丞某人”,下面还有一个朱笔花押。
从贾珍与乌进孝的对话里,我们得知,这笔钱大约是一千两银子,对于贾家来说,虽不多,却是至高无上的政治待遇,是荣誉的象征,贾家人自然十分看重。所以拿到这笔钱后,贾珍先是盥漱了,再换了靴帽,让儿子贾蓉捧着银子跟着他,先来到荣国府,依次回了贾母、王夫人、贾赦、邢夫人等长辈,再回到宗祠,拿出里面的银子,恭恭敬敬地把那个黄布口袋在宗祠大炉里焚了,这就表示把浩大的皇恩转达给了祖宗。
吃年酒。这里所说的年酒,不是指家庭里的年夜饭,而是一种润滑社会各方面关系、达到礼尚往来的社交活动,除了请客,也包括送礼、看戏。比如贾蓉“关”回赏银时告诉他爹贾珍,说“光禄寺的官儿们都说问父亲好,多日不见,都着实想念。”贾珍当然明白:“他们哪里是想我。这不又到年下了嘛,他们不是想我的东西,就是想我的戏酒了。”
吃年酒所覆盖的时间和范围都很长很大,不光请别人,也被别人请。事先还需要开出一个明细单子来,免得弄乱了。第五十三回里,贾珍就吩咐儿子:“你去问问你琏二婶子,正月里请吃年酒的日子拟了没有,若拟定了,叫书房里明白开了单子来。咱们再请时就不犯重了。”所以整个正月里,像王夫人、凤姐这种代表性人物,光是被请或请人,就“不能胜记。”
压岁钱。过年给小孩子压岁钱,这个习俗从古传到了今。其实“压岁钱”,应该叫“压祟钱”。有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叫“祟”的妖怪,一到大年三十晚上,就跑出来祸祸小孩儿。趁着孩子睡着了,只要偷偷的在孩子脑瓜儿上一摸,孩子就病了。话说浙江嘉兴府有对儿夫妻老来得子,宝贝得不得了。有一年年三十晚上,他们摸出八个铜钱儿一张红纸,一会儿包上一会又拆开哄孩子玩。后来孩子睡着了,夫妻俩顺手就把包着八个铜钱的纸包塞到孩子枕头底下了。孩子倒是睡了,夫妻俩可是不敢睡,就那么守着,打算熬个通宵。
到了后半夜,突然刮进一阵风,门也吹开了,灯也吹灭了——果然,那个祟来了。正要伸手摸孩子脑袋时,只见枕头底下“啪”的射出一道亮光,吓得那祟一缩手扭头就跑了。孩子呢,当然就安然无恙。后来这个事儿就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的,人们一看这事儿灵,就有样学样,一到年三十儿就给孩子包红包。慢慢儿慢慢儿地呢,给孩子压岁钱就成了中国人的过年习俗。
当然啦,这只是个故事,听着好玩罢了,当不得真的。下面我说的可是真的哦,因为它是文献记载,说:最早的压岁钱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出现了。不过那时候用的不是货币,而是用金属铸成的专用品。在上面铸上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之类的图案,还有各种吉祥话儿,那时候叫作“压胜钱”。
《红楼梦》里也讲到了过年准备和发放压岁钱。先说准备。第五十三回里有这么一段文字:这日,宁府中尤氏正同贾蓉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的针线礼物。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回说:“兴儿回奶奶:前儿那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里头成色不等,共总倾了二百二十个锞子。”说着,递上去。尤氏看了看,只见也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尤氏命:“收起这个来,叫他把银锞子快快交了进来。”丫鬟答应着去了。
锞子,咱们前几次提到过,就是可以当钱使的小金锭子、小银锭子,每个大约重六七钱、七八钱不等。锞子的样式特别多,除了它本身的贵金属价值外,还有文化价值,比如可以装饰赏玩,比如吉祥祝福的含义,像上文提到的梅花式象征五福,海棠式象征金玉满堂,元宝上刻着笔和如意象征着“必定如意”……
押岁钱究竟需要准备多少?这个穷富各不同。比如宁国府的这二百二十个金锞子,是用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的纯金子铸造的。一个锞子大约重六钱九分八厘五毫,换算成今天的重量单位是21.83克,如果再换算成今天的黄金价格,大概值一万五左右。220个金锞子,价值三百多万元哪!
这才刚说了金锞子,还有银锞子呢。那尤氏不是还命令丫鬟告诉兴儿,“把银锞子快快交了进来”吗?那么,银锞子到底铸了多少?书上没说,应该只会比金锞子多,因为它用起来更灵活、更方便。
除了金的、银的,还有铜的,这是赏给下人的。比如看戏时,就抬来三张大炕桌,每张炕桌上铺着红毡,上面堆着新出局的铜钱,也就是新钱,全用大红彩绳串着。赏赐时是怎么赏赐的?是一簸箩一簸箩撮起来扬出去的。
粗粗一算,东西两府过个年,光押岁钱就得发散出上千万哪!吓人不吓人?什么叫挥金如土,这就是了。
押岁钱的习俗传延到今,好像也有越演越烈的势头。从前我们小时候,得到个块儿八毛的就美得不行了,现在,连成千上万都不稀罕了。这种趋势到底好不好?您心里肯定有数。
清扫布置。现在人讲究打发灶王爷上了天之后开始扫房子,古时候也一样,而且人家儿越大越繁琐。比如红楼梦里多处提到了准备各种围屏,擦抹几案金银供器。到了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各色齐备,东西两府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儿的朱红大高照,点得就跟两条金龙一般。到了除夕这天更是隆重,整条街上都设着仪仗执事乐器。房间里锦裀绣屏,焕然一新。火盆里焚的是松柏香、百合草。佛堂灶王前全部焚香上供,院子里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府里所有的人不管男女、不分上下,全都打扮得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整夜不断。
这里顺便说两个知识点:
一是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挂在大门上的两块板子,上面刻上门神像,用来除妖辟邪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诗大家都熟。《红楼梦》书里提到的“新油了桃符”正是“新桃换旧符”。
二是“一路正门大开”,这是只有重大日子、重大仪式、重要来宾才会有的规格。平常日子,即使是主子,也是走角门的。当初黛玉进府走的是角门,有些年轻人还以为她被轻视了呢,其实是不懂古代礼仪造成的误解。
拜年。先是进宫朝贺,说白了就是给皇上拜年去。书里说:除夕这天,像贾母这种有封诰的,都得按品身着朝服,进宫参加“团拜”去。不光除夕,初一一大早还得按品大妆、摆起全副执事,再去拜一次。
再就是自家拜年了。先从辈份最高的贾母拜起,然后文字辈、玉字辈、草字辈……以及两府的男妇、小厮、丫鬟……就这么一级一级地拜下来。作为押岁钱的荷包金银锞子,也要一级一级地发散下去。接下来是摆合欢宴,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也就年夜饭吧。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据说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用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泡酒而成。这种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来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按照汉族古代的风俗,要在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王安石的“春风送暖入屠苏”说的就是这种年俗。
至于大排家宴、饮酒作乐、听戏赌钱、烟花爆竹……这些都零散见于书中各处,是整个正月里都少不了的节目。
祭祖。其实大年三十这一天,还有一项最最重要的仪式,那就是祭祖。对于这一点,书里从场所到设备,从程序到秩序,甚至连焚的什么香,献的什么帛,怎么男女分列,怎么一道道地传进供品来……都作了详细的描写,足见这是大年三十的重头戏。只是咱们今天时间有限,不能铺排开来讲了。
祭祖既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心理需求,也是报效祖先、感恩先人的仪式表达,所以古人是非常重视的。举个小例子吧:贾珍的父亲贾敬是宁国府的老大。这个人一味好道,一年到头在城外道观里烧丹炼汞,家里一应事情全都不闻不问,连给他过生日他都不回家。但是祭祖他却不敢不来。
说起对祭祖的重视,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也有过描写:“……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看看,虽比不上贾府的排场,但其重视程度还是相同的。
而更生动的描写是通过祥林嫂这个人物反映出来的。吃苦肯干的祥林嫂,原本是鲁四老爷家祭祖时一个人能顶几个人用的干家子,但是当她再婚又再寡后,就被视为不洁之人,再也没有资格参与祭祖工作,连摸一下碗盘都不行。当然,鲁迅先生意在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了祭祖在中国人心中曾经有过的分量。
越是普通人家,祭祖的礼仪也就越是被精减。我曾经在山西生活了几十年,大概了解一点点当地的风俗:一般来说,年夜饭前一定会放一挂鞭炮,意思是把祖先接回来,然后上供敬拜。老祖先会在家中享用食茶和香火一直到初五,一大早再被儿孙们用一挂鞭炮敬送出去。
突然想起1967年的春节来了。
那一年,“大革文化命”正如火如荼,人们的心理和言行都走了样儿,难免弄出些怪诞荒唐的事来。这不,好容易盼到要过年了,也不知是哪个该死的提了个倡议: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什么是革命化的春节?其实核心就是,不放假了。
这下完蛋了,全国各地的人都得过“革命化春节”,有关年的一切都成了将就。但是再将就,年夜饭毕竟还是要有的。那天晚上,当年夜饭摆上桌时,我迫不及待地坐了下来。没想到被妈妈一把拎起来,让我打开窗帘看看对面那家。我一看,哟,那家没拉窗帘,全家大小排列整齐、站立笔直,人人手里拿着一本红彤彤的小册子,正一会儿紧贴左胸,一会儿右手高举左右摆动,冲着墙上的一幅画像忙乎着呢。那动作,整齐娴熟,那神态,一本正经。再看看另外几家,竟然都一样:一样的拉开着窗帘,一样的列队而立,一样的小册子在手,一样的庄严神圣……
别看听不到声音,但我知道他们在干什么,那时候中国人对这套程序都不陌生。每天早晨和晚上都得来这么一出,有个名儿叫“早请示晚汇报”——只不过此前都是在公众场合,在家里搞?这可是头回见。
既然如此,那我们家也不敢省了这道程序呀,于是也照葫芦画瓢来上一遍,这才拉上窗帘,放松身心,坐下来“开动”。
好了,关于《红楼梦》里的年俗,就说这些吧。为什么要聊这样一个话题呢?我觉得除了借此了解一些古人的年俗之外,还可以据此探究历史渊源,思考它们的文化价值,审视现在年俗的优劣。属于糟粕的就抛弃,属于精华的就好好传承并发挥光大。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吃”早就不再是“年”的重点了,刚才大伙也说到了,觉得这个“年”越来越没意思了,因为现在“吃”这个重头戏没了,又没有及时补充进新的、既有趣味又有文化内涵的新内容,可不就觉得没意思了呗。
这几年,一种抵制西方节日的思潮在抬头,生怕被外来文化入侵了,仿佛这就是爱国。我觉得这样理解爱国未免肤浅。一是西方节日里,的确有一些好的,比如父亲节、母亲节、劳动节、妇女节……还不是都被我们“笑纳”过来且并未损掉我们一根毫毛吗?二是我们应该相信,中华民族是有着足够的包容力和融它力的。看看历史,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它吸收兼容了很多很多的外来文化,结果怎么样呢——它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元朝和清朝也曾统治了好几百年,结果怎么样呢——我们原有的优秀文化不但没有被扼杀被同化,反而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互补互进。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一方面要有民族自信心,就是说,相信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是完全有能力把外来的好东西吸收进来变成我们自己的的;另一方面还要有民族责任感:这个责任感就是尽力把我们自己的东西——比如“年”——越弄越好,让它越来越有文化内涵,越来越有人文色彩,越来越有民族之根。
当我们面对“年越来越没意思了”这个新时代的新问题时,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让它重新“有意思”起来,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是了不起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