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家的殡葬习俗

情感   2023-04-05 14:54   河南  

说说老家的殡葬习俗

文/马晓荷


我已年过半百,父辈们也都七老八十,大都因病离世。唯一一位祖父辈98岁的四爷也于今年元旦去世。三月份弟媳81岁的父亲、婆家79岁的二爹也因病走了。我去凭吊帮忙,对家乡的殡葬习俗流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人从去世到埋葬一般是三天,(起始从去世的那一天算起,到埋葬那天为止),也有停放五天,七天的。一般停放的日子为单数。

人一倒头,主家大都要请阴阳先生看看下葬的日期和坟地的方位(祖坟看向相对简单点,寻新坟址要耗时些)。一般由主家领着阴阳先生去祖坟。其实祖坟已有祖先埋葬于此,祖先们当初也许找过阴阳先生看过坟地,方位大体上不会有太大的调整。

后人们找的先生会绕着坟地东张西望,指点江山,品头论足一番,胸有成竹地说一些行业内的话,或夸坟地选址选的好,能出大官或发大财之类的话,(这些话有可能是阴阳先生早已知道后辈中有当官或发财的)。主家听后当然心生欢喜。也有先生看看后说此祖坟不佳的,后辈中会有血光和牢狱之灾的事要发生或者已发生。主家闻询后惶恐不安。当然先生自有破解之法,他会告诉主家如何破解。

坟地看好后,主家会封阴阳先生一些费用,金额会随着先生的名气或破解法的费事程度大小而定。



坟地方位确定后,先生会用两个木棍和一根绳子把墓地中心位置确定住,再由挖墓的专业人士挖墓坑。一般挖墓坑由两三个人负责,主家会派人给他们送饭,有烟有酒,每人发一根手巾。

以前谁家有红白事,整个村的乡亲们都会前来帮忙筹办,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现在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儿童无力承担繁琐累人的红白事。催生出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队,俗称“一条龙”。

往往人刚一去世,“一条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立马闻风而动,很快把办“白事”的所有东西拉到主家——有孝子们头上裹的白布(成捆的),白鞋(现在换成白鞋套),去世人穿的五套或七套衣服,迎门刷,噙口钱,戒指,金元宝(金黄的制品)白蜡烛,香炉,活纸,哀仗,麻披,棉被,花圈,挽帐,棺材底铺的金色衬布,逝者身上盖银白色布、冰棺等,一应俱全。



主家的门口靠着由长竹竿挑起的白黄流苏,叫迎门刷。门口靠着花圈,房门上帐起挽帐。路人一看门口的这些东西,都知道这户人家有人去世了。

人去世后需要马上穿上入殓的新衣服,因刚去世的人肢体还没完全僵硬,方便穿衣。

给逝者穿衣前要擦洗逝者的身子、剪发、剪脚手指甲,剪下的头发和指甲用纸包好,因火化后骨灰装棺材或埋骨灰盒时,要把这些东西按头部、左右手脚放到里面。这些工作一般由逝者的长子操作。现在一条龙也安排由专人来做。主家要给做这事人封封子钱(钱数不等,几十或一二百均可,所有白事帮忙的人不能“空”,就是多少给点钱,邻居帮忙的主家也要给点钱)。

孝子们头缠白布(长条状),白布扎在头上,一长一短垂在背上。腿脖处扎裹腿布,麻批。孙子头上的白布上绑条红布条,重孙绑条绿布条。

专业人员在给逝者洗理剪时,子女们在一旁协助,完毕,逝者的长子事先反穿上逝者的一件旧上衣,再套上五或七件新衣服,然后从长子的上身褪下后穿到逝者的上身。穿时从逝者的腿下往上拉,到头后背领子处,再把逝者的袖子套好。



裤子穿起来相对要省事些,接着戴好帽子,穿好袜子鞋子,用麻披把双脚捆一起,装入铺好黄金色铺子的冰棺里。再往逝者口中放噙口钱,手里握着金元宝,脚上蹬有像山字形状的东西(不知叫啥)。然后盖上锈花的银白被子,在银色被子上面放些棉花,送行或是出棺时亲人们把这些棉花拿走,预示后辈们会荣华富贵。

灵柩前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放一幅放大的逝者照片。灵柩前放两只粗大的白色蜡烛,一直燃着,不能熄灭。以前人们是用棉线弄一个长长的捻子,放入盛有香油的小碗里点燃,人们要不停地往碗里添油,挑挑捻子,怕捻子没油或捻子烧完熄灭了。

逝者用过的被子要扔到房顶上,铺的席子,草垫要拿到十字路口烧了(逝者老伴活着的话,只烧一小部分,剩余部分切割,不能烧扔了,没有老伴或去世了,这些全烧)



埋葬前一天要举行吊唁活动,亲朋们前来吊孝。逝者的女儿要蒸十个大馍(没女儿的由主家准备),一大块猪肉,几条香烟放在灵柩前的大桌子上。桌子边放有纸扎的童男童女、房子,汽车、家电等阴间用的东西。

主家或女儿请的响器或戏班子,前来吊孝到主家附近燃放鞭炮,鞭炮一响,响器响起来。孝子们知道来人,哭泣着拄着哀仗棍跪地磕头迎接。

主家要为出嫁的女儿侄女们准备顶头布,以前是白布,现在流行纯棉被罩或被单,儿媳则由她娘家准备。

顶头布的一角绑一个小蒸馍,一边绑着酵子,预示“发财发家”。

顶头布在送行和下葬时顶在她们的头上。逝者下葬后,顶头布一个角绑的馍拿出来,要在扔坟上,一个角的酵子拿回家蒸馍用,预意发家吧。



吃饭也是一条龙安排的,出殡前的那个晚上和出殡后的那个早上均有酒席,其他时段都是一碗端。

出殡前夜有报庙和送行仪式。报庙在晚饭后进行,孝子们手拿活纸和供品来到十字路口,纸烧磕头后孝子们在返回的路上要慢慢走哭着回去。

逝者的女儿侄女儿子儿媳们走在队伍的前面,走几步要停下来,拄着哀仗棍跪地痛哭流涕。其他孝子们跟在后面,后面哭不出来的孝子们则会一脸凝重悲伤地挪着沉重的步子,跟在白茫茫的队伍后面。

送行是在出殡前夜里十二点左右,也就是人们说的狗不咬鸡不叫的时辰进行。

送行前孝子们围着灵柩正转三圈、反转三圈,哭着送逝者到十字路口,且把灵柩前每顿饭给逝者盛的饭罐拿上,一边走一路抛洒一边说着什么。

每人手里拿着活纸送到十字路口,把纸烧了,返回时孝子们不准哭也不准扭头,要把头上的白布盘在头顶,把脚上绑的麻绳取下来烧掉,让逝者安心去天堂。

返回,男孝子们要进行典酒仪式,每人三杯酒,仪式完毕。



第三天早上要按阴阳先生说的下葬时辰,提前几个小时孝子们吃饺子或鸡蛋后火葬场排队火化,灵柩去了火葬场,家里得派人打扫灵堂。主家要给打扫人封钱。扫干净的地下要把一袋或半袋粮食倒一些在地下(不全倒地下)。

火化后,农村依然要装棺材土葬(城市没有,骨灰盒放入公墓坟)。一条龙的人们提前把棺材拉到坟头,上面有帐篷罩着,把逝者的衣服鞋帽放进去,再放骨灰和剪下逝者的头发指甲等,封棺,落棺前长子下墓坑用活纸铺成“主”字,每张纸上放一个硬币,长子点燃活纸,在“主”字绕着后退,没燃烧完的活纸扔出来,由两个人把长子从墓坑里拉出来,落棺,回家吃烙馍揭扣碗。

接着洒五谷斗里的五谷和硬币。据说能接住五谷和钱币的都是有福有财运的人。

以上是我近期参与亲人殡葬后知道的老家殡葬流程,不一定记录完整和正确。

老家的殡葬习俗自古流传至今,其中一些习俗被时代淘汰和替代,也有一些繁文缛节被简化。每一个流程大概都有一套说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惜我知之甚少。

我只能做个记录者。

殡葬习俗现在的年轻人知之者甚少,他们也不热心,也不霄于参与其中。

我们那个仅有100来人的自然村中,深谙习俗的老人们一个个相继离世,年轻人外出打工,没时间没精力也有不愿接力传承的,导致殡葬会一切从简,以后的逝者将会和小猫小狗死去那样被简单地埋葬。
殡葬要有仪式感,这样才能让失亲的亲人们在忙碌仪式感中寄托对亲人的无尽的伤痛,隆重仪式感也让人们感到来世一遭:值得!

我个人认为,因为有了这些繁文缛节的婚丧嫁娶的仪式,才让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点击阅读往期文章:
远行的父亲
尘封的记忆
又见清明
作者介绍:马晓荷,原创写手,一个生性豁达乐观向上开朗的女子,爱文字、喜欢在文字的世界觅得的那一块丰美的田园,放逐如诗如画美好的岁月。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不断呈现

笑荷笑了
写作是为了曾经的承诺,想把日子过成歌。平凡的女子,平凡的梦想,一份工作,一个温暖的家,闲时读书侍花,偶尔写写,记下那份曾经的感动和过往,喜欢真率性,过着一种从容不迫的庸常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