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从长岛挺进南海 [ 第1488期 ]

文摘   2024-11-07 21:19   北京  

文、图 | 徐滔

今天的立冬,赶上了闰年,比往常的非闰年早了一天。每年的立冬这一天,滔哥都会打开那些尘封照片,为长岛的远洋船队写点文字。

34年前的立冬那一天,长岛县开发南海渔场远洋船队首发阵容10艘大钢壳从长岛一路劈波斩浪挺进南海开创了北方群众渔业闯过台湾海峡驰骋南海渔场的新纪元

时间回到1990年11月8日上午,长岛县渔港码头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10艘“大钢壳”渔轮披红挂彩,整装待发,全县一千多名干部群众聚集在长岛渔港深水泊位码头,冒着冰冷的冬雨,为开发南海渔场先遣队一百多名渔民擂鼓助阵,放歌壮行。

上午九点,山东省长岛县代表北方“三省一市”跨越四海、远征南海渔场的首批一百多名干部渔民,在53岁的县委常委、县委农工部长骆永铭同志带领下,驾驶十艘“大钢壳”渔轮从长岛渔港出发,一路劈波斩浪,顶风逆行,远征南海渔场。

“大钢壳”船队从长岛出发后,先到烟台港上水、上油、上冰,补充大量的淡水、食品、药品等,然后途经威海越过成山头,行驶到舟山渔场作业三天,在朱家尖渔港卖鱼之后继续南下。船队行驶到台湾海峡以北的平潭县东澳岛,遭遇了出发以来第一场八级大风,被阻隔在台湾海峡的北端。走访当地水产局得知,眼下这个季节台湾海峡刮大风就像家常便饭,天天都是七八级风浪天气。

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海上临时党委和船队决定尽快穿越惊涛骇浪的台湾海峡。做好充分准备之后,所有人员各司其职,严阵以待,先遣队的十艘“大钢壳”渔轮依次排开,在骆总指挥的带领下首尾相顾,左右呼应,一路战风斗浪,有惊无险驶过台湾海峡。接着日夜兼程,一鼓作气绕过金门、马祖等大小岛屿,驶进北方渔民从未来过的南海海域。

航行到海南岛附近,船队分头在“514”、“515”海区进行试捕作业,产量不是很理想。于是,船队拔起大锚,继续前行探寻新渔场。12月1日下午两点钟,来自北方长岛的十艘“大钢壳”船队“轰隆隆”驶进三亚渔港,与早已在码头等候的邹家林、吴吉强、宋翠昌、唐道红四位办事处同志胜利会师。22天一直漂泊在风口浪尖上的年轻渔民见到码头上挥手致意的四个人,高兴得在船上直蹦高,一边蹦,一边挥手喊道:“我们到南海了,我们登上海南岛了……”

从北纬三十八度的渤海海峡,南下到北纬十八度的天涯海角,整个航程1650海里(3056公里),穿越55个大海区,历时22天(包括途中避风、试捕作业、销售鱼货和补充给养)。这次从渤海到南海的远征,是北方渔民第一次跨越纬度、跨越渔场、跨越季节的历史性战略转移,是从两手“撸冰棍”的冰天雪地来到椰风海韵的天涯海角,寻找新的出海口的一次伟大壮举,迈出了由区域封闭向全局开放至关重要一步,开创了北方沿海“三省一市”群众渔业开发远洋渔场新纪元,史称“跨越四海,挺进海南”,“大钢壳”船队的渔民豪迈地称为“踏平四海万顷浪,开发南海新渔场”。

海南岛海岸线长达1500多公里,环岛四周渔场众多。初来乍到,人生地疏,语言不通,睁开眼就是风浪,每前进一步都困难重重。按照分工,县委常委、县委农工部长骆永铭和县水产局长高长华分别担任船队正、副指挥,骆部长主抓海上生产,高局长侧重后勤保障。开发南海渔场生产指挥部(办事处)临时设在三亚市招待所两间屋子,虽然住所简陋,但电台、单边带、对讲机等通讯设备配置齐全,既能直接指挥海上渔业生产和调度船队,又方便与三千公里之外的长岛县委、县政府保持通畅联系。

船队到达三亚后,前方指挥部连续召开两次海上党委和队委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船队进行为期三天休整和走访,带队干部和头船船长分组走访当地水产部门和渔业公司,重点了解渔场海况、海底地形、生产特点、鱼游规律等,抓紧制定切实可行的作业方案。办事处继续完善后勤保障工作,并在两天时间内将船队所需的油、冰、淡水、食品等备好备足。第二次联席会议在检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了船队作业的初步方案,划分了作业海区、船队调度等具体事项,落实了后方保障工作职责,进一步严明生产和生活纪律,制定了规章制度和船员守则。

12月6日凌晨三点钟,长岛首批开发南海渔场的十艘“大钢壳”在队长刘政海、副队长高立国带领下,骆总指挥和刘玉江、朱大波、潘富平等出海干部,也都在各自的渔船上和渔民一起从三亚渔港出发,向西偏南的“511”、“512”、“534”、“535”海区驶去。航行大约60海里,于当天上午十点左右赶到渔场陆续下网。拖网两个多小时,第一网上来后船队指挥部陆续收到产情报告:海上作业船只很少,只看见几条香港的渔船在作业;资源很好,以刀鱼为主;网产高者2万斤,一般网产也在5000至7000斤。船队指挥部立即通过无线电将部分渔船调往高产区生产作业。

船队在南海第一个航次旗开得胜,五对渔船在五至六天的时间里平均对产10万多斤,产值10万多元,高产“状元”为砣矶西村高立国的“鲁长渔7023号”和“鲁长渔7024号”对船,产量12万斤,产值13万元。当船队第一个航次凯旋归来,整个三亚渔港码头热闹非凡,吸引了数十家大小商贩现场买卖,各个船卸鱼、出舱、装箱、清点、装车的热闹场面在三亚引起不小的震动。捷报传到大雪飘飘的长岛县,家里的亲人和全县干部群众群情振奋,欢欣鼓舞。

第三个航次,海上党委和船队指挥部安排北隍城山前村“鲁长渔1005号”船长葛长明,去遥远的海域探寻新渔场。有着丰富生产经验的葛长明,带着“鲁长渔1005号”和“鲁长渔1006号”开赴到偏远的“捕捞禁区”,在人迹罕至的新渔场一战成名,短短四天时间创造船队进入南海最高产量,为大家探到一个含金量超级高的海上“聚宝盆”。

开发南海渔场,广大干部渔民不仅经受住了风浪的考验,而且也在激烈的商品经济竞争中锻炼了自己。从十二月初到春节前两个多月时间,“大钢壳”船队平均对船产量50多万斤,产值50至55万元,高者产值60多万元,相当于北方渔场的两倍多。

元旦前夕,县委书记宋修武等领导同志专程来到南海渔场现场办公,在波浮浪涌的船头上和渔民举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座谈会,认真了解生产情况和面临的各种困难,全力以赴支持开发新渔场,进一步加强力量,疏通渠道,保障服务,排忧解难。春节期间,孙以勤、赵玉才等领导也来到三亚指挥部,和渔民们欢聚一堂,共度春节。

春节过后的正月初八(1991年2月22日),当千家万户的年味还在海岛的上空继续荡漾的时候,长岛县第二批开发南海远洋船队近百条“大钢壳”、十多名出海带队干部和一千多名渔民,在长岛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宋家来的带领下,从海区图最上方的渤海海峡,浩浩荡荡驶向海区图最下方的南海渔场。

从长岛出发时,海面上已经刮起了八级大风,天空乌云密布,海上风卷浪涌,海水被捣鼓得一片浑黄,船上彩旗被大风刮得“呼啦啦”作响。考虑到100条渔船从不同海岛集结而来非常不容易,宋家来县长和有关带队干部、船长等认真分析了天气情况,决定按照既定的时间,既定的航线,准时打锚起航。

这是一场连轴刮的大风天气。“大钢壳”船队开到中午头,北风越刮越爽,风力从八级增强到九级、十级。经研究,船队先后在烟台港和龙须岛进行两次避风,一直等风力从十级减弱到八级,又组织船队继续前进。进入南黄海以后,天气逐渐好了起来,船队保持编队队形,一路劈波斩浪,向南挺进,顺利穿越舟山群岛,并一鼓作气闯过浪涛滚滚的台湾海峡。

经过七天七夜的劈波斩浪(包括途中两次进港避风),长岛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宋家来带领近百艘“大钢壳”船队,与三个月前由县委常委、县委农工部长骆永铭带队先期到达南海渔场的十艘“大钢壳”先遣队,在三亚渔港胜利会师。这一次“大钢壳时代的闯海船队”开发南海渔场,史称“跨越四海百船闯海峡,开发渔场千人下海南”,具有“长岛首创,引领北方”的战略意义。

在开发南海渔场两年多的时间里,长岛县委、县政府实现了既定的战略目标,不仅渔业生产取得较大丰收,而且在渔业技术、机械设备、电子仪器、通讯设备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突破性升级,捕捞生产从家门口的近海转向烟波浩渺的远洋,并通过南海这个广阔的渔场,培训了渔民,锻炼了队伍,在捕捞、补给、维修、运输、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上进行实战演练,探索出一套完整的生产服务体系,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长岛县的群众渔业借助南海这座坚固的“桥头堡”,成功走向西太平洋和西北非等更广阔远洋渔场。

2024年11月7日立冬 于北京


  • 本文由《滔哥话长岛》原创

  • 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关注《滔哥话长岛》





海洋文明与渔俗文化传播

海岛风光与渔家美食推介



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

 滔哥话长岛

长岛文史影像 摄影旅游咨询

微信cctt518 腾讯610530518

也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滔哥为好友

滔哥话长岛
长岛旅游资讯 海岛风光摄影 长岛影像史料 海神妈祖文化 生猛海鲜大餐 渔家民俗风情 订制旅游线路 推介特色渔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