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划重点
1月14日至15日,生态环境部在京召开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总结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分析当前面临形势,安排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会议并讲话,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作工作报告。为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1月24日起,我们推出“划重点”系列,今日推出“形势篇”~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
01
准确把握“十四五”高质量收官要求
一要在完成“十四五”硬任务上见真章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了20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8项为约束性指标),其中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负责的有3项,而且都是约束性指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目标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重要使命和重大任务,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在稳的基础上更加积极有为,推动在重点任务、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为落实好“以更高标准打几个漂亮的标志性战役”要求,部里专门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专项行动和创新举措,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总的来看,对于已经达到目标并完成较好的指标,要在守牢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升治理成效,确保不出现较大波动和明显反弹,尤其是部分序时进度不够好的省份,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于符合序时进度的指标,要保持力度、持续攻坚,确保如期完成。
二要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增成色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强调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化、引领和倒逼作用,大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严格“两高一低”项目环境准入,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和壮大绿色生产力,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高水平保护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和成色。
三要在满足群众生态环境新期待上出实效
🔹当前,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容忍度也越来越低。如何衡量“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人民群众满意度是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一方面,要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快解决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固体废物堆存环境风险等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另一方面,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下大气力解决好老百姓投诉举报较多的噪声、油烟、恶臭等“家门口”环境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02
深刻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形势看,成效不够稳固、改善难度加大仍是突出挑战
🔹“十四五”以来,大多数生态环境指标进展是顺利的,但也有少数指标存在完成难度较大、甚至完不成的风险。当前,大气污染治理已进入深水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难度大,超标排放、环保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和低效失效等问题突出。加之全球正处于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换的周期,秋冬季气象条件总体较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会时有发生,“跨年霾”现象仍可能重现。一些河湖海湾沿线污水收集处理不到位、农村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问题突出,汛期污染问题依然严重,一些排污口整而不改、改不到位、不重实效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局部地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较为突出。大宗工业固废历史堆存总量大、风险高,退役动力电池等“新三样”固废问题日益凸显。生产安全和交通运输事故次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依然多发频发,极端天气、违法排污、历史遗留等因素耦合叠加的生态环境风险愈发突出。
从经济社会发展看,产业结构偏重、内生动力不足仍是主要矛盾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统筹发展和保护的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高耗能、高排放特征依然突出,能源消费仍需刚性增长,同时绿色低碳转型投入大,绿色成本较难向下游传导,绿色发展内生动力还不足。有的地方财政紧张、收支平衡压力大,可能难以满足生态环境治理必要的投入需求、难以保证污水垃圾等治理设施运营维护费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的出现治理设施停运和违法排污的情况。
从全球环境治理看,绿色低碳竞争、气候治理谈判仍是博弈焦点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地缘政治冲突仍在加剧,外溢效应凸显,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塑料污染治理等公约谈判斗争激烈,部分西方国家通过设立绿色贸易壁垒等阻遏我新能源、电动汽车等产品出口和产业发展,试图限制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转型发展进程。
总体而言,实现“十四五”高质量收官,既要全力解决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要妥善应对外部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必须把困难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挑战考虑得更严峻一些,把政策举措准备得更周密一些。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同样有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要树立必胜的信心。
🔹首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一以贯之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讲到哪里,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总是为我们领航掌舵、撑腰打气。这是我们顶住压力、战胜困难和挑战的最强大底气和依靠。
🔹其次,生态环境治理长期积累形成了一套务实管用的“政策工具箱”。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等重大改革和重要制度作用将持续发挥,污染防治攻坚一系列举措更加务实高效,生态环境执法监督推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科技赋能和数智化监测监管手段得到广泛有效运用,生态环境保护队伍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各地治理水平和落实能力进一步提升。这是我们接续努力、攻坚克难的坚实基础。
🔹第三,结构减排作用初步显现。近年来,高质量发展催生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市场机制正在推动和倒逼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发生悄然变化。绿色低碳发展尤其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效推动了全社会减排。这是我们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缓解结构性压力的治本之策。
🔹第四,增量政策持续加力增效。今年,随着“两重”“两新”等一揽子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有效促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加快推动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助力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这是我们用好政策、形成合力的有利条件。
03
正确运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
第一,坚持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一是更加注重源头防控,形成高水平的调控体系。要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差异化管控,从源头上为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绿色标尺;全面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加快推动高耗能、高排放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二是更加注重精准管控,形成高水平的治理体系。要准确识别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做到问题、时间、区位、对象、措施“五个精准”,确保靶向治疗、精准施策。
🔹三是更加注重规范引领,形成高水平的标准体系。要通过推动标准体系的优化升级,进一步规范和管控各类污染及温室气体排放行为,助推行业技术进步和新旧动能转换。
🔹四是更加注重市场引导,形成高水平的政策体系。要优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统筹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充分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
🔹五是更加注重科技赋能,形成高水平的技术体系。要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提升科技支撑和保障能力。其中,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向转化的重要抓手,要注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水平保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是只有“高精尖”产业才是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只要切实做到了环保治理和绿色改造升级,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同样也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第二,坚持把问题导向贯穿工作始终
🔹一是针对制约“十四五”高质量收官的关键性问题,要牢牢牵住“牛鼻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突出症结,着力突破瓶颈制约。
🔹二是针对绿色低碳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等根源性问题,要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施策,推动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三是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要以改革的办法积极谋划应对,加强改革探索和试点引路,强化重要政策制度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三,坚持以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破除各类形式主义问题
🔹一是坚决防止各类简单粗放、一律关停式的“一刀切”环保治理,对于搞“一刀切”的,要严肃处理、严肃问责。
🔹二是坚决治理各类脱离实际、层层加码的环保整改,要在根源上下功夫,健全完善减负长效工作机制,做到解“码”去“痕”,持续为基层减负、为企业减轻经营负担。
🔹三是坚决纠治各类弄虚作假、走过场的环保“形式主义”,要敢于较真碰硬,借助大数据、智能化方式和手段,实施“穿透式”监管、全链条监管,使其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
🔹四是坚决查处各类借环保之名、行滥权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要持续加大监督力度,切实提升督察执法效能。
第四,坚持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
🔹在法治方面,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运用好、巩固拓展好依法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刚性约束手段,以良法善治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在市场方面,要继续推进排污权交易,进一步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不断丰富交易主体、交易方式,提升市场活跃度,更好发挥其引领企业低碳转型和行业低成本减排的作用。
🔹在科技方面,要坚持向科技要减排、要管理、要质效,以实施京津冀重大专项以及相关重点专项为抓手,加强相关理论方法、成因机理、过程路径等方面研究和技术攻关,要出好成果、出管用的成果,推动实现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
🔹在政策方面,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增强环保政策与财税、投资、价格、产业、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优化生态文明领域财政资源配置,完善绿色税收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强化价格政策支持,汇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合力。
第五,坚持发挥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
🔹一是针对固根基、强功能的改革任务,比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排污许可等,要进一步细化分解,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工作机制、管理制度,使已有政策制度更好发挥作用。
🔹二是针对补短板、填空白的改革任务,比如固体废物环境监管、新污染物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要加强整体谋划设计,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和重点,科学研究出台新政策新制度。
🔹三是针对领域衔接、要素协同的改革任务,比如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科技体制改革等,要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推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进一步优化完善体制机制,形成系统完整、严密有效的制度体系。
04
聚焦关键领域集中开展攻坚
一是聚焦“三个明显改善”
🔹即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大气污染治理,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把移动源减排作为新的突破口,推动与固定源、面源减排协同发力,重点推动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以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为抓手,以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为牵引,着力推动长江流域总磷、黄河中下游总氮污染控制,加强太湖、巢湖、滇池、洱海等湖泊蓝藻水华防控,确保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重要湖泊水质保持稳中向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稳定改善。要统筹推进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二是聚焦“三个基本消除”
🔹即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劣Ⅴ类断面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这是工作的主要难点。要围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以及“两湖”、成渝、天山北坡等区域,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健全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既加强监督,推动标本兼治,又注重帮扶,强化精准防控。应急减排是应对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关键一招,也是兜底的一招,要做到早研判、早预警、早行动,把减排量拿到手才是硬道理。要聚焦黄河部分支流等劣Ⅴ类水体,科学分析污染来源和变化规律,科学区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加强精准治理、精准帮扶,如期实现劣Ⅴ类断面基本消除目标。要围绕城市黑臭水体和国家监管的农村黑臭水体,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巩固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扎实推进县级城市(含县城)和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健全完善防止返黑返臭长效机制。
三是聚焦“三个有效保障”
🔹即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健康得到有效保障、核与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这是工作的底线要求。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聚焦“一废一库一重”,强化固体废物等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做好隐患排查化解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切实保障生态安全。要围绕城市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以及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建立健全标准规范和风险防控体系,切实抓好饮用水安全和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有效保障环境健康。要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加快建设与我国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有效降低全国放射源辐射事故发生率,不发生国际核与辐射事件分级表2级及以上事件或事故。
编辑 | 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