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学福院士:严谨治学育桃李,不忘初心得始终

文摘   2025-02-01 10:07   北京  


2019年11月,学校正式启动了口述校史工作。5年来,我们通过访谈近百名老教授、老同志、老校友,真实记录他们经历的学校建设发展历史,再现学校发展历程,重温办学育人之路,为弘扬矿大优良传统、传承矿大精神品格贡献档案力量。

2024年,《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师生校友口述访谈实录》出版,本书通过对33名学校培养的校友代表进行口述访谈,分院士篇、高校篇、 行业篇, 生动展示了师生校友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扎实有效的创新实践,展现了新时代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校友群像,再现了学校人才培养和办学发展历程。
本书可供关心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建设发展的学校师生、 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参阅。



人物简介


鲜学福,男,汉族,1929年1月生,四川省阆中市人。中共党员,矿山安全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考入中国矿业学院采矿系,1953年进入北京矿业学院采煤系研究生班。毕业后在重庆大学采矿系任教;1960年前往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先后担任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副主任、主任、研究所所长。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致力于矿井煤层气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研究工作,通过理论和实践验证解决了国际上有争议的瓦斯吸附键问题,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预测的力学方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及“最美奋斗者”称号。




访谈组: 

您可以简要介绍一下您来中国矿业学院前的学习生活经历吗?您为什么选择报考采矿工程专业? 


鲜学福:

我初中就读于阆中县国立四中初中部,学校的师生大多是因为抗日战争来到四川的老师和学生。1945年初中毕业后,身为中共党员的三舅介绍我到重庆蜀都中学读高中,重庆蜀都中学是由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国统区开办的一所培养革命青年的学校。当时重庆有南开中学、巴蜀中学、树人中学、重庆中学、清华中学、育才中学等多所中学,都是培养知识青年的,不过多数与外国教会有关。我在高中学习期间,除了在校内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外,还在校外积极参加了许多重庆的学生运动,比如反美倒蒋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等。1948年我高中毕业后,参加了1949年秋季的高考,报考了当时的国立重庆大学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最后被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数学系录取。1949年底重庆解放,1950年上半年我基本都在参加庆祝重庆解放的各类活动。

之所以我要重新报考大学,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急需人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列,而新中国的工业建设迫在眉睫,当时我所在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同年级的14名学生重新报考了大学,多数都改学了工科,还有改学了医科的,我则选择报考采矿工程专业。那个时候选专业的想法非常单纯,完全没有考虑行业是否艰苦,也不知道采矿工程专业有多艰苦,就是觉得国家工业发展需要矿石能源。当时我在重庆看到的大型工程多为兵工厂和钢铁厂,它们所需的原料和燃料都来自矿山,都需要采矿。
1950年招收采矿工程专业的学校有焦作工学院和重庆大学。我知道有采矿工程专业的学校还有唐山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洋大学,不过它们好像并未在重庆招生,所以我就报了焦作工学院的采矿系和重庆大学矿冶系。因为当时两所学校不是同时举行招生考试的,所以都可以参加,结果我都被录取了,之所以选择焦作工学院,因为当时焦作工学院已改名为中国矿业学院,在天津办学,离首都北京很近,所以我就进入了中国矿业学院。




访谈组: 

您是中国矿业学院的首届本科生,能否分享一下您在中国矿业学院学习期间令您印象深刻的人或者事件吗?


鲜学福:

当时中国矿业学院实行供给制,学生的吃穿住用全部由政府解决,学生享受的待遇特别好。学校给每个学生发放一身黑色的棉衣棉裤和灰色的单衣单裤,解决了学生的穿衣问题,还给学生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我们上课的教室在开滦大厦,它原来是开滦矿务局在天津的办事处,装潢得非常漂亮,大楼的地板每月都要打蜡。我们学生的宿舍是泰来饭店,那是外国人开的接待外宾的高档饭店,学校的食堂则在附近的一个大型仓库里。

令我印象比较深的人有陈郁部长,他当时是燃料工业部部长。他非常接地气,常到中国矿业学院检查学校办学的情况。当时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不充足,煤炭是国家的主要能源,作为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非常重视中国矿业学院的建设,给予了学校非常大的支持。

我印象较深的还有吴子牧院长。他是党内的高级知识分子、留法大学生,特别善于演讲。我觉得他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仿照苏联的矿业类高校教学模式,把学校建成一座正规的大学。学校在中国矿业学院时期,课程设置不均衡、不健全,有的课程过多,有的课程从未涉及。吴子牧院长在北京办学期间,就按照苏联的模式,重新调整课程,完善了课程体系。我在北京矿业学院读硕士期间就补修了通风、排水、提升等方面的课程。

当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还有教煤田地质的韩德馨教授、教工程地质的高文泰教授等,苏联专家阿纳托利·彼得洛维奇·吉里亚契科夫给我们讲采煤的课程。除了上课,我们还要进行实习,第一次去煤矿进行认识实习的地方是焦作煤矿。焦作煤矿的条件不太好,我们下井时深刻感受到当时煤矿井下的工作环境有多么的恶劣,打眼放炮采煤的技术有多么的落后,进一步加深了为什么国家要开办中国矿业学院的认识,坚定了我们要学好专业技术的决心。




访谈组: 

1953年中国矿业学院搬迁到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您作为北京矿业学院首届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对您日后的人生发展有哪些影响?


鲜学福:

当时学校要开办研究生班,选拔了一批学生,包括我在内,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这相当于今天的本硕连读生。我们研究生班的学生没有本科毕业证书,只有硕士毕业证书。那时国家并没有实行学位制,我的研究生毕业证书上,记录了我是在1953年10月进入北京矿业学院的采煤系采煤方法专业研究生班学习了3年半。我的硕士毕业设计是“峰峰矿务局倾斜分层下行落顶采煤方法之分析”,答辩成绩是5分。当时我们班一共有16人毕业,大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都是由苏联专家伊万·叶菲莫维奇·洛莫夫指导完成的。他是苏联乌克兰基辅工学院的教授,来中国支援教学。他先在东北工学院工作一段时间后来到北京矿业学院,随他一起转入学校的还有7名东北工学院的研究生。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我认为最大的收获有4点。第一点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我在做毕业论文之前被安排到河北井陉煤矿做了约10个月的毕业实习,深入了解了煤矿生产的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知识。而且毕业实习的内容需要自己安排,充分锻炼了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

第二点是因材施教。学校根据我们本硕连读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定了合理的毕业论文和设计的要求。我们在本科阶段没有做过毕业设计,有些课程也没有学到,比如通风类、机电类的课程,都在研究生期间及时补学。毕业论文的要求不仅包括矿井的开拓开采设计(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要求),也包括专题内容(研究生毕业设计的要求)。

第三点是学有所用。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重庆大学采矿系做教学工作,到校后就立刻参加了56届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完全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这表明我在学校所学习的内容能够满足工作所需。

第四点是课程体系比较完备。我是北京矿业学院输送给重庆大学的第一个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到重庆大学工作的第二年采矿系就推荐我给学生讲授采煤方法的课程,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就借鉴了北京矿业学院的课程体系。




访谈组: 

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北京矿业学院特聘了一批苏联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您能介绍一下当时苏联专家来校授课讲学的情况吗?


鲜学福:

我1950年至1956年在中国矿业学院和北京矿业学院学习期间,比较熟悉的苏联专家有两位,都是指导采矿系(采煤系)教学工作的。一位是阿纳托利·彼得洛维奇·吉里亚契科夫,他是莫斯科矿业学院采矿系的系主任。在天津期间,他主讲采煤方法,编写了苏联采煤方法俄文版讲稿,我到重庆大学采矿系讲授采煤方法课程时,用的就是他编写的俄文讲稿。另一位是伊万·叶菲莫维奇·洛莫夫。他在北京矿业学院期间,指导研究生班的学生学习,并开展论文指导。简单讲,就是定期和我们研究生交流,我们向他汇报学习情况,他给予相关指导。

在北京矿业学院时期,除了采矿学科,在井巷建筑、地质测量、矿山机械等学科都聘请了苏联专家参加教研工作。




访谈组: 

您扎根教育事业,潜心治学,育人无数,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您觉得如何引导青年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呢?


鲜学福:

首先要牢记立德树人、教育育人是教师之本。其次要传承学校求真务实的精神。再次要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坚持老带新,通过以身作则为青年教师树立榜样,用实际行动影响年轻人,青年教师则要以老教师作为标杆,不断提升育人能力。最后要持之以恒,假以时日,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必将形成。




访谈组: 

您长期致力于矿井煤层气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研究,科研成果丰硕。在攀登科研高峰的时候,您是如何解决科研难题的?


鲜学福:

母校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求真务实的学风,这一点很重要。科学就是实事求是,秉承客观中立的态度,求真求实,踏踏实实地干。我觉得我在科研方面比较自豪的成果是用力学的数值方法来进行矿井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的预测。按力学的思路进行地应力测试,并有针对性地获取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就可以用力学的数值方法来进行矿井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的预测。基于该思路,我提出了一种利用凯塞尔效应测地应力的方法,用该实验方法证明了复合岩石和含瓦斯煤的应力应变规律与单一岩石和煤具有一致性,为数值计算含瓦斯复合煤岩本构方程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基于实验结果,在德鲁克-普拉格强度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含瓦斯煤岩断裂破坏的应力强度和应变强度准则,并提出了用稳定性系数来划分突出潜在危险区的方法。




访谈组: 

在推进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您觉得新时代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要着力提升哪些能力素养。


鲜学福:

第一,要培养爱国之心,树立强国之志,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第二,要提高理论素养,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我在苏联学习时,就被强调要加强数学基础的学习。第三,勇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学校的人才培养一直非常重视与实践相结合,我在中国矿业学院学习时期,每年都参加实习,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了煤矿一线工作实际,对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加深了对专业的认同。第四,要学会与人为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科研成果的取得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实现科研目标。




访谈组: 

当前母校正全力建设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请您对母校的事业发展提些宝贵的建议。


鲜学福:

我非常认同学校建成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的定位和目标,要拓展学科发展方向,扩大学科建设范围。要顺应国家的新需求,建立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



访谈组: 

您对母校的广大学子有哪些寄语和期望?


鲜学福: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时刻想着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其次要激发持之以恒的求知欲,不畏挑战,勇于创新。再次要传承学校求真务实的学风,脚踏实地学好专业本领。


特别鸣谢———鲜学福院士对本稿的亲自审定和大力支持!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选取你的蛇年开运词!

巳启新程!品味浓浓年味儿!

大年初一!领取矿大红包封面

温暖新春!校领导慰问春节在岗人员和在校学生

来  源/档案馆
本期编辑/梁思瑞
责任编辑/王丽晔


如果喜欢,请点亮“在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