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安全科学与工程是一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交叉学科,它瞄准国家安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致力于构建基本的安全防线,旨在从根本上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各类风险,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保驾护航。
全球前三的毕业论文
在姚勇征读本科的时候,几次偶然的参赛经历,使他感受到解决难题的乐趣。这是姚勇征第一次接触科研,这种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了他对科研的兴趣。于是,姚勇征选择继续进行安全工程方面的科研,并被保送至中科大深造。
参加国际会议
暂时没有实验条件就使用数值分析,实验效果未达预期就仔细研读相关论文和查阅大量资料,“问题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的,有些一两天能解决,有的可能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来解决”。但在姚勇征看来,这些难题并不是浇灭科研热情的冷水,反而是激励自己不断向上探索的台阶,“问题不会打倒我,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会让我更加坚定科研的信念”。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这是姚勇征一以贯之的态度。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发言
在瑞典学习了一年后,国外导师非常肯定姚勇征的成果,建议他将博士论文写成英文版,以便于国际传播交流。同时,姚勇征的国内导师也非常赞同这个想法。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姚勇征完成了英文版的毕业论文,并在瑞典国家研究院全英文出版。
科技新星的两种态度
首届硕士毕业生(4名独立指导+1名协助指导)
4人赴中科大和北理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即使步伐较小,只要方向正确、步履不停,便会有收获。姚勇征谈及科研工作时,反复提到目标与努力的重要性,“按照最初定下的目标,一点点的奋斗,一点点努力,踏踏实实工作,肯定会取得成果”。姚勇征在科研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乐于面对各种挑战。他说“每次遇到新的问题,迎接新的挑战,得到一些新的成果,是非常开心的。”
该计划入选难度较大、竞争性强。姚勇征仍旧抱着尝试的心态参与此次评选,并未有过大的负担和压力。姚勇征以严谨的态度面对“做”的过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奖”的评选。做三四月的事,八九月自有答案,他享受着探索与发现的无限喜悦,不为荣誉所累。
谈及所获的众多奖项,姚勇征谦逊地表示,“十分荣幸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博士期间的奖项是对彼时研究成果的肯定,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则是对我近期成绩的认可,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前行的方向。”
能源强国的建言献策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推动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运输与储存困难、生产成本高、基础设施少”的问题制约着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2023年,姚勇征、马秋菊等几位老师实地调研20余家制、储、运、加、用氢领域头部企业及有关政府部门,针对我国氢能产业安全问题,到现场参观、采访、调研。面对繁杂的信息,他与团队成员秉持着严谨求真的态度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创新性建议,探索突破点与发展路径,最终汇聚成一份上百页的分析报告及建言献策,并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批示。
在学习、深造、科研的进程中,不忘初心,始终聚焦于解决现实问题,服务能源强国,勇于探索,勇攀科研高峰,姚勇征一直相信“目标+行动=前进”。
个人简介
姚勇征,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消防工程系副系主任,从事火灾科学与新能源(锂、氢)安全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揭榜挂帅”等科技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1篇,包括SCI论文51篇(中科院1区/Top期刊论文25篇),论文总被引1500余次,获国际学术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往期精彩回顾
如果喜欢,请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