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勇征:浪潮中的坚守与开拓

文摘   2024-12-28 09:38   北京  



安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安全科学与工程是一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交叉学科,它瞄准国家安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致力于构建基本的安全防线,旨在从根本上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各类风险,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保驾护航。

姚勇征,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消防工程系副系主任,长期致力于安全生产研究。在时代的浪潮中,他秉持科研信念,持续应对挑战,坚守与开拓,是他这条前行路上不可或缺的双翼。




全球前三的毕业论文



在姚勇征读本科的时候,几次偶然的参赛经历,使他感受到解决难题的乐趣。这是姚勇征第一次接触科研,这种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了他对科研的兴趣。于是,姚勇征选择继续进行安全工程方面的科研,并被保送至中科大深造。

然而,科研之路绝非坦途。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研工作者,不会只局限于当前的视野,而是不断超越、不断前进,以应对随社会发展而层出不穷的挑战。硕博连读期间,姚勇征不断积极探索、勇于挑战。
由于研究内容涉及燃烧爆炸等内容,现场实验机会十分宝贵。若因此而停滞实验研究,显然不是姚勇征应对问题的态度。他转换思路,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和理论分析的方式,完成研究初步工作。等到拥有现场实验条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结论。提到这段经历时,姚勇征表示,科学研究本身就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及时转换思路非常重要,若等到所有条件准备齐全再开始研究,那便太迟了。第一要务是去做,然后再逐渐完善。


参加国际会议


暂时没有实验条件就使用数值分析,实验效果未达预期就仔细研读相关论文和查阅大量资料,“问题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的,有些一两天能解决,有的可能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来解决”。但在姚勇征看来,这些难题并不是浇灭科研热情的冷水,反而是激励自己不断向上探索的台阶,“问题不会打倒我,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会让我更加坚定科研的信念”。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这是姚勇征一以贯之的态度。

2017年,姚勇征作为国家公派生到瑞典国家研究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联合培养。那些出现在教科书里的名字,成了现实里可以深度交流的师长。姚勇征抓住机会,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合作进行科研的过程中,他们对问题的分析思路使我收获良多”。思考方式的碰撞、问题解决的交流,这些为姚勇征的科研思路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发言


在瑞典学习了一年后,国外导师非常肯定姚勇征的成果,建议他将博士论文写成英文版,以便于国际传播交流。同时,姚勇征的国内导师也非常赞同这个想法。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姚勇征完成了英文版的毕业论文,并在瑞典国家研究院全英文出版。

由于研究工作非常出色,得到了业界顶尖学者的认可,姚勇征在国内外导师的建议下申报了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最佳学位论文。该奖项是火灾科学领域的顶尖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全球入选三人。他表示,当时没抱太大的希望,只是秉持着试一试的心态,后来收到入选的邮件,还是比较吃惊的。
对姚勇征而言,这次获奖意味着硕士、博士五年间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关注,坚定了他继续进行火灾科学研究的信念。




科技新星的两种态度


首届硕士毕业生(4名独立指导+1名协助指导)

4人赴中科大和北理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即使步伐较小,只要方向正确、步履不停,便会有收获。姚勇征谈及科研工作时,反复提到目标与努力的重要性,“按照最初定下的目标,一点点的奋斗,一点点努力,踏踏实实工作,肯定会取得成果”。姚勇征在科研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乐于面对各种挑战。他说“每次遇到新的问题,迎接新的挑战,得到一些新的成果,是非常开心的。”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由市财政经费支持、市科委组织实施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新星计划旨在选拔优秀的青年科技骨干,以项目为依托开展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升,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骨干。

该计划入选难度较大、竞争性强。姚勇征仍旧抱着尝试的心态参与此次评选,并未有过大的负担和压力。姚勇征以严谨的态度面对“做”的过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奖”的评选。做三四月的事,八九月自有答案,他享受着探索与发现的无限喜悦,不为荣誉所累。



谈及所获的众多奖项,姚勇征谦逊地表示,“十分荣幸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博士期间的奖项是对彼时研究成果的肯定,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则是对我近期成绩的认可,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前行的方向。

这些奖项对姚勇征来说是同行的肯定与鼓励,“能得到别人认可是很开心的一件事”。他以更加严谨求真的态度、谦虚务实的心态,在科研道路上踊跃前行。或许,正是这份纯粹与专注,赋予了姚勇征不断攀登高峰、取得优秀成果的力量。




能源强国的建言献策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推动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运输与储存困难、生产成本高、基础设施少”的问题制约着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国,需要继续推动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和政策支持,实现氢能产业的快速和可持续的发展。姚勇征聚焦国家能源发展趋势,他表示,“社会对于新能源领域还存在一定的恐惧,这也意味着还有很多科研内容需要我们去探索。”



2023年,姚勇征、马秋菊等几位老师实地调研20余家制、储、运、加、用氢领域头部企业及有关政府部门,针对我国氢能产业安全问题,到现场参观、采访、调研。面对繁杂的信息,他与团队成员秉持着严谨求真的态度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创新性建议,探索突破点与发展路径,最终汇聚成一份上百页的分析报告及建言献策,并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批示。

谈起这段工作经历,姚勇征的眼中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课题,不单是因为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更是因为这为国家的氢能产业安全发展扎扎实实地做出了一份贡献”。

在学习、深造、科研的进程中,不忘初心,始终聚焦于解决现实问题,服务能源强国,勇于探索,勇攀科研高峰,姚勇征一直相信“目标+行动=前进”。




个人简介

姚勇征,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消防工程系副系主任,从事火灾科学与新能源(锂、氢)安全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揭榜挂帅”等科技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1篇,包括SCI论文51篇(中科院1区/Top期刊论文25篇),论文总被引1500余次,获国际学术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往期精彩回顾


我校3名教师荣获2024年度煤炭青年科技奖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举办 “赓续奋斗行稳致远”沙河校区办学十周年活动

第三届共同富裕智库论坛暨CTTI来源智库揭牌仪式举办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举办马克思主义大讲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活动

文  字/王星宇 王紫溪
本期编辑/徐谢诗琦
责任编辑/王丽晔


如果喜欢,请点亮“在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