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的到来。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指导老师:何婵玲)
创
作
感
言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老屋
王凡怡·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七(2)班
老屋是宁静的,美好的,像一块凝固的时光。
七八月份,正值邻家扁豆花开的时候,风一吹,满院都是金色或翡翠色的细浪。蝴蝶在黑色的、散发着浓郁香味的土壤上飞舞。我站在门前,贪婪地呼吸着老屋空气中飘荡的玉米的甜味、豆秸的苦涩味和外婆围裙上飘散的炉灰气息。
老屋里住着我 的太 姥 爷。太姥爷有把不算太破旧的安乐椅,他喜欢将安乐椅安放在阳光下,戴着一顶藏青色的帽子,看那些我怎样去看也看不懂的书。每当我去吓唬鸡、狗,或是蹚了邻家的扁豆花时,他就把书放下,操着一口浓厚的乡音来找我,骂骂咧咧。无论我长到多大,他总是一把揪住我的衣服,丝毫不留情面地把我往后拖。虽然我每次都嬉笑着逃离太姥爷那双有力的大手,但我知道,他只是不希望我扯上麻烦。我因此而爱他。
疲倦的时候,我就坐在他身旁,陪他一起看书,听鸟鸣从遥远的银杏林中传出来,公鸡在近旁鸡笼里咯咯咕咕地叫。那一刻,世界是静谧而温和的,在老屋中沉淀,像一只翩翩逐晚风的白蝴蝶。
有一年九月底,我们回到老屋,我跳下车,一下子冲进了秋天时分的稻田。金色的稻浪在我眼前一层一层涌动着。因为好奇,我从稻田中拔了几株稻子,拖着沾满泥巴的鞋子,啪嗒啪嗒地走进那扇老屋的大铁门。我坐在离那把安乐椅不远的一块水泥地上,用一块砖头碾碎了稻壳,里面露出嫩绿色的米粒,散发着草本植物独有的颗粒质感的米香。可这米粒为什么是绿色的?我百思不得其解。
恰巧这时太姥爷从屋子里走了出来,他稳步走到安乐椅边,坐下来。我连忙叫道:“太姥 爷,这米粒为什么是绿色的?”
他用那双藏在皱纹中的眼睛看了看我手中的米,像个孩子似的笑着:“娃呀,这稻谷虽然已经抽穗但依然要在太阳光底下晒好多天才能变成白色的呢。人呀,食五谷,读百家书,行万里路,才能成才。”
我长长地叹了一声,出神地盯着半黄半青的稻穗。
这些都是我还很小的时候零零碎碎的记忆,但就算不在那里,我也仍能想起那房顶上黛色的瓦,钴蓝的窗玻璃和灰白的水泥地,一小块最新翻修的水泥地上仍有我的手指印……
然而,每当我想起老屋,就不可避免地想到太姥爷走了。我到老屋时还会和以前一样“偷鸡摸狗”,但再也没有人在我蹚扁豆花的时候叫住我了。蝴蝶在破旧的院墙边无助地扑扇着翅膀,竭力飞翔。我站在又一年花开的扁豆花田里,伸长脖子使劲张望,可总也看不见墙另一边的世界。蝴蝶也还是飞不过深深的院墙——飞回曾经的时光里。
老屋更添了几分忧伤的平静,灰尘在未来的岁月中,终将会把太姥爷的痕迹抹去,空留寂寥。这一切如梦一般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像是梦。
但我依旧爱着老屋,如同爱着每一个陪伴过我生命的人,不管它苍老、卑微、平凡或渺小。老屋永远是我童年栖息的地方,爱去往的方向。也许有一天,房屋会倒塌,亲人会变老,院墙会破裂,但那个由太姥爷温暖构建成的老屋不会变老,更不会坍塌。
在一片安静中,我站着,望见蝴蝶从院墙缝隙间飞过,在老屋中盘旋。
(指导老师:黄子恒)
老师点评
本文从选材上就凸显了作者独特的匠心,乡土情缘类题材在这样一个越走越快的宏大时代中,总能给读者带来更淳朴、更踏实的阅读体验,让人眼前一亮。文章以老屋为线索,讲述了太姥爷与“我”相处的点滴,平实自然,亦不失生活意趣,乡土气、生活化油然而生。语言如诗如画,情感真挚动人。但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做了更深层次的处理:作者的情感表达并未仅仅停留于对某一个个体的怀念之上,而是从一个人、一间屋升华到了一段时光,更可贵的是这种怀念并不是伤感的、绝望的,而是宽宏、释然的。让人在感叹作者笔力高超的同时,也不禁回忆起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心灵栖息之所。
以上内容选自《新作文》杂志
最专业的作文杂志
欢迎订阅《新作文》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新作文杂志社官方微店订购
我们坚信:
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孩子!
阳光作文 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