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我校1984级校友、作曲家王宪做客作曲指挥系名师名家音乐“访”第五期活动,与作曲指挥系主任张海峰教授畅谈影视戏剧配乐的那些事。值得一提的是,当天他的老师鲍元恺教授惊喜亮相活动现场。
王宪是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理事。1984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鲍元恺。现任中国广播艺术团作曲,电视文艺编导。主要音乐作品包括电影配乐《末代王朝》《八旗子弟》《格萨尔王》《一代妖后》《杨贵妃》等;电视剧配乐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三国演义》《日落紫禁城》《德龄公主》《马江之战》《日出》《梅艳芳菲》《恰同学少年》《地下地上》《萤火虫》《天山深处》《苏菲的供词》《空镜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其中,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配乐荣获第二十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音乐奖;电视连续剧《空镜子》配乐荣获第二十二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音乐奖。
此次访谈以《影视戏剧配乐的事半功倍》为题,王宪老师分享了他在影视戏剧配乐领域的创作心得。
王宪老师首先就影视戏剧配乐创作的特点进行了分享和交流,他认为影视作品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作曲专业学生应该具有全面的创作技术、创作基础和创作能力。在学期间,虽然没有具体的影视戏剧配乐课程和教学内容,但四大件的基础都适用于影视戏剧配乐创作。配乐是片段性的创作,由于过去几十年相关技术与设备滞后,创作与画面的校对比较困难,但现在媒体数字化的技术已经非常纯熟,影音结合十分便捷,更加便于配乐工作的完成。
在张海峰主任问到“什么是好的配乐音乐”时,王宪老师认为,是与剧情、人物密切吻合的“主题音乐”。一方面,每个影视戏剧的剧本语言不一样,每个导演的拍摄语言,摄影的镜头语言不一样,好的配乐要与这些语言都吻合。另一方面,主题音乐要能引起所有人的情感共鸣,通俗易懂,形象鲜明,记忆深刻。同时,这一主题在不同情节的画面中,做主题变奏,与画面故事紧密结合,贯穿全片,能够给人以画面以外的情绪补充,就是好的配乐。
在谈到如何“事半功倍”以及配乐创作与传统音乐创作的异同时,王宪老师认为要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戏曲。这是中国作曲家应该有的担当,文化传承的责任所在。因而在谈到“如何事半功倍”时,王宪老师认为,一方面,有了这样的民族音乐作为创作基础和底蕴,就能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同学们在学期间,要了解和学习现代作曲技法,即具有学术性的创作技法,使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技法多了,才可能有更多的创作技法上的选择,如鲍元恺教授在研究了巴托克创作技法之后,创作出的《炎黄风情》,就是民族音乐与现代技法融合的最好的代表性作品。
最后鲍元恺教授分享了他在文献纪录片《中国博物馆》的配乐创作经验。这是一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拍摄的102集文献纪录片,它记录了中国100个地区各有特色的博物馆资料和展品,所以在配乐时,需要使用到多种创作技法和各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创作。同时,鲍元恺教授鼓励年轻学子们,要不断地在民族民间音乐与戏曲的学习中潜心积累与研究。
访谈在张海峰主任对鲍元恺教授、王宪老师师生二人精彩分享的诚挚感谢中圆满落幕。鲍元恺教授的谆谆教诲和王宪老师的经验分享,不仅为在场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知识和经验,同时也为作曲指挥系不断探索应用型创作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