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音精品课大讲堂之“创”对话“演”第五期陈军教授访谈成功举办

学术   2024-11-20 20:31   天津  

近日,天音精品课大讲堂之“创”对话“演”第五期活动在我校北校区录音棚举行。本期访谈邀请了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陈军教授,与作曲指挥系主任张海峰教授围绕民族乐器历史发展、演出、教学和创作等问进行访谈交流。

作为著名二胡演奏家,陈军教授首先介绍了二胡的历史发展,二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最初被称为“胡琴”。据史书记载,胡琴在唐代就已经开始流传,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的总称。到了宋代,胡琴的制作和演奏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有关于马尾胡琴的记载。明清时期,胡琴逐渐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乐器。在这一时期,胡琴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后来的二胡独奏奠定了基础。到了近代,胡琴更名为二胡,并逐渐从民间伴奏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这一转变离不开刘天华等音乐家的贡献。刘天华对二胡进行了改良,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大拓宽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使二胡登上了音乐舞台。


接下来,陈军教授分享了民族器乐的音色特点,民族器乐种类丰富,不同的民族乐器具有各自独特的音色。琵琶宛转淅沥,古筝音色悠扬,葫芦丝淳朴,二胡音色深沉而富有情感。这些乐器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音色效果。在民族器乐合奏中,各种乐器通过巧妙的组合和编排,可以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音色。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音高和节奏上,还体现在音色和音质的融合上,使得整个合奏听起来更加饱满和协调。此外,不同乐器之间的音色对比鲜明,可以产生强烈的听觉冲击力。例如,高亢明亮的笛声与低沉浑厚的二胡声相互交织,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增强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陈军强调,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家需要抓住各乐器多样化的音色特点,以便创作既发扬乐器个性又保持各乐器和谐之美的作品。

随后,张海峰教授提及民族乐器音准具备不确定性问题,陈军教授谈到,与音色一样,每一种民族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准表达方式。在民族乐器的演奏中,发音不准往往能带来一种独特的韵味。例如,二胡的音色深沉而富有情感,其音准往往因琴弦的振动和手指的按压而有所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二胡的音色更加细腻、丰富,能够更好地表达演奏者的情感。同样,民族乐器的发音不准,往往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其音乐风格和审美观念都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使得民族乐器在演奏过程中,会产生独特的音色和音准变化。例如,潮州筝往往以揉弦与滑音做出不准确的音高表现潮州地区独特的美感,这种与文化背景的关联,使得民族乐器的发音不准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最后,在讨论民族器乐创作的独特性的话题时,陈军教授谈到,民族乐队音乐的创作,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语言、旋律特点和节奏风格。创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文化元素,从中汲取灵感,将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到音乐作品中。这不仅包括对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演奏技巧的运用,更包括对民族历史、风俗、传说等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和表达。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作者还需要勇于尝试将多元音乐元素融入到民族乐队音乐中。这包括不同民族音乐的相互借鉴、融合,以及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通过跨界合作,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与世界的音乐元素相融合,可以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的音乐作品。
随着本场访谈结束,本学期天音精品课大讲堂之“创”对话“演”系列活动圆满落幕。本次系列活动邀请了学校五位表演院系院长或主任,不仅分享了各自学习经历和教学心得,还与现场师生就表演与创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活动不仅提升了师生对音乐表演的认识,也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未来,作曲指挥系将继续举办此类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助力“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作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



来源:作曲指挥系

编辑:刘音彤  徐莉莉 

摄影:周雨函  沈杨钦

审校:张立杰  刘彬  李彤

天津音乐学院
追求完美,创造卓越。这里是天津音乐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