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没》飙升至9.3分,一部把中国人、英国人都看哭了的国产神剧
体娱
2024-09-26 19:26
上海
我也是在了解这部电影的时候才知道,这句简单的歌词里面,写的却是一个厚重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像是歌词里写的一样,“沉入海底,成了迷”,被时间的海洋所淹没,少有人知。然而,总有一些人,他们不愿意让真相永远沉寂,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将这些故事重新带回公众视野。《里斯本丸沉没》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它揭开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让我们再次见证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光辉与暗影。1942年,一艘名为“里斯本丸”的日本货船,在中国家门口被美军击沉,而这艘船上,满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今天,一个名叫方励的导演、兼制片人、兼地球物理学者、兼海洋技术专家,他利用自己的所长,通过大量深入调查、抢救性采访、以及精湛的电影制作技艺,走遍全球,将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让这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重新焕发光彩。一上映就拿到了豆瓣9.3的超高分,还是国产的记录片题材电影,着实罕见。01抢救一段真实历史做再多都是值得的
说实在的,我被方导的气概所折服,历史8年,变卖3套房子,负债3000万,总裁沦落到租房子住,只为了还原一段历史真相,不容易。中国渔民的营救亲历者,只剩下的一位94岁的林阿根老人。幸存下来的英军战俘,只剩下一位98岁威廉·班尼菲尔德和99岁的丹尼斯·莫利。而这个事件,日方封锁了80多年,再不抢救就真的来不及了。可惜的是,《里斯本丸沉没》的三位亲历者,在2020~2021年间都陆续去世,没能看到电影上映。不仅是人,船也沉没了七八十年,各种资料相当匮乏,且沉船至今未被打捞出来。方励一次在一次偶然中听到这个故事,他备受感动,却发现如今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一事件。他甚至还走到伦敦街头去做调查。得到的答案毫无列外,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一事件。甚至有人反问他。泰坦尼克号、敦刻尔克撤退事件广为人知,里斯本丸号却是一个历史空白,事件又过去了八十年,这让方励充满着一种感觉,“再不拍,就来不及了”。方励除了是电影人,也是地球物理学者和海洋技术专家,他觉得自己身负责任感:“我认真想过,我不干谁干?懂得海底成像搜索调查又懂电影的人,除了我没别人了。虽然我没有做过纪录电影,至少沾边,知道影像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一直对自己说,活该你干,不干你就是历史罪人。”在谈及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时,方励导演满怀深情地表示:“这段历史被淹没了82年,也被日本军方否认了82年,我们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家门口。”日本军方记录的沉船位置在东极岛附近,东极岛并不是一个岛,而是由庙子湖岛、青浜岛、东福山岛和黄兴岛四个小岛组成的。方励团队在青浜岛海域划出400平方公里的区域,利用相关的资料,用声呐一点一点的找沉船,用了半个多月终于在附近找到一搜大型沉船,找到沉船位置,并不代表着就是这个沉船,声呐也显示不了沉船的材质和身份。最好的办法就是派潜水员或者水下机器人下去眼见为实,亲眼看到它的舷号,立刻就能判定。可海底是凹凸不平的,同过境的洋流碰撞,造成当地海况复杂、海流特别湍急,极易形成各种乱流、涡流,潜水员下潜很危险。航海上,表示速度使用的计量单位是“节”,1节等于1海里/小时。人类在游泳的时候,最多可以抗击一节流,二节流就游不动,到了三节流就会被冲跑,所谓随波逐流。东极岛海域几乎全年都是三节流的水流速,潜水员下水后根本站不住,太危险了。2017年9月,方励团队带着全套的空中、水面、水下的设备下潜,才最终确定里斯本丸号的位置。而这个位置,距离日本军方记载的位置,相差了36海里。而对于是否可以打捞船骸,除了技术的难度,还有协调各方的难度,英国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有人认为不应打扰这些亡灵,有人则想带这些遇难者回家。除了捞船,还有找人,方励在海外的电视、报纸、电台等各种媒介发布寻人启事,在版面上鲜明地留下“WHERE ARE U?”的呼唤,寻找1942年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中的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人。最终,找到了两位还活着的幸存者,都已近百岁高龄,以及找到了380多位幸存者的后人。接着,摄制组去寻访散落在英国近百座城镇的这些人们,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书信、手记、生前录音等资料,更获得了亲历者珍贵的口述经历。又跑去事发地附近寻找当年可能存在的亲历者及其后人,甚至还跑去日本和美国调查采访,终于讲这些零零散散的线索拼凑起来,不容易。在采访中,主持人就对方励质疑:“这是个极其耗时耗力的大工程,而且是记录片电影,很可能赚不回来钱,值得吗?”方励却义无反顾:“赚不赚钱无所谓,血本无归也无所谓,只要我把这件事情做了,就没有遗憾了,值了!”02里斯本丸号发生了什么
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动荡年代,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世界。日军攻陷香港,他们俘虏了很多英国战俘。日军为了榨取更多的人力资源,将数千名英国战俘押送至日本,成为了他们残酷计划中的一部分。而这群战俘的“运输工具”,便是那艘名为“里斯本丸”的货船。它全长约116米,宽约18米,载重量达7152吨,原本是一艘大客轮,在巴西被改装成货轮后,被日本军方征用。然而,命运似乎并未眷顾这艘满载绝望的船只。1942年10月1日凌晨,美军潜艇“鲈鱼号”发现了船头安着舰炮却未悬挂任何战俘标识的“里斯本丸”,误以为它是军舰而对其发起了攻击。鱼雷击中了船只的右舷船尾,里斯本丸开始沉没。 在这漫长的25个小时里,战俘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绝望与挣扎。在此期间,日军很快转移了船上的士兵,封锁了满载战俘的三个货仓,切断通风管,并留下了6个自杀式看守,架起机关枪严防战俘逃脱。在拼死反抗下,战俘们最终仍然打开了封锁。但除了茫茫大海,多艘日军舰船也在周围虎视眈眈,继续射杀游来求救的战俘。日军为了封锁他们运送战俘服苦役的目的,决定在船体沉没之前,消灭所有战俘。日军将战俘们封锁在船舱底部,并用木条和帆布钉死舱门,切断通风管,让只能在闷热、缺氧、充满污秽的环境中等待死亡的到来。然而,求生的本能让战俘们战俘们奋勇自救,破舱逃生,与日军看守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而日军为了彻底掩埋真相,架起机关枪疯狂扫射,在汪洋的大海里,1816名英军战俘如同待宰羔羊。就在绝望即将吞噬一切的时候,生命的曙光出现了。浙江舟山的渔民们,这些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看到这边发生了海难,全村出动,不分老幼,征用了村里所有能用来载人的小船、舢板,不顾危险划到日军机关枪口来抢人,一群素不相识的异乡人,最终在死神的手中救起了384名奄奄一息的英国战俘。令人意外地是,看到中国渔民救人,日军不仅停止了射击,反而也开始在海里面捞人。他们害怕枪杀战俘的事情传出去,于是开始做好人。中国渔民给这些战俘提供食物、衣物和庇护所,用自己的善良和勇气诠释了人性的伟大。正义与邪恶就在这样一个事件中同时上演,善恶、取舍、生死,就在一念之间。一个小渔村,一时之间容纳了一些身份不明、言语不同的外乡人,甚至不知是敌是友。这么多年,甚至周边地区的年轻人,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发生过这么个事情。电影里,当年救人的渔民后人说到:“所有的岛上的老百姓,有船的都出去了,海上有难了,需要人去帮忙,(救人)很自然,很人性的东西。”中国人习惯做好事不留名,这样的事情不为后人知,也就情有可原了。而美英盟军双方误伤,本身是很尴尬的事情,军方自然不愿意提及。而事件的始作俑者日本,自然不会主动揭短。这么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事情,七八十年来,竟然鲜为人知,默契地消失在大众视野。这个英雄事件早就该广为流传的呀,如今,牵头做这件事的,不是美国人、不是英国人,而是一个中国人。03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体上,就是一座山
《里斯本丸沉没》在叙事技巧与视听语言上同样表现出色。影片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将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结构紧凑、逻辑严密的纪录片。在叙事过程中,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闪回、对比、交叉互证等手法,将战俘们的困境与渔民的救援行动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在《里斯本丸沉没》的采访过程中,导演方励及其团队遭遇了众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加深了影片的情感深度,也让观众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对于800多个遇难者家庭而言,他们可能永远失去了他们的父亲、儿子、兄长、弟弟.......方励去采访那两位健在的老人威廉·班尼菲尔德、丹尼斯·莫利时,甚至他们的子女、孙子孙女都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居然经历过这样的苦难事件。对遇难者后人的采访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雪莉•班布里奇说,“我不断幻想着我爸爸就要回家了,但是他没有。”她抱着她父亲的相片,抱着爸爸出发前送给她的洋娃娃,一年又一年,一辆又一辆火车从身边经过,却永远也等不到她的爸爸回来。一个英国士兵约翰与一个中国女孩梁素琴(音)相爱并结婚了,女孩父母不同意双方在一起,甚至父母与她断绝关系也要和英国丈夫在一起。可随着香港陷落,丈夫成为战俘,最后葬身东极岛海域。无数个魂牵梦萦的夜晚,她都没有得到丈夫的消息。一直到5年后,抚恤金寄给她,梁素琴才得知丈夫早已死亡。可她又含泪将巨额抚恤金寄给了约翰在英国的家人,如今随着电影的播出,英国的家人在跨国寻找她,令人动容。当时船上的波特中尉,他会讲日语,在里斯本丸被击中后,他第一个跑出来同日军交涉,想让他们把自己的同袍从舱底放出来,结果被打死了。方励在采访波特中尉儿子的时候,儿子当年只是收到了军方的阵亡通知,并不知道父亲是怎么死的。波特的儿子是在接受采访时,才第一次知道事情的原委。这部电影的价值也正在这里,让多少期盼了这么多年的孩子,知道了自己的父辈当年发生了什么。15岁的哥哥,因为找工作被骗去入伍,结果成为了日本的战俘,差点在里斯本丸号殒命,幸好被好心的中国渔民救起来,才让家人知道了这可怕的经历。17岁的大哥哥,给5岁的弟弟写了一封信,嘱咐他长大后要好好照顾妈妈,没想到那竟然成了哥哥的绝笔。一个士兵,为了保存好妻子的相片,还设计偷了日本军官的墨镜,把镜片磨成一个小圆盒子,没想到自己却成为了妻子永远的思念。一封报纸打开,上面却是父亲失踪、甚至死亡的消息,给整个家庭蒙上了一层阴霾。也有被救回的战俘晚年回到小渔村去感谢当年的渔民的。除了对受害者及其后人的采访,影片还对中、美、日各方的相关人员及后人进行采访。影片记录了当年向里斯本丸发射鱼雷的美国潜艇鲈鱼号上的机械师加菲尔德后人的采访。当年加菲尔德因误击载有战俘的里斯本丸而深感愧疚,战后饱受战争创伤障碍的折磨。直到晚年才有机会面对幸存者,亲自鞠躬道歉,这一场景展现了个人对历史错误的深刻反思与心灵的救赎。采访里斯本丸的船长,日本人经田茂女儿的时候(这还是方励通过在日本合法的私家侦探社找到的他家人),她曾表示。父亲曾对日军弃船封舱的决策提出异议,但无济于事。战俘的生命由军队决定,他没有拒绝的权力。他在回到日本后的两年里只待在家里,一天抽五十多根烟,最后因肺癌去世。舟山渔民林阿根是当年参与救援行动的一员,他向方励讲述了自己与同伴如何在日军严密搜查下,冒险救助落水战俘的经历。林阿根的质朴语言和对生命的尊重,让人深感敬佩。在影片的采访过程中,方励还促成了英国学者与日本学者之间的对话,虽然双方在某些历史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共同尊重,以及对真相的不懈追求,让这段历史跨越了国界和文化的障碍。《里斯本丸沉没》不仅是一部纪录电影,更是一曲人性光辉与战争残酷交织的悲壮史诗。影片通过细腻而真实的镜头语言,将那段几乎被历史尘封的故事缓缓揭开,让我们得以窥见战争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英雄与牺牲。影片中,中国渔民的无私救援与日军的残忍行径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人性中最光辉与最阴暗的两面。渔民们不顾个人安危,自发组织救援行动,用简陋的渔船和简陋的工具,从汹涌的海浪中救起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他们的行为,是对生命尊严的最高尊重,也是对和平的深切渴望。这种跨越国界、超越仇恨的救援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纯粹、最善良的一面。然而,影片同样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日军对战俘的残忍屠杀、对战俘逃生的无情射杀,都让人触目惊心。这些场景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消逝,更是心灵的创伤和家庭的破碎。它让我们意识到,和平的珍贵不仅仅在于没有硝烟和战火,更在于人心的和谐与安宁。《里斯本丸沉没》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还原历史的纪录片,更是一部深刻反思战争、呼唤和平的力作。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人物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思考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它告诉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珍惜和平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更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在影片的结尾,我们不禁要思考:在和平的阳光下,我们应该如何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或许,正如影片所传达的那样,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我们应该以人性的光辉为指引,用善良和宽容去化解仇恨和冲突;我们应该以和平为目标,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