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影交错的银幕世界里,总有那么一些电影,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寓意,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敏感的神经。
2019年,一部名为《饥饿站台》的电影横空出世,以其超现实的世界观、现实的恐怖隐喻以及禁闭压抑的氛围,成功地在观众心中种下了一颗思考的种子。
这部由西班牙导演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执导的佳作,因为讽刺了社会的种种不公与人性的阴暗面,迅速成为短视频解说中的爆款,被誉为“监狱版《寄生虫》”和“竖版《雪国列车》”。
时隔五年,导演携《饥饿站台2》回归,这部号称前传的作品,自宣布上映以来就争议不断。有人期待它能延续前作的辉煌,进一步探讨人性的极限与社会的残酷;也有人批评,它因过度追求隐喻和理念,而失去了电影本身的魅力。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否认《饥饿站台2》所承载的期待值和话题度。
在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的鸿沟日益加深,仿佛一道无形的墙,将人们分隔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部分人享受着物质的极大丰富,而另一部分人则在为基本的生存挣扎。这种极端的分化,正如《饥饿站台》系列中的那个垂直空中监狱——333层的结构,每一层都代表着不同的命运与待遇。在这里,食物成了权力的象征,也成了人性的试金石。
那么,《饥饿站台2》究竟会如何演绎这场饥饿游戏?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残酷与绝望的世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01主线剧情分析
《饥饿站台2》作为《饥饿站台》系列的前传,再次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残酷与绝望的垂直空中监狱。在这座由333层构成的监狱中,每层囚禁着两名犯人,总共666人,他们每天只能依靠一个自上而下缓慢传送的平台来获取食物。食物在每层停留几分钟,食物只有在某一层,某一层的人才有享受食物的权利。如果私藏食物则会面临冰火两重天的严酷刑罚。
囚犯们在进入监狱之前,都会许愿得到某一种食物,而这种食物就是他们在狱中的口粮。理论上,只要每个人都只吃自己的食物,所有人都能吃上食物。实际上,食物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总免不了有人胡吃海塞,甚至故意糟蹋食物。
上层人有权利支配一切食物,中层人吃着残羹冷炙,而下层人则自相残杀,生吃人肉。
不同于《饥饿站台1》残忍无序,《饥饿站台2》刚开始时,女主佩伦和她的胖室友遇到的是一种相对有秩序的生存状态。
佩伦与胖室友初来乍到,被分配到了相对优渥的第24层。上层人不断提醒他们,每个人都只能吃自己选择的食物,不能吃别人的食物,这样子至少能保证1-175层的人都有东西吃。
起初,女主他们对监狱的规则抱有幻想,监狱总归是一个讲究法律与秩序的地方。但当胖室友的披萨馅被上层人吃光后,他开始质疑规则。他可以不吃别人的东西,但是自己的东西却被上面的人吃了,破坏规则的是上层人,为什么结果却由他来买单?
面对胖室友的质疑,上层的两个人告诉他。偷吃他东西的人将会被制裁,明天他将能得到自己喜欢的披萨。
果然,很快上层偷吃披萨馅的人就被执法者揪了出来,且被直接处死。在这样残酷的手段下,佩伦和胖室友逐渐融入了这一体系,甚至在24层过上了相对和谐的生活。
然而,当他们被分配到更深的180层时,一切开始变得残酷。连续几天,食物一直传递不到这一层,胖室友更是被饿到吐血。
他恨透上面那些乱吃东西的人,却又无能为力。
甚至,忠诚派的人还在调查上次在上次偷吃东西的人,24层的一个大胖子,深知很快就会查到自己,害怕牵连女主,又带着对生存的绝望,胖室友一把将自己点燃,从高处坠落。
而伴随着胖室友的坠落,底下人则是一阵狂欢,也在此时受膏者达金·巴比第一次出现,他是当前这套监狱秩序的执法者的领袖,也是忠诚派的头目,一个极端秩序维护者。
他用罗伯斯庇尔式恐怖统治,用极端血腥和高压的铁腕手段执行着这套监狱规则,任何不遵守这套规则的人都会被他打上野蛮派的标签,并进行严酷惩罚。
很快,佩伦亲眼目睹了忠诚派与野蛮派之间的斗争。忠诚派坚守规则,用暴力和恐吓来维持秩序;而野蛮派则主张无节制的自由,他们在高层时胡吃海塞,根本不顾及下层人的死活。
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莫过于食物的争夺和暴力冲突。
当餐桌降落到不同楼层时,人们像野兽一样扑上去,为了抢夺一点残羹剩饭而大打出手。这种场景不仅令人触目惊心,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贪婪。
随着故事的深入,佩伦逐渐意识到忠诚派的本质——一种以恐惧和流血为代价的恐怖统治。她看到了忠诚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也见证了野蛮人因缺乏食物而走向崩溃的惨状。在一次与野蛮人的冲突中,佩伦和一位独臂女人为了维护秩序擅自参与了打击行动,却遭到了忠诚派极端执法者达金·巴比的非人惩罚。维护秩序的人却遭到了另一拨维护秩序的人的严厉惩罚,这一事件让佩伦与忠诚派彻底决裂。
最终,在两派的大战中,佩伦选择了组织野蛮人进行反抗,但她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吃人肉。她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理中客,既不支持忠诚派的极端秩序,也不赞同野蛮人的绝对自由。
她认为这两种所谓的秩序与自由都是建立在血肉之上的,终极秩序和终极自由都是不可取的。
电影的另一条线索是监狱规则的演变与崩塌。从最初的“只吃自己所选食物”的美好幻想,到最终的“人吃人”的残酷现实,监狱的规则在不断地被挑战与重塑。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制度与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
《饥饿站台2》在剧情设置上巧妙地将现实社会的阶层矛盾与人性考验相结合,影片借助垂直监狱这一独特载体,通过电影中的食物争夺、暴力冲突、极限生存等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人性在极端情况下的扭曲与挣扎,更对极端血腥恐怖的秩序和极端自由的无序进行的双向批判。
相比于《饥饿站台1》的直观,第二部则增加了更多的隐喻,导演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塞进更多的观点,也让影片不那么酣畅淋漓,让人观感憋屈。
02秩序的建立、推翻与重构
相比于第一部直观的对社会的隐喻,《饥饿站台2》增加了更多晦涩难懂的东西,情节还来回穿插,让很多观众直呼看不懂,这也是续集不如第一部的原因。
《饥饿站台1》对故事主线和隐喻则表现得很明确。
上层人胡吃海塞,导致下层人活活饿死或者互相残杀,男主格伦从上打到下去维持秩序,然后带着一盘没动过的布丁传递到最顶层作为信号,最后发现底层有个小孩,给她吃完后把小孩传递上去作为信号。
既批判了某些人滥用权利、只顾自己的行为,也宣扬了在人性深处的微光,让人情绪价值拉满。
而《饥饿站台2》的表达,则相对显得有些混乱,女主时不时地陷入回忆,穿插了诸如有序和无序、法律和人性等社会层面的东西,又插入了溺水的狗的隐喻、金字塔和小孩的隐喻等诸多隐喻,表现手法确实晦涩很多。
我们看到,在《饥饿站台1》的男主格伦想要营造的公平分配的秩序,在《饥饿站台2》这个前奏里面早就被实现过,只是后面忠诚派和野蛮派火并,最后野蛮派取胜,只剩下女主和第一部的吃人秃顶老头。
女主佩伦最后逃出来了,最后只剩下了那个老头留在监狱里,新来了一拨人,监狱的有序状态再次走向无序。
正如那个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自然界是一个从有序逐渐走向无序的过程。
一拨人来了,他们很自然地展示了人性。
上层人胡吃海喝,中层人吃点剩汤烂菜,底层人无食果腹,如同社会本质的不公。
很快,有人发现,监狱的层级是每月轮流制的,这个月在上层可以吃饱喝足,下个月在下层可能就会被饿死,而本来处于下层的人则更希望能够分配公平。
因为公平分配都能让大家活着,很快忠诚者聚集了起来,并且人数不断状态,形成了一个组织,并建立了相对公平的分配秩序。违者则对此施与法律和暴力的严酷惩罚。
如同东方的商鞅和西方的罗伯斯庇尔,在无序的状态建立严酷的法律能使得大家无限团结,只尊法不念情。但是绝对的高压统治,时间一长必定导致一些人的反抗。
于是,商鞅变法成功了,秦国强势崛起,秦始皇横扫寰宇,吞并六国。但商鞅本人却作法自毙,死在自己的法下,秦朝最后也亡在了被高压统治反弹的农民起义。
罗伯斯皮尔也成功了,他成功发动热月政变,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又终结了西方的君主专制,把权利还给人民,最后却又被人民杀死。
如同影片中的受膏者达金·巴比,他也成功利用血腥手段统治了监狱很长时间,却最终被逼反的野蛮人反杀,让人唏嘘。
执行秩序的人走了,换上一波崇尚自由的野蛮人。
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我在上位时,哪管他以后洪水滔天,哪管他底层人死活,正如社会本质的不公,没有绝对的公平。你可以不做为富不仁的恶人,但不该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而影片中的受膏者达金·巴比则是另一组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代表。他之前在犯错时被处以挖眼之刑,他就要将这个制度严格落实。在别人违法的时候严苛执行,绝不留半分情面,哪怕他自己曾是这套制度的受害者。
当自己成为底层人的时候,还可以吃同伴,为难其他底层人。影片中向底层人亮刀的秃顶老头,正如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保安为难外卖员、城管为难小摊贩、打工人为难打工人......
当野蛮人的办法不能适应环境的时候,再换上一波重新建立秩序的人,如第一部的男主格伦,用武力和温情建立一个更适应环境的秩序。如同法律、制度、秩序的不断修正。
一步步地尝试、试错、总结、修订、完善的修订秩序的过程,同样是社会现实的映射,这也是第二部不同于第一部的地方。它讲得东西确实更多,也更难懂。
《饥饿站台2》通过野蛮派的自由主张及其带来的混乱与崩溃,深刻反思了人类社会中自由与秩序的平衡问题。
在极端的环境下,纯粹的自由往往会导致秩序的崩溃,而绝对的秩序又可能压抑人性,引发反抗。如何在自由与秩序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是影片留给观众深思的问题。
影片中的野蛮派和忠诚派分别代表了自由与秩序的两种极端。
野蛮派的无序状态虽然短暂地满足了部分人的私欲,但长远来看,却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崩溃。而忠诚派虽然通过严格的规则维持了秩序,但这种秩序却是建立在恐惧和压迫之上的,同样难以为继。
影片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是绝对的自由还是绝对的秩序,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真正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既能保障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又能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每个人对自我欲望的克制与对社会规则的尊重,更需要社会的智慧与包容。
03影片中那些难看懂的隐喻
除了对社会的映射,以及对极端主义的批判,影片中还融合了很多隐喻。
影片中,罗伯斯庇尔这一外号的运用堪称点睛之笔。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家,以其恐怖统治和极端的秩序维护者形象臭名昭著。在电影中,罗伯斯庇尔这个外号,非常直观地暗示了忠诚派的实质——恐怖统治,极端的秩序。他们的行为虽然在维护所谓的革命成果与秩序,但其手段却是恐怖残忍的。这种隐喻不仅加深了观众对忠诚派的理解,还巧妙地引出了影片对于权力、秩序与人性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这部充满压抑与绝望的影片中,西班牙画家戈雅的《溺水的狗》不仅是一幅画作,更是贯穿全片的重要隐喻。画作中的小狗在河流或沙海中无助地挣扎,象征着电影中那些身陷囹圄、饱受饥饿折磨的囚犯们,也隐喻着在阶层固化、人性扭曲的社会现实中苦苦求生的我们。女主佩伦将这幅画视为救命稻草,不仅是对她个人命运的抗争,更是对整部电影主题的升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残酷中坚持人性。
电影中,佩伦从最初的理想主义者,到被迫卷入忠诚派与野蛮派的斗争,再到最后的自我救赎,她的命运与《溺水的狗》中的小狗有着惊人的相似。她曾试图通过遵守规则、维护秩序来寻求改变,却发现这一切不过是徒劳。而当她意识到终极秩序和终极自由都是不可取的时,她选择了破坏这一切,并走出这令人绝望的环境。这一转变,不仅是对她个人命运的抗争,更是对人类社会自由与秩序平衡问题的深刻反思。
除了《溺水的狗》,电影中还有其他多处隐喻与象征手法,同样值得深思。金字塔场景便是其中之一。在影片中,金字塔不仅是孩子们玩耍的场所,更是社会阶层固化、种族隔阂的象征。第一幕中,各种种族的小孩有秩序地转圈玩滑梯,似乎还存有一丝童真与和谐;但到了第二幕,争夺与崩溃便接踵而至,达到塔顶的小孩更是被送往了象征着绝望与死亡的333层。这一场景不仅揭示了社会阶层的残酷现实,更隐含着对人类种族隔阂与偏见的批判。
电影中的种族隔阂并非仅仅停留在金字塔场景,而是贯穿全片。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囚犯们在监狱中相互残杀,为了生存不择手段。这种种族间的矛盾与冲突,不仅加剧了监狱内的混乱与崩溃,更映射出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族问题。导演通过这种隐喻与象征手法,引导观众深入思考种族平等、社会公正等议题。
《饥饿站台2》不仅是一部关于人性与生存的影片,更是一部引发观众共鸣与反思的佳作。影片通过佩伦等角色的命运轨迹,以及《溺水的狗》、金字塔场景等隐喻与象征手法,深刻揭示了社会阶层固化、种族隔阂、自由与秩序平衡等现实问题。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会被影片的紧张氛围和残酷现实所吸引,更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与反思。
影片中的很多角色和场景,似乎都映射出人类社会的种种弊端与矛盾。而佩伦的选择与启示,更是对观众的一次深刻警醒——在面对极端环境与人性考验时,我们既不能盲目追求绝对秩序而牺牲自由,也不能放纵暴力自由而无视秩序。只有在自由与秩序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的救赎。
正如影片中的《溺水的狗》所隐喻的那样,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的洪流中都可能成为那只无助的小狗,但只要我们坚持信念、勇于抗争,就一定能在绝望中找到希望,在残酷中坚守人性,这也许是导演真正想传达给观众的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