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资讯 | 《如寄——耿介耳书画录》出版

文化   2024-12-03 18:32   北京  

《如寄——耿介耳书画录》(全两册),耿介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一品堂设计承制。



如寄

年华轮转,白驹过隙

倥偬光阴里

一己的身影倏忽间便泯然无形了

如果自心安稳

尚可体察到自身寄寓一时的刹那感受

倘没有一个影像、文字辅助

人生在心脑中的留存

更如梦幻泡影

会心者看我,亦期无论工拙

忘乎妍媸

身如寄,心有所寄

...




如寄》出版始末


文|耿介耳



2023年年初,恰壬寅癸卯之交,与朱建信、王骞、马启代三道兄聊起刊书意向,初意以诗书画三册做一个集合,名《近溪集》,启代示意年岁未到,不便称集。我即刻醒悟,遂决定使诗文藏拙,书画露丑。向来懒散的我,起意开始整理十年来的书画散件。

从1月30日开始,根据手头整理的方便,将随手翻检出的大小书画件,分批次地送往设计公司“一品堂”,经由李勃先生的团队,逐一进行专业摄影制图。

之后,2月16日,3月2日,3月16日,3月18日,3月28日,4月7日,4月13日,4月19日,4月25日,5月9日,5月26日,6月13日,再到6月16日,往来送拍16次,每次数量不等,7月20日共计出片2500件。





框架和定名



因为自己的所谓作品,几乎全不是奉着某个主题的创作,而是随心随境的即时写意和记录。大小零散的故纸堆里,自然如一望无际的麦田,时见莠草杂生。必须剔除,才使内心少了些拘挛。

在随送随拍的过程中,我梳理自己的写画,渐渐显出一个基本轮廓,在我的条幅、楹联、横披、斗方、扇页、册页、手卷等等制式的书画作品之外,尚有一类数量较多、内容繁杂的日常札记。遂决意编辑两册,一册辑佚散件的书、画作品,因为不外乎笔墨之间,意趣厚薄不计,统列编次,名为《水墨笔记》;一册则专收札记,因为是积年形成的习惯,日用起居之间,读书阅人之际,随手以毛笔记下所思所念所感,日有所札,遂名之曰《浮世日札》。

幡然回顾往来事,这些年,事无所成,只留此涂鸦散什,元代初年的仇远,那句“闲里好,有故书盈箧,新酒盈缸。”倒满满地迎合了我的心境。

两册的汇集,要有一个总名,几日间随起随记一长串,最终还是选定用《如寄》这个名字。年华轮转,白驹过隙。倥偬光阴里,一己的身影倏忽间便泯然无形了。如果自心安稳,尚可体察到自身寄寓一时的刹那感受,倘没有一个影像、文字辅助,人生在心脑中的留存,更如梦幻泡影。

读谢安的《与支遁书》:“思君日积,计辰倾迟。知欲还剡自治,甚以怅然。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终日戚戚,触事惆怅。唯迟君来,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他用“如寄”表达时间的瞬间闪逝,也用“一日当千载”同时表达了心感的刹那永恒。匆匆寄寓的片刻,多少年职场时务的应接酬答,悉如流水远逝,惟此片纸碎札,倒分明显出一些心路的影子,聊以自安,藉以解颐。

何绍基曾有“化元兹有寄,小道谁相诟”(《语铃道人远寄论书两篇仍叠前韵奉答》)的诗句,我的心境倒恰与此合。所以,我在《如寄》的自序中说:
“会心者看我,亦期无论工拙,忘乎妍媸。身如寄,心有所寄。”



请稍后重试

重试



内容与编目



少年始,我便随家兄学画,耽溺其中,不可谓不痴。但终归因为心迟手拙,入高中便挥泪与绘事揖别,为职业考量,以应文化高考之急。此后的求学工作间,虽也偶有涂鸦,甚至九十年代有两年,尚借着旧手艺,为人捉刀画了两册儿童画本,补贴家用。但都已不是画画的真意。所幸几十年里,早已形成的读帖看画的习惯,未尝一日改变过。字,也是断续写着的。

直到近十年,特有的心境又使得故伎重演,慢慢画了起来。纸草残墨,渐渐杂积盈椟。

整理作品,《如寄》上册《水墨笔记》的内容,相对单纯,直接以两卷分别,记作“画录”和“书录”,即各类格式的绘画和书法作品。

而下册《浮世日札》则内容繁复,遂以五卷分列为:卷一,读古札;卷二,人物札;卷三,艺事札;卷四,庚子札;卷五,浮生札。

而其中的“艺事札”,因涉及驳杂,又分类而名为“五记”:读诗记;书画记;兰亭记;琴事记;撝叔记。

札记,是个人读书笔记的习惯。早年用硬笔,近年用毛笔。集束日札,竟获得如古人一样的文房欢喜。所以专册辑为《浮世日札》,是自我心底的一份特殊的留念,也资当今书坛和书法同仁的取向性的论议。

读书观世,阅人察时,游艺习字,种种即时的感遇,所思所期,均以传统笔墨形式记录下来。这不是文稿的抄录,而是信手的当下随记,其间没有底稿,没有预设,一任心手,常常书写完毕,回头再看,始觉得妍媸并在,而字里行间所透出的自然自在,又常常不是如临大敌式的创作所可比拟的。越加感喟,艺术、学问与生活的一体,也正是书斋中的知行合一体验,大有玩味处。




设计与编辑



设计事务通盘由“一品堂”李勃团队承担。这是一个精干又散发着活力的专业机构,设计师赵吉娜女士负责内文的图文版式,设计师李敏女士负责出版通联的协同,总监李勃先生则是通体包装设计的灵魂,他最后统筹调整版式图片,创意设计了令人满意的封面,厚重雅逸而别有视觉冲击。

因为作品的繁复无序,直到选定初步著录的图示之后,仍然在不停地调换作品、位置、大小、版式,细微处包括挖版改换原作中错漏的文字。

从2023年8月25日开始的第一次版式设计开始,陆续往返进行了10次调版。

从1月9日开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成能先生,接手大致成型的《如寄》书稿,开始了社内编校流程。成能先生是一位有着书法专业研究背景的编辑,与他的合作过程,刷新了我对于出版编辑的专业认知。

这是一本书画集,但有别于一般书画集的地方,在于涉及到的文字量异乎寻常。上册的书画录,不消说书法作品中大量的长篇幅释文,即如绘画中的题跋释文,也多有长文。而更增负累的,是下册的札记。这是一批手书初稿,前期的编排中,我依次将每一件札记,对应着迻移为电子文稿,作为释文,附于每一则札记图片之后。在版式设计的过程中,屡屡经过从头至尾的核校,编辑出身的我,自信姑无大谬。

然而一经成能先生的法眼,大谬虽无,小错小漏小疑,却接连发来。令我惊讶且由衷钦敬的是,成先生的编校工作,竟然精谨到对于五百件作品的图款,对照释文,一一做出了核对审正。

这个合作,越出了我的常识,每每想来,心中能生出自惭、自励的意识。


图片上传失败,请稍后重试

重试



图片上传失败,请稍后重试

重试


序言与取向



万事无非因缘,一本书的集成,是万力和合。

请序是既成的惯例,而针对自己的第一册书画集,序言的安排,却颇费周折。完全以自序排印,简便可行。但在我的思考中,自己近年来如耘田种地,虽无所谓收获可言,但过程的投入和取向的考量,却已将真实的心迹投映在这批字纸间,我想寻求更多的同道者,作精神的加持。

在2015年开始的传统文化教育历程中,我常常进行着现代专业教育和传统人文教育之间的比较思考。海上名家刘绪源先生在与李泽厚先生对话中,基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提出的中国传统知识人的“非职业化的业余精神”,提出了“专家之上的文人”的人文精神陶养途径,我一直深为叹服,并试图以此为基点,推进传统教育方式的当代探索,也蓄力以一己的研习,践行并活化往圣昔贤的修养方式,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当代大展览的开放空间,悄然改变着创作者的艺术观念和表达方式。而惯于书斋生活的自己,一直从近乎古人的书斋生活中真切寻到了大欢喜。我想从同道者那里得到更多的心神契合,以此增力,以此向当多同仁,传递传统精神方式的当下呈现。

我很幸运得到刘正成、龚鹏程、周绚隆三位海内大家通过序文给予的精神升华。而最令我快慰的是,三位先生所秉持的文化理念,悉以人文精神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这与当代书画的技术主义倾向,适足以形成一个饶有意义的开放式的专题对话。

从这个角度说,序文的意义已远远超出本书的承载,映照当代书法文化的一个侧影。这是我的荣幸。




印刷与出版



很高兴有了第一次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合作。在当代几十年的读者视域中,这个异军突起的出版黑马,曾经携带多少人的梦想,飞奔在人文精神的原野。在我看来,当年一个“理想国”系列,就足以成为一个时代的烛照者。

机缘遇合,《如寄》寄身其间,乐莫大焉。

而尤令我宽慰的是,书稿审读其间,出版社就告知,有一家文化机构对《如寄》报以青眼,有意以此作高校图书馆馆配图书。不期之喜,实在是因为一本书画录,不知是几万万千千中的一本,尚未出版就有这样的意愿传来,实在是给了我别样的欣悦和安慰。

2024年7月24日,《如寄》开始印刷。在经过无数道印、装工艺工序后,8月31日,《如寄》样书出厂。

2024.8荆山房



重试


图片上传失败,请稍后重试

重试




如寄:全二册


出版发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      者:耿介耳
出版统筹:冯 波
责任编辑:成 能
作品拍摄:李 勃
装帧设计:李氏一品堂
营销编辑:李迪斐   陈 芳
责任技编:王增元
内页纸材:进口140g高阶映画特种纸

封面材料与工艺:普瑞特花纹指纹特种纸,烫压、哑光银
书盒材料与工艺:莫索川纯素织布面裱糊4.0进口版材,烫压、哑光银
      :软精装
      :简体中文
      :16开   889*1194mm
      :33
ISBN 978-7-5598-7094-0
中国国家版本馆 CIP 数据核字第 2024X9S484 号
      :398元(全二册)




耿介耳




耿介耳,原名耿成义,别署东明生、介耳、近溪堂。一九六四年一月出生。山东省东明县人。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审。

先后任《山东成人教育》《现代教育》《中国成人教育》编辑部主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2010至2021年担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大中小学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倡“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与“文化感教育”。

出版《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引论》《成人教育学》《企业形象传播论》《文化育人》等著作多部,在《中国出版》《东方艺术》《书法导报》《书屋》《诗书画》《编辑学刊》《当代传播》等报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及大量文化散论。

案牍之暇,寓闲情于诗书画,崇晋爱宋,亦流连于钟鼎碑版之间。自娱自足,与古为徒,更欲以此为养学润身的别途。


往期推荐
耿成义先生访谈录 | 传统文化教育路在何方
耿介耳 | 文化的对话与互鉴
徐梓 | 《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引论》序
END

内容来源:一品堂艺术机构 公众号

本号主编:刘贯之

责任编辑:梓荣

知道点传统文化
聚焦大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精选国学和传统文化类优质文章、实用资讯。立足原典,关照当下。(本号对粉丝有一定门槛要求,个别独家内容须付费阅读,理念不合或仅想领取免费资源的朋友,请慎重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