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万字演讲,读懂它就读懂了中国经济!

百科   2024-12-17 13:30   河北  

黄奇帆最新万字演讲

读懂它就读懂了中国经济。




黄奇帆:谁掌管生产性服务业,谁就是产业链的祖宗

近日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著名经济学家黄奇帆在中山大学举办专题讲座,主要讲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当下我们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格局,在新格局下,我们怎样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跟世界合作,向世界开放。在这样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这十年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第二个内容是当下中国对外开放的五大任务。


在本次演讲中,黄奇帆举了苹果的例子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他说苹果在中国十来年,每年在中国生产1.7亿个 手机,一个手机1000美元,1.7亿个就是1700亿。这个1700亿说白了,是因为中国制造的成本比较低,它税前的毛利有40%,680亿,其中 170亿给中国的制造业,大体上是销售利润率10%,还有500亿,是苹果公司自己拿走。

他凭什么不搞任何生产就拿走这些利润呢?因为产业链的研究开发、金融清算、物流配送, 产业链是绿色低碳,数字技术的赋能,产业链上的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售后的回购所有产业链上生产性服务业都是苹果管的,谁掌管生产性服务业,谁就是产业链的祖宗。在这个意义上,苹果拿走了2/3的专利费、服务费,也就理所当然。

01 新格局下的变化和优势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新格局下的开放。所谓新格局就是指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整个中国从1950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两个格局、两种循环状态。

第一个循环状态是1950年到1980年左右,这30多年时间,是一个比较绝对的内循环的阶段。

第二个循环状态是1980年改革开放到2010年,这个三十年是一个比较绝对外循环的阶段,也就是以外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

那么现在,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这个阶段跟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内循环也是有区别的。那时候是比较绝对的内循环,现在是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概念。

这里边有一个定义要跟大家简单说一下,就是什么叫做内循环为主,什么叫外循环为主。理论上就是,进出口贸易占GDP的65%以上,那就是外循环为主体;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例40%以下的,那就是内循环为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国家在1950年到1980年,基本上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只有10%不到。比如1980年,中国的GDP是2000亿美元,进出口只占10%,只有200亿美元,所以这是一个内循环绝对为主的时代。1980年改革开放到2010年这期间,比如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 的71%,这就是个外循环为主,大进大出的时代。

最近十年,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内循环为主的状态,比如我们在2022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了38%左右,这个38%里,进出口的货物贸易占了32%,服务贸易占了6%。

我们国家在2022年进出口贸易是6万亿美元,6万亿美元差不多是40万亿人民币,占120多万亿GDP的比重就是32%、33%。然后我们国家的服务贸易是8000多亿美元,整体来讲,差不多也占了6个点,加在一起就是38%、39%左右,这是又一个概念。所以整个中国进入新格局,就是指我们已经进入了以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

那么在新格局下,以内循环为主,实际上并不妨碍开放。中央提出来的战略,是在新格局下要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三个“更”,好像是个形容词,但在实践当中,三个“更”不是光说说而已,具体表现为中国这十年的开放形成了五个新的特点, 不同于过去40年的开放。

 

这10年的开放和过去40年的开放既一脉相承,又呈现出新格局下的五个新特点。

第一个特征,中国的外贸政策过去是出口导向,鼓励出口、推进出口,所以我们的出口以每年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的速度在不断增长。

现在我们转变为既鼓励出口,也鼓励进口,而且由于过去几十年对进口不那么在乎,主要鼓励出口,所以最近十年,我们是更多地推出鼓励进口的各种措施。

比如我们在2010年,进口关税差不多是26%、27%。进口关税越高,越是妨碍进口。进口的货成本高了,老百姓买起来就觉得很贵,然后跑到巴黎、跑到伦敦、跑到纽约买,都会觉得那里的商品比中国国内同样的商品要便宜50%左右,那边100块,国内可能150块。所以每年我们有上亿人出国,背许多外国商品回来,每年老百姓旅游带进来的货有1500亿美元 。

因为最近两年疫情,中国人到国外带货上千亿美元的现象基本已经消失了,上千亿美元的东西都在国内买了,所以中国在2021年超越了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这个也和我们降关税有关系。

此外,中国政府也推出了一个进博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我们从2018年开始,每年搞一个月,在上海举办。在这一个月里,上万个外资,各种各样的跨国公司把新产品,都拿到展览馆来推销。以前搞展览会,有出口的,有进出口综合的,但是几十万平方米专门搞一个进口的进博会,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这都说明我们很重视进口的事情,希望达到 进口、出口双向平衡。

第二个特征,就是中国从过去几十年高度重视引进外资转变为既鼓励外资进入中国,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

比如2017年到2022年这五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每年有1000亿美元左右,五年投出去5000多亿美元。当然这个五年,中国引进外资平均每年也是1600亿美元左右,五年我们引进了8000亿美元左右的外资。相对来说,进来投资大于走出去投资。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这30年走出去投资没有超过5000亿,你就知道我们现在走出去投资力度变得很大了,不管是一带一路,还是其他地方,总而言之,我们投资政策是双向驱动的。

第三个特征,过去几十年,我们开放总是以沿海开放为主,不管是1983年启动的中国沿海27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到了80年代后期启动的五大沿海特区,还是90年代初启动的上海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等,还有就是90年代启动的保税区,到2010年前一共批了68个保税区,都在沿海。总之,中国改革开放最初的二三十年,只要有开放的新政策,总是在沿海先推。 但是最近十年,中国开放的政策,要么不推出,推出就是东中西同步发展。比如中央推出了自贸区,这个自贸区是我们国家最高水平的跟世界合作的投资自由、金融自由、贸易自由、人员进出就业自由、数字流动自由和货物流动自由,实行六个自由。这样的开放政策一推出来,分为十年五个批次,一共批准了22个区域,就是东中西同步。22个省里边有22个自贸区,其中7个自贸区在沿海7个省,又有7个在中部的7个省,还有7个在中国西部7个省。剩下一个海南岛你可以算它东,也可以算它中,也可以算它西,这样的话刚好均衡。

所以现在的理念是,开放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管理方式,是一种人的观念,和地理位置无关。没有人会认为在西欧内陆的地区,德国的开放度比欧洲的西班牙开放度低,西班牙因为靠海开放度高,没有人有这种理解。但在中国过去几十年,沿海一定要比内陆要开放,这是我们推动从计划经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个过程。现在到了成熟阶段,我们要么不开放,要么东南西北中一起开放。

包括保税区。我刚才说68个保税区都在沿海,2010年以后国家又批准了70多个保税区,其中60多个保税区批在中部和西部,沿海只增加了十来个,加起来现在150多个,差不多一半在东西部,一半在沿海。

保税区有“境内关外”政策。原来有个感觉,境内一定是在边境线里边,一般是几公里范围,所以要开放,就在沿海的边境线的边上搞保税区。后来发现,境内关外保税区,税区铁丝网视同境外、国外,没有关税。但是这个境内是离开边境1公里还是100公里,还是1000公里?好像是一样的。所以思路一打开,不管你是重庆还是武汉,是成都还是西安,都可以搞保税区,思路就解放了。

第四个特征,在产业政策上,我们过去跟外国合资,一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合资的范围就宽,动力就大,或者批得也快、发展得也快。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比较谨慎,进展不多。那么现在,不管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放。

 比如说过去几十年外资办工业企业、制造业,这个产品是看得见、摸得着,制造过程都很直观。第二个是建筑业,第三个是房地产业,第四个百货商店,所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个时候对外资办银行、办保险、搞基金、搞各种虚拟的事业,包括证券公司都比较谨慎。外资来搞教育卫生文化,门槛也比较高,管得也比较紧,外资搞服务贸易,这样的案例几乎很少。最近10年,外资的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各个方面就普遍推开了。

所以总体趋势,就是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放,把服务贸易开放、金融开放,政府管得比较严的教育卫生文化行业,也都有了很多开放。

第五个特征,中国的开放从原来的流量要素的开放,比如说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的数量,这些流量要素上你追我赶来推动工作、定目标,转变为更多地向制度的开放。

制度的开放就是规则、规制、体制标准要跟国际接轨,使得中国的营商环境更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这些方面都在推动。比如2023年12月1号,开了一个会。从上午9点到12点三个小时,讨论一个议题,就是在内循环为主,双循环格局下,怎么让内循环和外循环能够一体化的循环。

什么意思?就是在中国40年改革开放里,为了支持进出口,对外循环进出口的市场准入标准、检验检测、税收等各种管理方式是一套,这些由商务部、外经贸部在管。然后内循环, 国内市场的贸易、批发、零售、市场准入、税收方式等,是由国内的商业部门在管。就这样 几十年两张皮,各管各的,使得我们很多外贸公司做内贸是做不来的,内贸公司要做外贸也 做不来。

所以我们做内循环,同样是电子商务的B2B、B2C,  国内城市到城市的B2B、B2C, 比 如 最 近20年,做了20多万亿的零售额。但是做跨境电商,也是城市到城市的 B2B、B2C, 但  因为一个跨境,很多的规则就搞不来。

实际上做跨境电商,我们去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做了3000亿美元。我们是6万亿美元 进出口,3000亿美元占了1/20。为什么国内的电商能够把国内的贸易批发零售搬走1/3, 差不多40%的业务量,但是一做国外就只搬走5%?

这里边就有两张皮的问题,国务院的会就是专门商量内循环外循环的体制、规则、规制,循 环的土壤、营商环境要一体化,要一个样。也就是在十四五到2035年期间要实现内贸和外 贸同线、同质、同标。同一个商品、同个生产线出来的,就要有同样的准入标准、同样的税 收。总之要形成内外循环一体化的环境。国务院用了3个小时讨论制定规则这一件事,其 实就在说明,我们在考虑营商环境规则、规制的开放上,要动更多的脑筋。

以上就是我讲的,中国开放出现了5种变化,这五种特点跟过去40年开放,本质是一脉相承,但这五种特点体现了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开放、更宽领域开放。

 

那么在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的格局下,我们又进一步的更高水平的开放。最终出现了什么成果呢?

大家一般会觉得,现在的经济形势相对困难,特别是对外贸易的环境。因为美国特朗普、拜登跟我们搞加关税、搞贸易战、搞脱钩、搞撤资、搞“小院高墙”,科学技术跟你封锁,然后 拉帮结派,让世界各国的企业和政府选边站,跟着美国走,不要跟中国做生意。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一般会认为现在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出口国际商品的加工方式,引进外 资肯定都很困难。

我特别说一下,恰恰在我们以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的格局下,我们“三个更”的开放的努力下, 中国现在对外发展的三个方面,有重大的、基础性的、趋势性的好转。

 具体来讲,第一个,在出口商品方面,我们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出口每年从1万亿发展到15000亿。其中我们出口产品的结构,70%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品,30%是资 本密集、装备密集、技术密集的机电产品和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这就是三七开,以至于那 时候有一句调侃的话,说“中国人的出口是用10亿件衬衫换一架美国的波音飞机”。

最近十年,出口产品的结构出现了基本面的趋势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2020 年和2023年,就是最近两年,我们每年进出口是6万多亿美元,比2010年3万多亿翻了 一番,其中出口是3万多亿美元,比2010年的1万五千亿美元也是翻了一番,也就是说, 这十来年我们进出口翻了一番。

但是我们的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去年和前年来看,我们出口的3万多亿美元里,90% 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装备密集的产品。其中机电产品占60%,电子信息类产品占30%, 加起来占3万多亿美元的90%,也就是说差不多有28000亿美元的产品是资本密集、装备 密集、技术密集的产品,所以中国机电产品现在走遍天下,而且大家都非常认可。

去年我们的光伏装备、水电子装备、新能源的设备占整个世界贸易市场百分之六十几,锂电 池、储能装备差不多占70%。另外我们新能源汽车占全球去年生产的贸易市场上销售总量 的50%。总而言之,各种类型的装备都起来了。

而我们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品只占3万亿美元出口量的10%,也就是3000亿美元左右。所以深圳旁边的东莞,原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职工有一百几十万农民工,一栋大楼几万人, 三班倒,上下班时间人山人海,现在门可罗雀,很多厂房空了,这些劳动密集型很自然地搬 到东南亚,因为那边的劳动力成本是我们中国农民工成本的一半。

别以为这个搬出去是美国人推动的结果,到东南亚的企业,70%都是中国企业,这不是美国老板开的厂,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干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我们的企业搬过去,所以在越南 老挝,你去算他们的外资,外资的百分之六七十都是中国企业,而且中国从来不阻拦这些企 业走,是支持他们的。

这些企业走了以后,还带动了在东南亚的中资企业跟国内产业链上的交换,所以大家可以看 到,2019年,中国跟东盟十国进出口贸易6500亿美元。到了2023年,这三年多的时间 增加50%,去年已经达到14000多亿美元,差不多涨了4000亿,涨了百分之五十几。

那么沿海的许多产业叫“腾笼换鸟”,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已经在中国成本显得高了,没有太多 竞争优势的搬掉,但是中国大市场带来的机电产业、制造业的成本综合性的下降,使得中国 机电产品、装备类产品出口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因为中国进入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14亿人,人均GDP 超过全球人均GDP,  所以这个 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大市场会降低制造业的科研开发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成本 采购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市场开拓成本,最后还能提升劳动生产力。

这六种制造业综合成本的降低,正好弥补了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密集型优势减退的短缺。而且这6个成本,如果每个成本降低5%,就使得总成本降低30%-40%。所以最近十年, 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综合制造业,中国产品比欧美同类产品的成本大体要减掉一半。所以 ,欧美许多企业到中国搞制造,搞产地销,生产了以后销到欧美区,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因为 中国不仅有大市场的市场吸引力,还有制造业产业链的综合成本低的好处。

有了这个以后,就使得中国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发生根本性的、趋势性的重要变化。这个变 化不是过三年、五年会变回来,而是今后几十年会一直延续下去。

第二个方面,中国最近十年出现了生产方式的重要调整,也就是制造业的加工方式的重要变 化。1990年到2010年之间,在20多年里,中国的制造业如果一年进出口贸易有1万亿的 话,那么50%是一般贸易的加工方式,50%是加工贸易的加工方式。

所谓一般贸易的加工方式叫“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从原材料、零部件或者整个产业链都在 国内,然后把它生产出最终产品以后出口到国外,这种贸易叫一般贸易出口。

加工贸易叫“两头在外,大进大促”,就是指我们加工了100亿美元的产品准备出口,但这 100亿美元的产品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供应链都是由国外供应的。这样我100亿 出口,比如有75亿美元的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从国外买进来,那你买进来70多亿美 元,出去100亿美元,统统算在一起就是170多亿美元。听起来进出口量很大,但其实增 加值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因为零部件、原材料的加工,都是带动了国外的劳动力、国外的税 收增长,都表现在国外,表现在国内只不过就是百分之二三十。

从这个角度,加工贸易听起来量很大,但其实对中国经济的带动力并不那么高。所以2010 年以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进入新常态,很重要的就是把大量的附加值很低的浅 层次的加工贸易转变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2013年召开的,那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面第七章讲到中国对外开放,专门有一段开放的方针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中国要搞自由贸易协定,要推动国内搞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 FTI。

第二件事是中国几十年的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促”,要推动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 在沿海搞加工贸易,要转变到中国内陆同样可以搞。第二个转变是加工贸易两头在外,要变 成“一头在内,一头在外”。

跑到中国内陆,如果搞两头在外,国外的货运到广州、上海就到位了。但是如果到内地,要 从上海再把货通过运输2000、3000公里到中国重庆、成都、西安、郑州,这样就会带来 大量的物流成本和极多的不方便。所以只有“一头在内,一头在外”才可能做好这件事。如果 做不好这件事,这些加工贸易可能都会在今后十年、二十年转到东南亚其他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出了加工贸易要转变,事实上最近十年,加工贸易到2022年,中国6 万亿美元进出口,加工贸易只占20%,而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3万多亿美元进出口,加 工贸易占了50%左右。就把它给调过来了。

这是个重大的制造方式的变化,并且让一般贸易做1000亿产值的话,有30%-33%的增加 值是利润、税收、老百姓收入,而加工贸易只有12%-13%。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变化对中 国经济效益的提升是个重大的变化。而且不是说加工贸易小了,整个进出口小了,而是进出 口翻了番,加工贸易减了2/3,是这个概念,所以这是时代的进步。

第三个方面,就是中国引进外资的变化。大家有时候会感觉,这十年肯定比过去10年要少, 最近5年肯定比以前的5年要少,因为这个5年遇上了特朗普、拜登,地缘政治、贸易战 加关税、撤资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网上也普遍有各种各样说法,似是而非。比如今年春节以后网上传的最多的 一条是一个英国商报记者写的新闻,但是中国人一看,觉得写得是对的,很多自媒体或者网 站都在传这条。

这个新闻说什么呢?说中国2023年引进外资只有300多亿美元,以前中国人引进外资一年 总有1000多亿,所以不仅是腰斩,而是丢掉了百分之七八十,然后存量的外资也在纷纷搬 家,这个消息似是而非,影响很大。事实上这条消息绝对等同于造谣,但是它造谣又好像没 造谣,它观点是你减了百分之七八十,只是他说300多亿的时候,前面用了个“净”,外资 净引进是300多亿美元,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明明每年引进外资都是1600亿美元左右,而我们在2022年,还创造了引进外资 最高的一年,是四十年来的天花板,1880亿美元,为什么那一年特别多呢?因为俄乌战争, 欧洲的天然气管道被炸了,天然气供不应求,涨价3倍,还买不到。

德国、法国许多重工业、能源工业,因为没有天然气就停产了,这种产业集群都是几十亿美 元,一百几十亿美元的托拉斯集群。所以2022年5月,德国的总理带了100多个德国托拉 斯的老总到中国。9月份,法国总统又带了100多个法国企业家过来。所以那一年,他们跟 中国签了很多协议。因此整个2022年,欧共体对大陆投资比2021年多200多亿美元,所以在2022年,我们是1800多亿。

这种数量当然有偶然性,是这一年两个总统带来人发生的,那么到了2023年就进入了常态, 上一年额外的两百亿去掉,,我们也是1600多亿美元的外资引进数,也不低的,比哪一年平 均说起来也都不低。

然后我们走出去投资呢?我刚才说我们现在每年走出去1000亿美元,2022年走出去的有 1200亿美元投资。你引进了1600多亿美元,走出去1200多亿美元,净外资就是300多 亿美元,这个地方巧妙地用了个“净”字,说起来他也没说错,但他的解释就不对了,本来每 年比引进外资,去年引进1200亿美元,今年引进1300亿美元,当然是增长。你现在来了 个“净”,跟原来的每年引进多少比, 一下就好像腰斩50%、70%,这就是胡说八道。所以 中国政府指出他们是胡说八道,现在他们已经撤稿了。

我讲这一段,就是大家有时候莫名其妙容易相信,中国外资少了,因为疫情,因为美国人跟 我们搞贸易战,外资选边战来的少了,实际上2000年中国加入了WTO, 外资开始对中国 充满热情。到2010年,我们每年引进外资1200亿美元,10年就是12000多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成就。

2012年到2022年这十年,我们事实上,每年平均引进了1410亿美元的外资,要比前十 年要高很多。大家可能会认为,这个十年1400多亿,是不是前五年高,后五年低呢?正好 相反。

2017年到2022年这五年,我刚才说大体上在1600亿。而2012年到2016年,大体上每 年是一千两三百亿,也就是说这十年,后五年虽然有疫情有特朗普贸易战,但是外资反而多 了。

为什么会多?就是我刚才说的,中国的大市场形成了销地产,你外资到中国投资,搞一个产 业链集群,生产出来产品全部覆盖中国。就像美国通用在中国花了上百亿美元,搞了300 万辆轿车的生产线,全部在中国销售。

然后美国通用在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一共有7个工厂, 一年生产350万辆,在中国以 外的全球销售,意思就是中国的市场占了它全球的百分之四十几。你叫它从中国市场撤走, 国外再去从350万挤出一个600万,怎么可能?所以对通用来说,市场是国王,美国总统 不是他的国王。你总统干了几年拍拍屁股走了,不用负责人,我如果跟着你听了话走了,工 厂倒闭,你赔不赔?

所以它一定跟市场规则走,中国有销地产,所以特斯拉在中国生产50万辆,销售在中国50 万辆,它就占领中国市场。当然它也会带来资本、技术、管理、生产线,带来各种有意义的 事,这是一块。

还有一块是产地销。在中国搞产业链,不是为了产品销在中国,销往欧美的也要在中国,因 为中国制造成本低。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苹果,苹果在中国十来年,每年在中国生产1.7亿个 手机,一个手机1000美元,1.7亿个就是1700亿。

这个1700亿说白了,是因为中国制造的成本比较低,它税前的毛利有40%,680亿,其中 170亿给中国的制造业,大体上是销售利润率10%,还有500亿,是苹果公司自己拿走,

他凭什么不搞任何生产就拿走这些利润呢?因为产业链的研究开发、金融清算、物流配送, 产业链是绿色低碳,数字技术的赋能,产业链上的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售后的回购,所有产 业链上生产性服务业都是苹果管的,谁掌管生产性服务业,谁就是产业链的祖宗。在这个意 义上,苹果拿走了2/3的专利费、服务费,也就理所当然。

那么为什么要放在中国呢?因为中国制造产生的利润高。苹果公司90年代在美国有一个很 大的苹果工厂,又生产电脑,又生产手机,但是基本上没多少效益,跑到中国就出现了很高 的利润,因为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低。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外资来中国就是因为中国销地 产、产地销的两种方式,吸引了全世界跨国公司。

而中国之所以加工贸易方式下降到了20%,80%变成一般贸易,是因为中国的制造业东南 西北中都形成了上中下游产业链配套的集群模式,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发生这样的变化,是 因为中国制造业成本低,出口竞争力就强。

反过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成本高了,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就淡出了。所以很自然,制造 业的比重提高,劳动加工业的轻纺产品比重下降。

以上就是我刚才讲的基本面好的变化,它不是某个局部的领域,这种概念都是几万亿美元, 很大范畴的进出口,几万亿美元的加工方式的变化,每年上千亿美元引进外资,“步步高” 的这种构架。

我刚才说的所有数据,都是我们商务部对外公开的网上查得到的数据。网上胡说八道的,一 些扰乱神经的,觉得形势很不好的话,你通过这些数据就会看到向上的力量。

所以如果你在做劳动密集型产品,你的确现在焦头烂额,比重大幅度下降,你当然很困难。人趋利而行,顺势而为,在这个意义上“腾笼换鸟”,趋势上已经运转不了的鸟,你就要放掉, 你要把产业结构调整,做这样的事。这是我讲的第一部分。

02对外开放的五大任务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部署了五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以推动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贯通内外循环。经过 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 “要素流量型开放”为主,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稳 步扩大规制、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新 阶段。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让中国的超大规模单 一市场成为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这就需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内循环外循环有效贯通起来。

二是以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为重点,建设贸易强国。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规模连续保持世界第二位。但 对比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高附加值的行业结构,对比中国40年来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中国服务贸易存 在逆差规模大、结构效益不高等问题,巨量的货物贸 易对服务贸易发展理应具有的带动优势没有发挥出 来。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曾连续多年召开中国国际 服务贸易交易会,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发表重要讲话, 有关部门还专门出台了《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服务贸易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将逐步提升,服务贸易中数字贸易的比重也将逐步提升,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将与货物贸易一道,共同支撑中国贸易强国建设。

三是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动全域全方位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在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同时, 也在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其中,中欧班列的开行和运营,堪称“一带一路”建设的典范。在中欧班列的带动下,沿线通道经济、口岸经济、枢  纽经济快速发展,为内陆城市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空间。要继续突破一些瓶颈和障碍,加快形成以中欧班列为依托、沿线主要枢纽为支撑、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的国际经贸合作大通道。特别是要考虑通过运力布局 的优化调整,为带动全域全方位对外开放作出新的更 大贡献。

四是实施“自贸港+自贸试验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战略。作为最高水平的开放平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  设已进入具体施工阶段,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总体方案》要求,将于2025年封关运作。总的来看, 国际经贸规则演进的基本方向是“三零”,即“零关  税”“零壁垒”和“零补贴”,由边境外措施向边境后开  放转变,更加强调营商环境的趋同化。要重点围绕高  水平经贸规则所涉及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  理、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突破,为中国参与国际经贸新规则谈判和全球经济治理探索新经验,形成新示范。

五是以“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二十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  国际化”。预计未来15年,随着中国跨境贸易、大宗  物资进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逐步推行以人民币结算,

人民币国际化将取得重大进展。2024年变成了4.7%。 人民币在支付结算中的比重有望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到2035年达到17%左右。
来源: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邀请函

中国商业大事件——《北清经管2025中国企业家高峰论坛》,将于2024年12月28-29日于北京隆重举办,诚邀全院应往届企业家校友共襄盛会!本届论坛以“逆势增长5.0”为主题,与政坛领袖、商界巨擘、学术泰斗共同洞察2025经济大势、探寻未来商业版图重构与增长之道!

【部分嘉宾】

马培华: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金一南:著名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

黄奇帆:知名经济学家,重庆市原市长

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建材集团原董事长

徐井宏:知名企业家,清华大学教授、清华控股原董事长

宁高宁: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原董事长

贾伟:LKK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董事长,产品创新专家

申晨:熊猫传媒董事长,知名媒体人

……

【参会须知】

1.时间:2024年12月28-29日

2.地点:北京

3.联系老师:李老师  159 0150 3997(同微信)

北大pe投资联盟
北大pe投资联盟是为企业家及高端人士搭建一个高事业、高品味、高价值互动交流平台。内容会覆盖最前沿的资讯!大家 一起阅读,一起学习!实现您的商业梦想与精神追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