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乐活   2024-09-15 10:21   广西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髙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苏轼最著名的一首中秋词。其实这说法有问题,应该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中秋词,也许是从古至今最著名的有关中秋的一首诗词。我这么一说你就知道了,是什么呢?没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我们先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词。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髙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词写的都写到你和我的心里头去了。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只要到了中秋节,必然会吟诵这首词,这是千古第一的中秋词。虽然你已经很熟悉了,但我呢,还是止不住想讲一讲,为什么呢?因为特别喜欢。
这个词的词牌叫“水调歌头”,题目是什么呢?“丙辰中秋”。这丙辰是哪一年呢?丙辰在北宋就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这一年苏轼40岁,在密州任知州。密州啊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市,也就是诸城市的市长。这首词严格来讲,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词前的一篇小序,再就是词的正文。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篇小序吧,这序不长,只有15个字,把词的创作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丙辰中秋,中秋节这一天。欢饮达旦,我跟我的朋友们在一起喝酒,喝的高兴,从晚上一直喝到白天;从有月亮喝到月亮没了,太阳出来。喝成什么个效果啊?大醉,喝得酩酊大醉。在无限的醉意当中,特别地想念子由——我的弟弟。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因为喝醉之后特别想念我的弟弟,所以写下了这篇中秋词。

当时苏辙在哪啊?苏辙在现在的山东济南任掌书记,掌书记就是负责文书一类的官员,济南在当时称为齐州,齐州和密州相距200多公里,这在古代是个不短的距离。所以在熙宁九年的这个中秋夜,苏轼欢快喝酒,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写下了这首词。他为什么想念自己的弟弟呢?让我们要想的话,晚上喝醉酒啦,要么是思念父母,要么是思念妻儿老小,但是苏轼“兼怀子由”,因为他们兄弟两个真是手足情深。
二十年前,两个人一起考中,成了同科进士,当时宋仁宗非常欢喜,说我今天呢,为子孙得到了两个太平宰相。那意思在他的眼中,这哥俩将来都是能做宰相的料。十四年前,兄弟两个又双双通过了制科考试,开创了宋代制科以来的最佳成绩。虽则如此,因为仕途上的种种状况,他们又不得不总是分开。
第一次分开是在科举考试之后,苏辙留在中央朝廷里做官,而苏轼到凤翔去做官。就在五年前,苏轼去杭州做通判的时候,也是先到了陈州,当时苏辙在陈州担任学官。你想象得到,苏轼愣是在他弟弟家里住了70多天,然后才去杭州赴任,这兄弟俩,那情感真是没的说。
现在啊,苏轼在密州,苏辙在齐州,虽然都在山东,总还能相见吧?没那么容易。因为按照朝廷的规定啊,地方官员不能随意互相串门。他们想不到,虽然同在山东为官,可这一分别就是整整五年。而且这五年当中啊,苏轼在仕途路上还遭遇了种种的不愉快,这使得苏轼在这个中秋之夜引发了无穷的感慨。都是些什么感慨呀?

我们先来看看这词的上片。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般认为这两句话是化用了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个问题啊,你不能从天文学的角度去质疑,问了也白问,顶多说,如果他们当时真的有科学技术达到了,可以告诉他们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那要直接给他回答了,那还怎么写诗啊。所以这种问法就是文学之问,天上的明月呀,你是几时出现的,我要拿着这酒,问你问个清楚。这叫无理而妙,没道理,但是又觉得很合理。在哪合理呢?在文学的范围内是合理的,在情感的范围内是合理的。
他不仅问了这一句,后面还接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天上现在到底是哪一年?人间是熙宁九年,中秋节这一天,公元1076年,可天上是哪一年呢?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苏轼只是这么一问,这种问本身也带有情绪的,他后边自己做了个解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不想在人间呆着了,我要乘着一股清风,我到琼楼宇去,广寒宫里有嫦娥。他想要到月亮上去,他想要到天上去,那上边能不冷吗。“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有人说,这句话是隐喻,我想回到朝廷去,我想回到开封去,可是啊,那地儿太冷。有人说,这句话其实表达了他对中央、对皇上的一片忠诚,可是他又不想回去,因为那个地儿啊,他呆着碍手碍脚的。人家现在都在推进改革变法,他自己呢,不合作。
最后两句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是什么意思啊,你到底是要到天上去,还是在地上啊?我不知道。他喝醉了,他不知道这话是在问自己,还是在问远方的弟弟,他是在问月光,还是在问酒杯。我想啊,作者其实只是想在醉意阑珊之际,寻找到一个聊以解嘲的答案。没错,人间让他不愉快,处处都在推进改革变法,他自己仿佛是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密州这个地方的不比杭州,更比不得开封,地瘠民贫,灾害频发,他自己啊,心情很不愉快。所以在这一时期呀,他还写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怀念他原来的妻子王弗。


人间既然不愉快,希望乘着中秋夜里的清风离开人间到琼楼玉宇去,可是呢,上天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愉快。他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跟他的不同在于,他倒没有说“独酌无相亲”,而是群酌、群饮,有相亲。可是心里头啊,这块垒还是消除不掉。李白在诗中,那是努力在寂寞当中寻找快乐,但其实天上和人间又有什么分别呢?苏轼仿佛是要追寻着某种希望,却又丢不下这烦恼的人世,更丢不下这深厚的兄弟情分,这是词的上片。
下片呢,下片非常巧妙,确实是大诗人必有大手笔,大手笔孕育着大格局。这下片怎么写呀?一般的人很难接下来,他顺着月光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一缕月光,开始老在天上挂着,现在怎么样呢?照在这楼台亭阁之上,又照在了我们家的窗户上,又接着照在什么呢?照在了我身上,我是谁呀?无眠之人。所以你看,上片本来起调很高,一会儿问明月几时有。一会儿又要乘风归去,随着月光啊,一直都集中在苍穹之上,感觉跟人间没关系。可是苏轼非常巧妙地用了这九个字,把这一缕月光从天上的宫阙和琼楼玉宇转到了自家的楼阁上。接下来,就好办了,作者开始啊,给他自己,也给大家,做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不要再埋怨了,人世间哪有那么圆满呢,不可能在任何时候月亮都会像今天晚上这么圆,这么大,这么像一个团圆之月。由此引出了千古名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哈哈!人世间啊,哪有这么完满,有缺才有圆,有悲才有欢,有散才有聚,这也就是人世间的辩证法。懂了人世间的辩证法,你就能欢乐多一点点。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奇妙的苏东坡,最开始埋怨是他,现在呢,解怨也是他。最开始的时候悲伤是他,现在呢,开始高兴的也是他。就在这一瞬间,苏轼好像用人世间的温情化解了自己的埋怨之气,好像也是在这一瞬间,他懂得了世事沧桑,聚散离合都是合理的,都是能理解的。为什么呢?“此事古难全”。世界上就没有百分之百的事儿,只有百分之百的努力和百分之百的心愿,可是你千万不要用百分之百的心愿,去对比一定要有百分之百的结果。所以当你不得不离别的时候,还是唱一曲歌吧,把你这种百分之百的心愿给他唱出来,也就足矣!
所以词的结尾他说的就更好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长久啊,主要的指的不是兄弟的情义长久,是说生命长久。既然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做通了,你已经想明白了,月亮不可能永远又圆又大,人生不可能永远这么圆满,这种事自古而今都是很难全的。那有一个办法能稍解心中的忧患,共同抬头望着一轮明月,借着这千里月光,传递自己对亲人的一番情思吧。让我们共举头望明月,祝愿彼此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共享人间欢乐。

得,这首词写到最后啊,是一个大欢乐,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安慰,但人生本质就是有一点无奈,你又能怎求一个完美的人生呢?所以我们说啊,苏轼对人生的悲欢离合非常的明了,所以他的中秋才会过得如此的不同寻常。“诗穷而后工”,好诗好词都是在困境当中逼迫出来的,天底下最难的事情就是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做通了,然后写下来,读给别人听,别人的思想也就通了。谁说苏轼只是一味的信奉儒家,或者一味的信奉道家,或者一味的信奉佛家,他是兼采并蓄。既然人生总要向前走,那就要走的好一点,虽然此刻我们不能相聚,但共对一轮明月,这也就算是相聚了,也就是已经在一起了。
北宋初期著名的词人晏殊有两句词说的非常好,“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人生的遗憾每天都有,但是要把握好每一天的人生,那就要把握好每一刻的现在。苏轼很明白这些道理,他也许是假装醉了,因为也许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忘却离别的痛苦。他渴望人生的完满和团圆,但却不会太过分的执着人伦和亲情,否则他就不会这么旷达和超逸。他不是屈原,他也没有那么的执着,但对现实的生活却始终保持着足够的热情。所以,在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这个夜晚,苏轼并没有因为思念而走向疯狂,也并没有因为过分的追求超越而让自己显得毫无烟火气儿。相反,这个中秋的夜晚非常的丰厚和充实,平静与温和,饱含着人间的深情与智慧。在这个夜晚,我们跟随着苏轼走进了一个东坡的中秋,这里有东坡式的语言,东坡式的领悟,东坡式的深情眷恋与潇洒、气派。在这个夜晚,似乎只属于苏轼,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到底有多么的长久?还是让我们自己来回答吧,永远到底有多远?月光有多远,它就有多远。

天问江湖
赏诗品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