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 er zhuan ti
♫. ♪~♬..♩
阅见花开•
丝路共读
水韵潺潺,滋润万物;书香幽幽,培育众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 世界图书日”。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阎良区关山初级中学开展了读书分享活动,阅见花开,丝路共读,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LZ
· 刘存簪 ·
推荐书目
修炼自己,寻找成长的可能——
读《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有感
刘存簪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读完特级教师李志欣校长的《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一书,就像遇到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导师。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李志欣校长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全国知名教师,从乡村薄弱学校步入首都名校,一步步走来的心得体会凝炼成一本沉甸甸的书。
一线教师该如何修炼自己,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从书中走来,我学会了几点修炼之术。
敬畏课堂教学,培养科研兴趣
有人说“课比天大”,就是说作为教师要把教学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课堂永远是我们施展教育才能,修炼自身的主阵地,教师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课堂,用心上好每一堂课。像准备公开课一样,备好课,上好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每一个生命都鲜活地成长。
《大学》曰:“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不管有没有人监督,永远坚守初心,永远敬畏课堂,无愧一个师者之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很多教师觉得教科研很深奥,很遥远,觉得教科研是大学教授才能做的事,其实这是对教科研的误解。恰恰是身处一线的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最能捕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也最能获得一手的研究材料,我们只要稍稍思考,问题就能变课题。
李志欣校长说:“我们思考、实践、改进、再实践,这就是在做研究。”年轻的教师们要勤于探索,勇于改革,培养学习习惯和研究兴趣,在研究与创新中不断地磨练自己,一定可以从平庸走向卓越。
五面镜子看学生,一颗真心待家长
李志欣校长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同时具有五面镜子。望远镜,看将来,看发展;放大镜,放大学生的优点;显微镜,发现学生的不足;多棱镜,从不同侧面对人对事进行分析;平面镜,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
一个教师,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返观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把学生看做平等的个体,才不会固守着“师道尊严”的观念,高高在上的对待学生。《大学》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希望我们都是那“天下鲜矣”的好老师。
我们教师与学生交往,自然就要面对学生背后各种各样的家庭。很多只盯着分数的家长,对老师的很多做法不认同,这时候作为教师免不了被质疑,被控诉,一腔情怀被打击的稀碎,碰壁一次,大多数老师都会避而远之,与家长井水不犯河水。
LZ
· 于倩倩 ·
推荐书目
品国学经典 悟人生智慧
——体悟圣人思想 领略“心学”力量
阎良区关山初级中学 于倩倩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本国学经典——《传习录》,此书是辑录王阳明与其门弟子及友人之间的对话、书信而成,集中体现了王阳明本人的思想,是研究阳明思想的重要文献。
人物介绍: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有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圣人,其学术思想更是由中国远播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对后世影响巨大。
思想介绍:《传习录》这本书的作者主要给我们传递的是王阳明先生的重要思想,即阳明“心学”体系,该体系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下面,我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分享我的读书感悟,不到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是“心即理”,阳明先生认为“心即理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意思是说,我们的内心世界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终途径。我们在现实世界中,除了疾病给我们带来的痛苦以外,其余的所有痛苦都是我们的意念也就是心创造出来的,这种痛苦本身其实是不存在的。也就是那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们常说,众生皆苦,唯有自渡。是的,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想减少自身的痛苦和烦恼,就要去不断修行,而修行的核心应该是修心,而不是求助于外物或他人。书中多次提到的“本自具足,不假求外”这句话也是这个意思,即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超级富足的,一切东西包括智慧、财富、幸福、健康、能力就像一个埋藏很深的金矿一样,我们不需要向外求索抓取,只需要经常性的内观、内省,省察克治,排除杂念,正心正念,减少内耗,专注当下,就能有所成就。
文中有句话汇聚了阳明心学的精髓,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意思是说,人生除了人情事变这两样以外就没别的事了。这里的“人情”就是人的情绪、情感,“事变”就是我们所经历的各种事件。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其实都是在处理各种情绪、情感,而不是处理事变,因为事变亦在人情里。也就说,能影响我们的永远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想法。因此这也就产生了所谓的乐观者和悲观者,他们对待同一件事的态度和看法可能会截然相反,最终也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心乃万物之本源,一切的问题都是心上的问题,和外物、别人无关。当我们改变不了外界人和物的时候,就应该从心上换个角度看问题,瞬间就会通透、豁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佛家有言,万法皆由心造,也就是这个道理。总而言之一句话,人生即修行,修行当修心,心定则万事可成。
何谓致良知?先生认为“良知”就是能知是非、懂善恶,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不需要后天培养,简单来说就是直觉。“致良知”就是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凭借第一感觉去做,不要掺杂任何物欲、私欲,顺其自然就对了。先生说,就这么简单的道理,人类历史上做到的人却屈指可数,因为大多数人都很难隔断欲望。
我们不妨举张学良的例子来说明。张学良当年在东北有百万东北军,当日本人准备进攻东北的消息传到他耳里时,他魂飞魄散。多年以后,他在口述实录中说,他第一感觉就是不能撤,因为东北有那么多百姓,如果撤了,就是把家乡父老送进火坑。但他没有遵从第一感觉,因为他有很多私欲。他魂不附体地考虑了几天,他想到了生命,想到了他的家底——东北军,想到真要和日本人打起来肯定会失败,一旦失败,他的家底就全没了,他在蒋介石那里腰杆子就不硬了。这种种私欲的集合最终让他做出了违背良知的决定:不做任何抵抗,把军队撤进关内。多年以后,他为此事懊悔不已。但正如世界上很多人一样,即使再给他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他做的决定依然会和第一次一样。因为他的良知已被外界的物欲遮得严严实实了。由此可见,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听从自己的良知,不要被私欲蒙蔽,不要受外界评判尺度的影响,如此以来,我们这一生才能真正获得内心上的安宁、平和、坦然,生活才能顺遂、幸福。
如果说心即理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阳明先生是在精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创立了心学体系,并把它应用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他一生为官,效力朝廷,带兵打仗,为民讲学,能文能武,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全能型圣人。他的心学体系相比前三家思想而言,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知行合一”就是其现实意义的集中体现。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去做事,在事上磨,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不凡的人生境界。而不是先知后行或只知不行,知行是一体的,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在蛮荒的龙场,阳明先生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求外”。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先生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凭借这股强大的力量,他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这股强大的力量,他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这股强大的力量,他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阳明先生的心学理论给了我们后世无穷的力量,让我们追寻着圣人的脚步,不断领悟他超乎常人的智慧,不断修炼我们的内心,强大我们的内心,任凭外面大雨磅礴,内心依然波澜不惊。让我们以上帝视角看待万事万物,以悲悯之心对待芸芸众生,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积极的心态去做事,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结果。正所谓,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得之坦然、失之泰然。这样以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轻松、愉悦、美好、幸福的快意人生。谨以此文,与君共勉!
关山初级中学
欢迎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