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在即,冰球冰壶项目比赛正酣,提前拉开了冰雪赛事帷幕。综艺频道推出艺术研学冬令营系列节目,以“冰雪文化”为纽带,为孩子们开启一场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在冰原上共舞的启蒙仪式,让炽热的青春心跳与亚冬会的圣火同频共振。
在这里,速度滑冰的破风姿态将教会孩子们如何直面挑战,冰雪覆盖下的冬小麦向孩子们展现坚毅的生命力,千年打铁花技艺将在雪夜焕发新生,启智新时代少年用文字记住家乡的雪,用足迹一步步读懂中国。
冰雪热潮涌向冰天雪地的六师五家渠市,成为《我的艺术清单》艺术研学的冬季营地。
去最艰苦的地方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第十七师在此屯垦建设,当年最初有五户人家在此修渠定居,因此于1969年改名为五家渠。1953年6月5日,十七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农业建设第六师,并于同年冬将师部迁至五家渠。这段简单的介绍背后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当年军垦战士、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去最艰苦的地方”的号召,来到这里,投身军垦事业,开始了一段新人生。
去最好玩的地方
2025年,七十多年后,我们带着“10后”来到爷爷辈们开荒奋斗的地方集合。而今,这里在他们眼中是“最好玩的地方”,他们的旅程,没有一丝“沉重”,满眼都是期待和开心,因为大美新疆、冰雪世界都成了孩子们向往的地方。
本次艺术研学营集结了强大的师资力量,有中国短道速滑首位男子世界冠军、抗美援朝老兵、农业科学家、拉面大厨、作家、舞蹈家,可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研学游,值得每个孩子期待。
冻一冻 暖一暖
五家渠天气预报显示,那天最低气温是零下14摄氏度,最高气温5摄氏度,恰逢瑞雪,体感严寒,而露天冰场上李佳军老师带着孩子们练得起劲,冰雪运动的风靡使冰天雪地的五家渠成了新的打卡地,冰雪大世界里,热气腾腾的集市充满了人间烟火。
在冬小麦田里,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洪雪梅、奇台农场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主任孙志远带着孩子们扒开厚厚的积雪,看到冬小麦在大雪的保护下安全地成长,完美验证了课文里“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谚语。暖暖的厨房里,冬小麦变成了劲道的拉条子,高山严寒的大温差却是农作物生长的天堂,那浓浓的麦香和羊肉串的味道成为了舌尖上五家渠的记忆。冷与暖之间,万物生长,孩子们看到了生生不息的昨天和今天。
看一看 念一念
在六师五家渠市军垦博物馆里,讲解员王灵梓带着孩子们了解这里的故事。当年他们吃的是盐水泡窝头,住的是地窝子,十万大军和八千湘女进天山被拍摄成影视剧,他们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园,繁衍生息,把戈壁荒滩变成当今的旅游胜地。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教材。
94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秦德胜为大家讲授军事历史,这里还是一座将军之城,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屯垦戍边的洗礼,走出了125位共和国开国将帅。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之一就来自这里。
如今,农垦二代、三代都在这里安居乐业,成就了新的故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舞蹈家协会主席蒋玫就是农垦二代,她在父辈开垦的土地上舞蹈,不仅传承了新疆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还教给孩子们特色的兵团舞蹈,举手投足间是一代人的人生经历。
当然,游玩回来写作文是必须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在新疆出生长大,他亲自出题和批改。在孩子们的表达中,有对景物的欣喜的描述,更有对家国情怀懵懂的表达。研学旅行不仅是去别处,更是到历史中探寻,到文化中感受,到生活中体验。
观世界,才有世界观。这是时隔七十多年的两次“出发”,一次是到艰苦的地方建设,一次是到好玩的地方体验,这七十年便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我们都是见证人,能够和孩子们一起,看中国,读懂中国,这才是研学的意义吧!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编辑:张宝月
二审:尚群奥
三审:罗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