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坐落于辽宁省大连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是交通运输部直属的唯一高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因海而生,其发展历史是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建设发展成就的缩影。学校肇始于1909年设立的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为“挽救航权、振兴国运”而萌发初创。学校凭海而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历尽坎坷,几度停办、数次更名,但始终薪火相传、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2月,由上海航务学院与东北航海学院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同年11月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并入,时为新中国唯一的高等航海学府。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半军事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为国家航运事业发展输送大批人才,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1994年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坚持特色办学,强化内涵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均跃居世界同类院校前列。学校向海图强,进入新时代,锚定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的建设目标,奋力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海大篇章。大连海事大学学科设立54个本科专业,80%直接服务于海事产业链。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7个博士后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法学等5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一般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地球科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占地面积146.31万平方米,建有160栋楼宇,总建筑面积94.57万平方米;2座图书馆藏书251.3万册、电子图书230万余册,设有满足多种需求的学习研讨空间;2艘远洋教学实习船以及1艘融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与教学实训于一身的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学校坚持人才培养向海,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创造了中国航运业的若干“第一”,如中国第一位外洋轮船长陈干青、迈出“国人引水第一步”马家骏、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新中国第一位中美航线远洋船长贝汉廷、第一位远洋女轮机长王亚夫、新中国第一个船长出身的交通部部长钱永昌、中国第一部《海商法》牵头制定者司玉琢、中国深潜船第一批女潜航员赵晟娅……目前近20万名毕业生遍布全球,不仅是国家航运事业的主力军,还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业界精英和社会栋梁。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发轫于上海,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开创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1912年成立吴淞商船学校,1933年更名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59年交通部在沪组建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为更好地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家航运事业发展,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2008年上海海事大学主体搬迁临港新城(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200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订协议,共建上海海事大学。2018年,学校纳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学校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2个本科专业。拥有2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现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上海市高峰学科,2个上海市高原学科,9个部市级重点学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总论、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与生态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港航物流学科保持全球领先。
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7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现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水上运输类)。1个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设有水上训练中心,拥有4.8万吨散货教学实习船“育明”轮。学校致力于培养国家航运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已向全球港航业单位、政府机构输送了逾20万名毕业生,被誉为“高级航运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