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华/水墨新境·时代画风——当代中国画笔墨百家学术邀请展(第二回展)

文摘   2024-12-16 09:58   北京  


20世纪初以降,在西风东渐的时代大潮中,中国画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中国画家不断地找寻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无论是镜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叩问中国画古老的笔墨体系,不同的文化抉择指向了殊途同归的结果,这就是中国画必须完成从传统换到现代的蜕变重生。可以这么说,“时代精神”是中国画时代转换之路不容回避的命题之一。与此同时,20世纪的中国画逐渐脱离了作为文人雅玩与寄情的小情趣,与社会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在这个意义上,探究中国画的“时代精神”,亦是对中国画的“时代命题”的关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追溯近现代中国画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这就是一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艺术家以各自时代性的方式确立主体意识,以各自独特的表现力来呈现时代精神的发展道路,在当前语境中,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时间坐标,对当代中国画之图式语言和价值属性作一番梳理有其必要性。有鉴于此,北京观复美术院以“水墨新境·时代画风”为主题,邀请当代画坛最具笔墨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百位名家参与展览,以此呈现当代中国画在时代语境下的多元表达。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观复美术院
承办单位:观复美术馆
协办单位:北京电影学院-宏福校区
北京电影戏剧文化创意中心
北京模特艺术发展促进会
华人全球影业学院
北京星工坊影视人才孵化基地

二、展览地点
展览地点:北京·观复美术馆
展览日期:2025年01月12—15日
学术主持:刘龙庭



吴秋华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80年就职于福州市美术馆,1993年至2000年担任福州市美术馆美术室主任,并担任福州业余美术学校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福州分校教务主任,同期担任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和福州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助理。

2000年调入福州画院,福州画院特聘画师,福州画院原第三、四任工会主席。中国人美出版社出版(大红袍)《中国近现代名家典藏画集综合卷》入编5幅作品,《中国书法史》(近现代卷)入编4幅作品,并被聘为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绘画全集》入编六幅作品,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书画百年史.百位名家》入编五幅作品,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博览》编委会顾问,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欣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吴秋华/文

中国画和西洋画都是人类祖先在绘画艺术上的两种卓有成就的伟大发明,由于我长期接触中国画和西洋画作品,接受众多书画家们的艺术熏陶,所见所闻,谈谈对中国画与西洋画之间的区别。
原始时期中国画与西洋画没有什么区别,随着东西方文化发展,社会变革和社会风情、生活习性、物质发展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东西方绘画工具上的不同,于是自然而然地导致了中国画与西洋画追求美的艺术上的方式不同:西洋画追求一种立体的真实的空间效果,而中国画着眼点在“真”的基础上更追求“意”,即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由于中国画的工具特殊,材料特定,传统的毛笔、宣纸、墨汁,才能在各种笔法性能中有所发挥,“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用笔手法:疾、折、顿、挫以及墨在纸上渗透的效果,无不说明了中国画艺术笔墨手法博大精深,具有独立不羁的个性,这种个性的延续,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绘画艺术在世界上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美好时光》 136ⅹ68cm 2024年


西洋画是单纯的视觉艺术,描绘物象比较写实,绘画就是绘画,如同摄影机在翻拍作品一样,站在这样作品面前,看到的是“真”与“实”,找不到中国画那种“形”以外的意境。而中国画不以绘画而绘画,它融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为一体,偏重于主观一面,对“神”的含意有过深究,注重物象的神似,强调思想感情和创作灵感决定着艺术的成败。

宋代书画家苏轼提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理论,使中国画在追求神、情、意、趣方面有了更进一步发展,加上书法、篆刻的结合,笔墨不仅表现主观,而且具有更加抽象和独立的美学意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综合性艺术。特别要指出的是宋代兴起的文人画更能说明这一点。所以说中国画与西洋画就绘画艺术上有着根本不同的观点。西洋画利用光色来表现物象,而中国画则以墨线为主,对自然形体的高度提炼。


《国运似锦 三羊开泰》 136ⅹ68cm 2024年


这些墨线形同书法的线条,具有表达不同精神情态和质感的能力。线与线之间的疏密、聚散、繁简、虚实、藏露、浓淡等遒润自然,笔断意连,骨力内涵,这其中不乏蕴含着艺术家们的人品、灵感和激情对艺术的倾注。中国画不但用简炼的方法描绘物象的意境,而且绘画中的线条本身又具有美的价值,这就是美学中常提到的“书画同源”的理论在创作中的应用和体现。
西洋画如实地描绘视野里的一切,是对物象的重新再现。而中国画则对大自然的大胆取舍,删繁就简,反对抄袭自然,摹仿物象,在掌握物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张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夸张等手法,并采用大面积空白突出主题,对所描绘物象的精华提炼,塑造了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体现作品“神韵”意境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包括了对艺术思想趣味的追求,使中国画在极为广阔的范围内发掘和创造了美的艺术境界,大到气势磅礴的山川河流,小到微观的虫、草、花、木,都可尽收画里。

《温馨家园》 136ⅹ68cm 2024年


唐代著名画家李昭道用了几个月时间创作了《嘉陵江山水》,而大画家吴道子却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画好了,形象俱佳。这一例子无不说明了中国画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要注重笔墨手法,不论时间长短,均能达到预定的效果。这是西洋画所不及的。

西洋画重视外光对色彩的影响,而且自始至终保持对所描绘物象的距离、角度、光线的一致,重视自然科学的客观表现。而中国画则不受这些焦点透视的约束,在画面处理上主动而不随便,灵活而不呆板,还可以乘作者的兴致,发挥作者的创作灵感、激情和生活中积累的丰富想象力,来完成作者的感受和创作意图。对观察物象特征,西洋画与中国画截然不同,西洋画凭视觉在一个固定的角度,规定的时间里按步就班,描绘方式呆板。

《伉俪情深》 136X68cm  2024年


而中国画在任意角度距离、时间里对物象采取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写的记忆式的观察,了解物理,物态和物情,抓住主要特征,然后背着物象,面对宣纸,也能做到“胸有成竹”,落笔有“神”的感觉。之所以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可以创作出《清明上河图》,五代时期著名画家顾闳中也可以创作出《韩熙载夜宴图》,这又是作者在观察物象中以情观景,将自已的主观情感熔入客观的物象之中,是所谓“迁想妙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现。中国画艺术天地之大,趣意之深,情感之妙是西洋画所不为的。
西洋画的色彩是根据物象原有的光色逼真的再现,没有任何附加或强加的多余的色彩,画面色彩绝对与物象一致。而中国画不是靠特定自然光线下的虚实关系求得整体效果的,而是注重画面本身的组织取得艺术效果上的和谐,是依物象特征,结合画面整体美感和艺术效果的配合需要,对所描绘画面,因需而就地渲染。


《良辰美景》 136×68cm  2024年


如:中国画在创作牡丹花图中,作者取其色彩相间,强烈的红黑和黑白对比色,可以画成红花黑叶,又如:中国山水画,作者也可以把青山画成水墨色的,正如吴昌硕先生所说的“作画不可太着意于色相间”。中国画色彩虽然没有西洋画那么科学,但从艺术角度上讲追求画面形神兼备,意象和谐,是中国画成功的奥妙所在。
西洋画偏重于客观,倾向于摹仿,对自然界物象,千篇一律,按照自然光对物象所造成的明暗关系现描实绘,丝毫无改物象的色彩和形象,因此表达上注重写实。而中国画对物象远近,明暗处理则是根据作者的构思情感,绘画经验而进行创作。如:山水的远近、树叶的层叠等,都按照中国画特定的技法“三远法”、“树分四枝”等方法,用墨色的浓淡就能区别出来。这种现象得出一个结论:西洋画重物象明暗关系的处理,学习西洋画,首先要学好素描。而中国画重水墨技法,不经过学习素描,也可以直接地学习中国画。

《生机勃勃》 171×93cm  2018年


当今中国画坛上就有许多没有系统地学过素描知识的画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习中国画就不要学习素描,相反,学习素描更有助于中国画笔墨技法的发挥。

总而言之,西洋画重视物象的客观存在,追求再现物象本来之面目,中国画重视物象的主观情感,追求物象形神,表现物象内在美;西洋画重视物象与绘画的一致,中国画却重视物象神、情、意、韵,去伪存真,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西洋画重科学、讲究象与不象,中国画则侧重艺术,除了对物象大胆取舍,在诗、书、画、印上的配合有所研究,使作品耐人寻味;西洋画侧重视觉享受,中国画则重文学意趣,追求作品“神韵”的意旨。

(本文已发表在《福建艺术》)

《时光静好》 171×93cm  2022年


文学修养是成就中国画艺术的关键


福州画院吴秋华


大千世界,凡是人为的艺术都是有“情感”,有“灵气”的,而“情感”、“灵气”来自艺术家不断提升的文学修养的水平,它涵盖了艺术家的思想意志、精神境界、人生观、世界观等在其作品中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是艺术家自身文学修养的水平在其作品中得到相应的展露和纪录。因此,笔者以为:文学修养是成就中国画艺术的关键。
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浅谈一下:为什么说文学修养是成就中国画艺术的关键?
其一,文学修养丰富了中国画艺术的想象力。古人云:“世上没有先知先觉的圣人”,人的绘画艺术想象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要靠平常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文学修养,才能提炼出来的。画家画画其实就是在述说故事,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只是故事精彩不精彩而已。既是故事,就要有丰富的文学艺术想象力,所画的“故事”才精彩。去年年底,我的六十万字长篇小说《他乡有泪》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引起了福州美术界友人的一致称赞。或许也有人觉的画家写作是不务正业,然而,我不这样认为,我觉的写作可以提升艺术家文学修养,丰富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想象力。


《红岩颂》 171×93cm  2024年


如,雕塑家要设计作品,首先要有丰富的艺术创作想象力,才能使所设计作品生动、充满活力;音乐家要谱曲子,要有想象身入其境的感觉,自己要先激动起来,谱出来的曲子才会感动别人;画家就更不必说了,如果没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那么山水布局、人物造型、花鸟动态可想而知就不会引人注目。所以,我坚持业余写作,很大的愿望是想通过写作丰富对自然界事物描写的想象力,从而提高文学修养水平,捕捉艺术创作灵感,拓宽绘画艺术思路,的确在绘画艺术道路上,受益匪浅,这都归功于文学修养不断提升的好处。
大家知道,中国画是以追求情趣、意境为主要目标,“画家要靠作品来说话”,这就要求画家所创作的作品不但要有韵味,而且还要有趣味。正因为力求作品要有趣味,之所以丰富绘画艺术的想象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如,大画家齐白石,他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凭丰富的想象力有感而发,借物抒怀。

《猴子捞月》 171×93cm  2012年


他在一幅画着两只小鸡在争夺一条蚯蚓画上题曰:“他日相呼”,形容两个小兄弟,相煎何太急,他日长大后,还是要相互打招呼的。由此可见,画家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把作品画的有趣味,能吸引观众的眼球那是不可能的。
山东著名画家于新生注重提高文学修养水平,他在绘画之余也创作了不少乡土小说、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不但丰富了他的艺术想象力,也拓宽了他的艺术思路,从而为他的连环画、壁画等作品在全国美展上多次获大奖提供了有力帮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古人云: “言,身之文,画,心之文。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和平而能书画者。”就是这个道理。

《锦上添花》 136×68cm  2024年


其二,文学修养有助中国画艺术完美结合。众所周知,中国画画家不仅是画家,同时还应当是书法家、篆刻家、诗人、文学家,中国画是以诗书画印为完美结合,古代文人画显得尤为突出,它以善诗文、通联句著称。画几枝梅花、几根幽兰,几株竹子,再题首诗,就能表达作者的心愿。文人画看似简单,其实蕴涵着高深的文学修养,它虽然创作随意,凭作者心情有感而作,但题诗作句十分严谨,反复推敲是常有的事。
文人画主角不一定是画,可根据作者情绪,有时是诗,有时是画。文学修养高,诗就题的好,诗题的好,会使画面上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也会巧妙地掩饰画面上的不足,当然也有时候是诗与画互为互补。我国著名画家张大千说过:“如果希望成为一个中国画画家,诗、书、画务必样样精到才行。”张大千先生道出了提高文学修养是成就中国画艺术的重要性。又如,徐悲鸿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画了一幅奔马,题款是:“长沙会战忧心如焚……”反映了他忧国忧民之心。

《春华秋实》 136×68cm  2023年


1953年解放后他又画了一幅奔马,落款为:“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充分表达了徐悲鸿先生对新中国诞生喜不自禁的爱国情怀,反映了作者高深的文学修养在创作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笔者以为:提高文学修养水平,是绘画艺术需要,它有助中国画艺术的完美结合。

其三,文学修养有利中国画艺术创新。笔者以为,文学艺术是作者对所描写故事所产生的“情感”、“灵气”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艺术;而中国画艺术是作者对所描绘物象“情感”、“灵气”的展露,再通过笔墨色彩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所谓“先有理性认识,方有感性结果”。我国著名画家汪易扬先生说过:“中国画素来不以‘形似’论高下,而以‘人格的修养’论高下。


《岁寒三友》 138×63cm  2023年


对于书法家和画家来说:‘人格的修养’是第一位的。”而人格修养自然也包括了占主要因素的文学修养,从而证明了文学修养在中国画艺术中享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中国画艺术,为什么能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最大的原因就是取决于作者对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艺术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不断丰富作者对艺术创新的想象力。
也应验了一句“胸有成竹”的古话,一个画家要创新作品,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胸有成竹”就是一句空话。所谓成竹在胸,就是要画家提升文学修养,通过对大自然景物描写,丰富想象力,吸收积累“情感”、“灵气”,用“情感”、“灵气”作画,只有作者自己激动了,作品才能打动读者、观众。


《前程似锦》 138×66cm  2022年


若作者自己都未感动,只是一昧地玩弄笔墨技巧,这种无病呻吟的作品不但不能打动别人,而且还有辱自己的声誉。所以,笔者认为:一幅好作品要能够吸引观众,除了必要的笔墨技巧以外。文学修养高的绘画作品,能给观众留下画以外的更多的情思和联想,给人以耐人寻味,流连忘返的感觉。
然而,画面以外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它是画家在表现物象的过程中,凭丰富的想象力,对所画物象的精华提炼,塑造了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体现作品“神韵”、“意境”的艺术形象,使中国画在极为广阔的范围内发掘和创造了美的艺术境界。犹如唐代著名画家李昭道,他倾注文学修养中最实质的东西,那就是“情”。可谓“触景生情”。如:画家要描绘一个故事,一个要用画连环的形式,才能完整表达故事的意思,而另一个应用文学修养赋予的“灵气”,一幅画就能表达出来。可见提高文学修养对中国画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祖国万岁》 138×66cm  2023年


其四,文学修养增进中国画艺术意境和趣味。文学修养高深的画家,其作品把握意境恰到好处。人的情感来自千变万化、沸沸扬扬、光怪陆离的大自然现象和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文事故的影响,艺术家到达一定阶段的作品,已不是单纯看绘画表现技巧的高低,而其文学修养的造诣深浅在其综合艺术素养水准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就促使画家在“形”以外的“情趣”上下功夫。
法国油画家拉克罗瓦说:“没有趣味的画,谁也不喜欢。人的内心积累着感情,不能从现实的物体中得到满足,只有艺术家和诗人的想象力,才能赋予这种感情以形式和生命。”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说:“人们不能光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而首先必须要画出他对事物的认识,一幅画能表达它们的现象,那么同样能表现出事物的观念。”

《秋山和谐图》 171×93cm  2012年


因此,力求通过物象形以外的“借景抒情”其精神内涵,就必须把自身文学修养中的“情感”和“灵气”融入物象中去,用“物”、“我”交融,使之浑然一体,达到“物”、“我”两忘境界,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让观众生情、动情,达到“天人合一”最佳状态,最具情趣、意境的魅力之作,给观众以无穷的思想与回味。
综上所述,文学修养对中国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无论是给作品题款、做诗,还是画面布局,物象动态刻画都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说:“不论何时何地,崇高的艺术为崇高精神之产物,平庸之艺术为平庸精神之纪录,此即艺术的历史价值。”所以我说:文学修养是成就中国画艺术的关键。


(本文已发表《中国艺术经典》)


《鸟语花香》 138×63cm  2023年




《三羊开泰》 171×93cm  2016年



《福寿长春》 138×66cm  2023年



《锦上添花》 138×63cm  2022年



《一家亲》 136×68cm  2024年



《锦绣中华园》 138×68cm  2024年







       

        北京观复美术院是经国家机关部门批准,专注于学术研究、艺术策展、市场运作的艺术机构。美术院秉持“专业、真诚、学术”的理念,为艺术家提供有学术前瞻性的策展和经纪人运作服务,为收藏者建立直达艺术家本人的作品收藏通道,为国内外各领域的高净值人士、书画爱好者解读艺术,呈现精品。北京观复美术院由著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裘缉木担任院长职务。





北京观复美术院
北京观复美术院是以艺术策展、网络推广、艺术品销售、出版印刷为主营的艺术机构,为艺术家提供学术前瞻性的策展和经纪运作服务,为收藏者不遗余力地建立直达艺术家本人的作品收藏通道,为国内外各领域的高净值人士、书画爱好者解读艺术,呈现精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