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科普 | 27种!以国家名称命名的矿物

文摘   2024-11-13 14:00   贵州  
世界矿物近六千,以国命名属鲜见
一国一矿一故事,矿物学界佳话传

截止2023年7月经IMA批准的全世界有效矿物5955种,每种矿物都有一个唯一的专用(即IMA承认有效的)矿物名称。矿物名称的缘起可以说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其中,有些矿物的名称以来源地和模式产地命名;如来源于宇宙、太阳系行星、天外来客和人类从地外采集来的矿物冠以宇宙或某某行星命名。以地球自然地理单元命名,如洲名(南极石、北极石)、山脉名(长白矿、祁连山石等)、山岭名(如高岭石、香花石等)、河流名(如黄河矿、额尔齐斯石、金沙江石等)、湖泊名、岛屿名(如钓鱼岛石等)。以行政区划命名,如国名(古巴矿、尼日利亚石、刚果石、拜占庭石等)、省名(湖北石等)、市名(莫斯科石、东京石、大阪石等)、县名(蓟县矿等)、镇名、村名、矿山名、公园名等。

至2023年收录27种以国家命名的矿物,以发现时间或IMA批准时间为序介绍,以飨读者。
01
绿松石

英文名Turquoise

化学式Cu2+Al6(PO4)4(OH)8·4H2O(IMA)

绿松石是一种含结晶水和羟基的铜、铝的磷酸盐矿物。属绿松石族。三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但少见;集合体常呈隐晶质块状,也有呈结核状和皮壳状、花状、球状。颜色和光泽有差异,多呈天蓝色、淡蓝色、绿蓝色、苹果绿色、带绿的苍白色,半玻璃光泽、蜡状光泽、油脂光泽、土状光泽,透明—不透明;硬度5,完全解理,脆性。

绿松石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后历代文物中均有不少绿松石制品。王根元等在《中国古代矿物知识》中根据考古发现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遗址里,都发现有绿松石制成的石饰(绿松石块、绿松石耳饰或绿松石珠)”。进而指出伯特霍尔德·劳乌弗尔(Berthold Laufer)所说:“中国古无绿松石”和“绿松石,昔每自波斯市得之”的看法,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绿松石中国古称“碧甸子”“青琅玕”等。1927年我国地质界老前辈章鸿钊先生《石雅》说:“此(指绿松石)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为名”,是说绿松石因其天然产出常呈结核状、球状,色如松树之绿,因而被称为“绿松石”,简称“松石”。优质品经抛光后好似上了釉的瓷器,故称谓“瓷松石”。
英文名称Turquoise,音译为土耳其玉,其实土耳其并不产绿松石,传说古代波斯产的绿松石经土耳其运进欧洲而得名。古代突厥是中亚北亚游牧民族,他们尤喜佩戴土耳其玉,故又有突厥玉之称。Turquoise一词开始出现于13世纪,它源于法文pierre Turquoise,意指土耳其的宝石。1959年以前发现、描述并命名的“祖父级”矿物,IMA承认有效。IMA1967s.p.批准。绿松石的波斯语“Ferozah”或“Firozah”,是“胜利”的意思。绿松石是古老宝石之一,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早在古埃及、古墨西哥、古波斯以及古中国,绿松石被视为神秘、避邪之物,当成护身符和随葬品。在古中国,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4件绿松石坠饰是距今9000-7500年的新石器时代贾湖文化的重要物证(2013年发掘);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距今6 500—4 400年)的遗址中,出土了2件绿松石制的鱼形饰物。偃师二里头遗址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发现嵌绿松石铜牌饰和绿松石镶嵌龙形器。在5 000多年前古埃及皇后的木乃伊手臂上发现4只绿松石镶嵌的黄金手镯。中国藏族同胞认为绿松石是神的化身,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宝石行业绿松石是国内外公认的“十二月生辰石”,代表 胜利与成功,有“成功之石”的美誉。

绿松石片状晶体,花状、球状、隐晶质块状集合体(美国、比利时)

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嵌绿松石铜牌饰和绿松石镶嵌龙形器

土耳其共和国国旗




02
方黄铜矿

英文名Cubanite

化学式CuFe2S3(IMA)

方黄铜矿是一种铜、铁的硫化物矿物。与等方黄铜矿为同质二象。斜方晶系。晶体呈长柱状、厚板状,针状,具纵向条纹,具二连、四连和六连双晶;集合体呈杂乱状、格架状,块状少见。黄铜色—青铜色,锖色,金属光泽,不透明;硬度3.5;有磁性。1843年发现于古巴(Cuba)奥尔金省马亚里-巴拉科阿带莫阿-巴拉科阿区巴拉坎瑙(Barracanao)。1843年J·F·A·布赖特豪普特(J.F.A.Breithaupt)在《物理学和化学年鉴》(59)报道。英文名称Cubanite,以发现地国古巴(Cuba)命名。1959年以前发现、描述并命名的“祖父级”矿物,IMA承认有效。中文名称根据斜方晶系和成分译为方黄铜矿;音译为古巴矿;根据成分和磁性译为铜磁黄铁矿。

方黄铜矿柱状连状双晶、格架状、针状集合体(加拿大、法国、德国)
古巴共和国国旗


03
斜锆石

英文名Baddeleyite

化学式ZrO2(IMA)

斜锆石是一种锆的氧化物天然矿物,与人工合成的立方氧化锆为同质二象。属斜锆石族。单斜晶系。晶体呈板状或片状,具聚片双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晶簇状,也有呈葡萄状、纤维放射状和同心条带状。无色、白色—黄色、绿色、绿色或红棕色、棕色、铁黑色,半金属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透明—半透明;硬度6.5,完全解理,脆性。1892年首次发现于斯里兰卡萨巴拉加穆瓦省拉特纳普勒区拉克沃纳的科隆纳甘(Kollonnagam);同年,弗莱彻(Fletcher)在《自然》(46)和赫萨(Hussak)在《矿物学年鉴》(2)及1893年弗莱彻(Fletcher)在《矿物学杂志》(10)报道。英文名称Baddeleyite,以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斯里兰卡拉克瓦纳铁路项目负责人约瑟夫·巴德利(Joseph Baddeley)的姓氏命名;巴德利把不寻常矿物的样品送到伦敦实用地质学博物馆进行分析,这导致了镁钛矿(geikielite)的发现。随后,巴德利又寄去了更多这种矿物的样品,但其中一种是新矿物,取名为Baddeleyite。1899年在巴西的卡尔达斯(Caldas)发现了斜锆石的大型矿床,故以产地命名为卡尔达斯石(Caldasite),也以产地国命名为巴西石(Brazilite)。1959年以前发现、描述并命名的“祖父级”矿物,IMA承认有效。中文名称根据单斜晶系和有些外貌特征与锆石相似(实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矿物),而且是含锆的重要矿物故译为斜锆石或杂斜锆石。


斜锆石板状晶体,晶簇状集合体(南非、意大利)
巴西联邦共和国国旗


04
尼日利亚石

英文名Ferronigerite-2N1S

化学式(Al,Fe,Zn)2(Al,Sn)6O11(OH)(IMA)

尼日利亚石是一种含羟基的铝、铁、锌、锡的复杂氧化物矿物。属黑铝镁铁矿超族尼日利亚石族。三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板状。无色、褐色、黄色、黄绿色、瓶绿色、黑色,玻璃光泽,透明—半透明;硬度8~9。1947年发现于尼日利亚科吉州埃贝(Egbe)区。原英文名称Nigerite,以发现地所在国尼日利亚(Nigeria)命名。最初发现的尼日利亚石是铁尼日利亚石(Ferronigerite-2N1S)。1947年R·雅各布森(R.Jacobson)等在《矿物学杂志》(28)报道。1959年以前发现、描述并命名的“祖父级”矿物,IMA承认有效。IMA2001s.p.批准。中文名称根据成分及族名译为铁尼日利亚石。目前尼日利亚石更为族名,包括铁尼日利亚石Ferronigerite-2N1S和Ferronigerite-6N6S;镁尼日利亚石Magnesionigerite-2N1S(彭志忠石-6T)和Magnesionigerite-6N6S(彭志忠石-24T);锌尼日利亚Zinconigerite-2N1S和Zinconigerite-6N6S多型。

尼日利亚石六方板状晶体(纳米比亚)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国旗



05
硼铝镁石
英文名Sinhalite

化学式MgAlBO4(IMA)

硼铝镁石是一种镁、铝的硼酸盐矿物。斜方晶系。晶体多呈他形细粒,柱状罕见;集合体块状。无色、浅灰色、浅黄色、浅粉色、绿色、棕色—暗棕色,玻璃—半玻璃光泽、树脂光泽,透明—半透明;硬度6.5~7。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误认为是褐黄绿色的橄榄石。1952年,美国国家博物馆的乔治·斯维泽(george switzer)博士对“褐黄绿色的橄榄石”进行x射线分析,结果发现其图谱并不是橄榄石的。后来,威廉·S·福杉格(william s.foshag)博士以及美国国家博物馆的矿物管理员先后参观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当英国矿物学家把一块褐色晶体介绍为橄榄石时,他们提到了斯维泽博士的研究结果。英国人迅速开展了研究并抢先发表了研究成果[1952年《矿物学杂志》(29)和《美国矿物学家》(37)],他们把这种新矿物命名为Sinhalite,这是以矿物标本(拉特纳普勒区宝石砾)的发现地——斯里兰卡(Sri Lanka)的梵文“僧伽罗语”名称“Sinhala”命名的(参见《宝石学》)。1959年以前发现、描述并命名的“祖父级”矿物,IMA承认有效。中文名称根据矿物成分译为硼铝镁石;斯里兰卡旧称锡兰,故也译作锡兰石。(参见【斯里兰卡石】条)

硼铝镁石柱状晶体(缅甸)


06
印度石

英文名Indialite

化学式Mg2Al3(AlSi5)O18(IMA)

印度石是一种镁、铝的铝硅酸盐矿物。与堇青石为同质二象。六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柱状,柱端呈螺旋状或多个生长锥。无色、淡紫罗兰色、淡红色,玻璃光泽,透明;硬度7~7.5。可做宝石。最初见于1952年V·文卡特斯赫(V.Venkatesh)在《美国矿物学家》(37)报道。1954年发现于印度恰尔肯德邦哈扎里巴格区波卡罗(Bokaro)煤田燃烧煤层顶板熔岩。1954年都城秋穗(Akiho Miyashiro)等在《日本科学院学报》(30)和1955年弗莱舍在《美国矿物学家》(40)及1955年都城秋穗等在《美国科学杂志》(253)报道。英文名称Indialite,都城秋穗等以发现地国家印度(India)命名。1959年以前发现、描述并命名的“祖父级”矿物,IMA承认有效。中文名称音译为印度石。当Mg被Fe2+代替Fe2+>Mg时,称铁印度石(略)。

印度石六方柱状晶体(印度)

印度共和国国旗


07
钙黑锰矿

英文名Marokite

化学式CaMn23+O4(IMA)

钙黑锰矿是一种钙、锰的氧化物矿物。属黑锰矿-褐锰矿族钙黑锰矿亚族。斜方晶系。晶体呈厚板-柱状,长5cm。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硬度6.5,完全解理。1963年发现于摩洛哥苏斯-马塞-德拉大区瓦尔扎扎特省塔奇加加尔特(Tachgagalt)锰矿床。1963年C·戈德弗鲁瓦(C.Gaudefroy)等在法国《矿物学与结晶学学会通报》(86)报道。英文名称Marokite,以法属摩洛哥国的法语(Maroc)命名。IMA1963-005批准。中文名称根据成分和族名译为钙黑锰矿;音译摩洛哥矿。

钙黑锰矿板柱状晶体,晶簇状集合体(摩洛哥)

摩洛哥王国国旗


08
水铬铅矿

英文名Iranite

化学式CuPb10(CrO4)6(SiO4)2(OH)2(IMA)

水铬铅矿是一种含羟基的铜、铅的硅酸-铬酸盐矿物。属水铬铅矿族。三斜晶系。晶体呈板柱状。橙黄色,玻璃光泽,半透明;硬度2.5~3。1963年发现于伊朗(Iran)伊斯法罕省拿县安纳拉克区塞巴兹(Sebarz)矿;同年P·巴里安(P.Bariand)在《法国矿物学和结晶学会通报》(86)报道。英文名称Iranite,以发现国伊朗(Iran)命名。IMA 1980s.p.批准。中文名称根据成分译为水铬铅矿;音译为伊朗矿;杨光明教授建议译为羟铬铜铅矿。


水铬铅矿板柱状晶体,晶簇状集合体(伊朗)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国旗


09
马来亚石

英文名Malayaite

化学式CaSnO(SiO4)(IMA)

马来亚石是一种含氧的钙、锡的硅酸盐矿物,是含锡(Sn4+)的榍石的类似矿物。属榍石族。单斜晶系。晶体呈楔形状、细粒状;集合体呈块状、薄层状、皮壳状。无色、绿灰色、白色、淡黄色、橙色,玻璃光泽或树脂光泽,半透明;硬度3.5~4。1964年首先在马来半岛霹雳州的巴朗巴东市洛克(Lok)发现。英文名称Malayaite,以发现国马来西亚(Malaysia)命名。IMA1964-024批准。1965年J·B·亚力山大(J.B.Alexander)等在《矿物学杂志》(35)和1966年M·弗莱舍(M.Fleischer)在《美国矿物学家》(51)报道。中文名称音译为马来亚石。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稀少的石榴石变种,又称变色石榴石。已知有两个亚种:一是锰铝—镁铝榴石,1960年发现于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翁巴河谷的镁铝榴石与锰铝榴石混溶体,呈橙色—红橙色并泛粉色调,被称为“马来亚石或马来亚榴石”,或“翁巴榴石”。另一品种是1972年在中国江西德安曾家垅及1978年在中国四川省义敦亥隆新发现的一种钙铁榴石,在日光或日光灯下呈浅绿色者在白炽灯下为橙红色。当锡被钒替代时,称为钒马来亚石。


马来亚石粒状晶体(加拿大)


马来西亚联邦国旗


10
萨哈石

英文名Sakhaite


化学式Ca18Mg16Al(SiO3OH)4(CO3)16(BO3)28·(H2O)3(HCl)2(IMA)

萨哈石是一种含氯化氢和结晶水的钙、镁、铝的硼酸-碳酸-氢硅酸盐矿物。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粒状;集合体呈块状。无色、灰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油脂光泽,透明—半透明;硬度5。1965年I·奥斯特洛夫斯卡雅(I.Ostrovskaya)等发现于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极地雅库特多哥多(Dogdo)河流域塔斯-哈亚克塔克(Tas-Khayakhtakh)范围的蒂托夫斯基(Titovskoe)硼矿床。英文名称Sakhaite,以西伯利亚雅库茨克的语言“Sakh(萨哈)”(共和国)命名。IMA 1965-035批准。1966年奥斯特洛夫斯卡雅等在《美国矿物学家》(51)和《全苏矿物学会记事》[95(2)]报道。中文名称旧音译为刹哈石,现译萨哈石;杨光明教授等根据英文名称首音节音和成分译为萨碳硼镁钙石;或根据成分译为碳硼镁钙石。


萨哈石八面体晶体(萨哈)

萨哈共和国国旗


11
坦桑石

英文名Tanzanite

化学式Ca2Al3(SiO4)(Si2O7)O(OH)(含Cr,Sr)

坦桑石是一种含羟基和氧的钙、铝的硅酸盐矿物,黝帘石变种之一。属绿帘石族。斜方晶系。晶体呈柱状,晶面上有条纹,常具双晶。紫色、蓝色,玻璃光泽、珍珠光泽,透明—半透明;硬度6.5~7,中等解理。坦桑石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宝石,它的原色呈红褐色,经过人工加热处理后呈现出美丽的蓝色与紫罗兰色,以三色性著称,可交替出现宝石蓝色、紫色和红色。1967年发现于阿鲁莎与乞力马扎罗山附近的坦桑尼亚北部曼雅拉省美蕾兰妮(Merelani)山,目前仍然仅有这里出产。关于它的发现、研究与命名有种种说法。一种是来自古代的神话传说,当天空打雷闪电击打到美蕾兰妮(Merelani)山附近的草原而燃烧起来,事后马赛(Masai)牧人与他的家畜回到出事地点,发现那里出现一种神秘而迷人的“蓝色宝石”。另一种说法,1960年葡萄牙地质学家曼努埃尔·德·索查(Manuel De Souza)是一位居住在阿鲁莎的马赛裁缝兼淘金者,他在美蕾兰妮(Merelani)山附近的一个山脊上发现了一种鲜蓝色和蓝紫色的矿物晶体透明碎片。当时他以为是橄榄石,但马上就意识到它不是橄榄石,于是,他就称其为蓝线石。不久,他将新发现的矿物送给约翰·索尔(John Saul)鉴定。约翰是一位居住在内罗毕的从事咨询的地质学者,也是一位宝石经销商。他排除了它是蓝线石和堇青石的可能性。约翰又将样本送给了他的父亲海曼·索尔(Hyman Saul),海曼是纽约五大街萨克斯珠宝店公司的副总裁。海曼先生逐将样品送到了街对面的美国宝石协会,专家将其鉴定为一种黝帘石类的新宝石。后来,哈佛大学、大英博物馆和海德尔堡的地质学家们相继确认为黝帘石类的新宝石。但最先正确鉴别这种宝石的人却是一位在坦桑尼亚多多马政府机构工作的地质学者伊恩·麦克劳德(Ian McCloud)。还有一种说法,由苏格兰宝石学家坎布尔·布里第一个鉴定并命名为矿物学名称蓝色黝帘石(Blue zoisite)。1969年,纽约的蒂芙尼(Tiffany)宝石公司认为其名不雅,碍其畅销;为纪念当时新成立的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就以出产国的名字来命名这种宝石为“Tanzanite”。中文名称音译为坦桑石。也是因为这种宝石就像坦桑尼亚的黄昏天空一样,颜色深蓝带紫色,又名坦桑蓝,还有的叫丹泉石或月泉石,更确切一些应叫坦桑黝帘石。自从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展示了女主人那颗巨大的“海洋之心——蓝宝石(坦桑蓝)”之后,使其更增加了惊心动魄爱情的神秘感和诱惑性,一时间坦桑石在欧洲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备受青睐和走俏。

坦桑石柱状晶体(坦桑尼亚)及饰件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国旗


12
圭亚那矿

英文名Guyanaite

化学式CrO(OH)(IMA)

圭亚那矿是一种含羟基的铬的氧化物矿物。属水铝石族。与羟铬矿(Bracewellite)和格羟铬矿(Grimaldiite)为同质多象。斜方晶系。晶体呈柱状;集合体多呈微晶皮壳状、放射状。绿褐色、金棕色、红褐色,半透明。1967年发现于圭亚那马扎鲁尼区卡马库萨梅鲁梅(Merume)河及其支流冲积砂矿床。英文名称Guyanaite,1967年查尔斯·米尔顿(Charles Milton)等根据矿物的首次发现地国圭亚那(Guyana/Guiana)命名。IMA1967-034批准。另一英文名称Merumite,1976年在《美国地质调查局论文》报道,曾以发现地梅鲁梅(Merume)河命名。1977年C·米尔顿(C.Milton)等在《美国矿物学家》(62)报道。中文名称音译为圭亚那矿;或根据英文名称首音节音和成分译为圭羟铬矿。


圭亚那矿柱状晶体,皮壳状、放射状集合体(圭亚那)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国旗


13
碳钠钙铝石

英文名Tunisite


化学式NaCa2Al4(CO3)4(OH)8 Cl(IMA)

碳钠钙铝石是一种含氯和羟基的钠、钙、铝的碳酸盐矿物。四方晶系。晶体呈板状、片状、粒状;集合体呈近于平行的书页状或杂乱状、被膜状。无色—白色,半透明;硬度4.5,完全解理。1967年发现于突尼斯卡夫萨基特·西迪·优素福(Sakiet Sidi Youssef)村西迪·优素福铅-锌矿。英文名称Tunisite,以发现地突尼斯(Tunisia)国命名。IMA 1967-038批准。1969年Z·约翰(Z.Johan)等在《美国矿物学家》(54)报道。中文名称根据成分译为碳钠钙铝石;音译为突尼斯石。

碳钠钙铝石平行的书页状集合体(法国)

突尼斯共和国国旗



14
阿富汗钙霞石

英文名Afghanite

化学式(Na,K)22Ca10(Si24Al24)O96(SO4)6Cl6(IMA)

阿富汗钙霞石是一种含氯的钠、钾、钙的硫酸-铝硅酸盐矿物。属似长石类霞石族。六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柱状、板条状、圆粒状;集合体常呈块状。浅蓝色、深蓝色、无色,玻璃光泽,透明;硬度5.5~6,脆性。1968年首先发现于阿富汗巴达赫尚萨伊桑(Sar-e-Sang)青金石矿,构成天蓝石晶体的核心;同年,P·F·巴里安德(P.F.Bariand)等在《法国矿物学会通报》(91)和《美国矿物学家》(53)报道。英文名称Afghanite,以发现地阿富汗的波斯语Afghānistān的简称命名。IMA 1967-041批准。中文名称根据英文名称音译和成分及族名译为阿富汗钙霞石,简称阿钙霞石;也有的译作阿富汗石。


阿富汗钙霞石柱状、板条状、圆粒状晶体(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国旗




15
塔吉克矿-铈

英文名Tadzhikite-(Ce)

化学式Ca4Ce2Ti□(B4Si4O22)(OH)2(IMA)

塔吉克矿-铈是一种含羟基的钙、铈、钛、空位的硼硅酸盐矿物。属钙铒钇石族。单斜晶系。晶体呈弯曲的板状,聚片状双晶;集合体呈放射状。棕色、灰色,玻璃光泽;硬度6。1969年发现于塔吉克斯坦天山山脉阿莱山脉范围达拉伊-皮奥兹(Dara-i-Pioz)冰川冰蹟物。1970年叶菲莫夫(Efimov)等在俄罗斯《苏联科学院报告》(195)报道。英文名称Tadzhikite-(Ce),1970年叶菲莫夫(Efimov)等根词由发现地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国命名[1971年《美国矿物学家》(56)],2002年R·奥贝蒂(R.Oberti)等加占优势的稀土元素铈后缀-(Ce)组合命名[2002年的《美国矿物学家》(87)]。IMA 1969-042批准。中文名称音加占优势的稀土元素译为塔吉克矿-铈。


塔吉克矿-铈板状晶体,放射状集合体(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国旗


16
铅钛矿

英文名macedonite

化学式PbTiO3(IMA)

铅钛矿是一种铅、钛的氧化物矿物。属钙钛矿超族化学计量比钙钛矿族钙钛矿亚族。四方晶系。晶体微小,呈不规则粒状,粒径小于0.2mm。黑棕色、褐色的黄色与绿色(边缘薄片),玻璃光泽,不透明—半透明;硬度5.5~6,非常脆。1970年发现于北马其顿共和国(当时的南斯拉夫马其顿)普里莱普阿林奇克尔尼卡门(Crni Kamen)微斜长石-石英正长伟晶岩脉。英文名称macedonite,以发现地马其顿(Macedonia)命名。IMA 1970-010批准。1971年D·拉杜辛诺维奇(D.Radusinović)和C·马尔可夫(C.Markov)在《美国矿物学家》(56)报道。中文名称根据成分译为铅钛矿;音译为马其顿石。


铅钛矿不规则粒状晶体(瑞典)


马其顿共和国国旗


17
刚果石

英文名Congolite

化学式Fe2+3B7O13Cl(IMA)

刚果石是一种含氯的铁的硼酸盐矿物。属方硼石族。与铁镁方硼石为同质多象。三方晶系。晶体呈板状、细粒状。浅红色—暗红色,玻璃光泽,透明;硬度6.5~7.5。1971年发现于刚果(布)奎卢省奎卢(Kouilou)河流域。1972年E·温德林(E.Wendling)等在《美国矿物学家》(57)和《钾和斯坦因盐(Kali und Steinsalz)》(6)报道。英文名称Congolite,以发现地刚果(Congo)命名。IMA1971-030批准。中文名称音译为刚果石;也有根据晶系和成分译为三方硼铁石;根据成分和族名译为菱锰铁方硼石。

刚果石板状晶体(英国)


刚果(布)共和国国旗


18
伊拉克石

英文名Iraqite-(La)

化学式KCa2(La,Ce,Th)Si8O20(IMA)

伊拉克石是一种钾、钙、镧、铈、钍的硅酸盐矿物。属硅钾钙钍石族。四方晶系。晶体呈片状、他形粒状。带绿色色调的黄色;珍珠光泽、土状光泽,透明;硬度4.5,完全解理。1973年发现于伊拉克苏莱曼尼亚省盖拉·迪兹堡英雄(Hero)沙希-拉什(Shakhi-Rash)山脉。英文名称Iragite-(La),以发现地国伊拉克(Irag)加占优势的稀土元素镧后缀-(La)组合命名。IMA 1973-041批准。1976年A·利文斯通(A.Livingstone)等在《矿物学杂志》(40)和弗莱舍等在《美国矿物学家》(61)报道。中文名称音译为伊拉克石(镧);根据成分译为硅稀土钙石。

伊拉克石片状晶体(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国旗


19
斯里兰卡石

英文名Srilankite

化学式ZrTi2O6(IMA)

斯里兰卡石是一种锆、钛的氧化物矿物。属铌铁矿超族铌钇矿族。斜方晶系。晶体呈板状,具成双成对的互相渗透和联系的双晶。黑色、黑棕色,树脂光泽、半金刚光泽、半金属光泽,透明—半透明;硬度6.5,脆性。1982年发现于斯里兰卡(Sri Lanka)萨伯勒格穆沃省拉特纳普勒(宝石城)区拉克沃讷(Rakwana)。英文名称Srilankite,以发现地国家斯里兰卡(Sri Lanka)命名。IMA 1982-056批准。1983年亚历山大·维尔戛利斯(Alexander Willgallis)等在《矿物学新年鉴》(月刊)和《结晶学学报》(164)及1984年P·J·邓恩(P.J.Dunn)在《美国矿物学家》(69)报道。1985年中国新矿物与矿物命名委员会郭宗山等在《岩石矿物及测试》[4(4)]音译为斯里兰卡石。


斯里兰卡石(印度洋西南印度海岭)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


20
等方黄铜矿

英文名Isocubanite

化学式CuFe2S3(IMA)

等方黄铜矿是一种铜、铁的硫化物矿物。属闪锌矿结构族。与方黄铜矿为同质多象。等轴晶系。晶体呈细粒的微小的立方体、八面体。古铜黄棕色,金属—半金属光泽,不透明;硬度3.5,脆性。1988年发现于红海东太平洋隆起胡安·德富卡(Juan de Fuca)海脊杂岩体(海底黑烟筒)硫化物矿床。英文名称Isocubanite,由冠词“Isometric(等轴晶系)”和根词“Cubanite(古巴矿=黄铜矿)”组合命名,意指它是黄铜矿的等轴晶系的多形变体。IMA1983-E批准。IMA1983s.p.批准。1988年R·卡耶(R.Caye)等在《矿物学杂志》(52)和1989年在《美国矿物学家》(74)报道。原英文名称Isochalcopyrite,由冠词“Isometric(等轴晶系)”和根词chalcopyrite(黄铜矿),1725年由约翰·弗里德里希·亨克尔(Johann Friedrich Henckel)根据拉丁词“Chalco(铜)”和“Pyro=Pyrites和Strike fire(硫化铁矿打火)”组合命名,意指含铜的黄铁矿。1989年中国新矿物与矿物命名委员会郭宗山在《岩石矿物学杂志》[8(3)]根据结构和与古巴矿的关系译为等轴古巴矿;或译作等方黄铜矿。(参见【方黄铜矿】条)

等方黄铜矿粒状集合体(印度洋海中脊)


21
津巴布韦石

英文名Zimbabweite

化学式Na(Pb,Na,K)2(Ta,Nb,Ti)4As4O18(IMA)

津巴布韦石是一种钠、铅、钾、钽、铌、钛的砷酸盐矿物。斜方晶系。晶体呈板状、不规则状。黄色、黄棕色、蜜黄色,金刚光泽,半透明;硬度5~5.5,完全解理,脆性。1984年发现于津巴布韦(Zimbabwe)迈阿密南部西马绍纳兰卡罗伊区姆瓦米圣安妮(St Anns)矿。英文名称Zimbabweite,以发现地所在国津巴布韦(Zimbabwe)命名。IMA1984-034批准。1986年E·N·杜斯勒尔(E.N.Duesler)等在《法国矿物和结晶学会通报》(106)和E·E·福德(E.E.Foord)等《矿物学通报》(109)及1988年《美国矿物学家》(73)报道。1987年中国新矿物与矿物命名委员会郭宗山等在《岩石矿物学杂志》[6(4)]中音译为津巴布韦石。

津巴布韦石不规则状晶体(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共和国国旗


22
别劳如斯石

英文名Byelorussite-(Ce)

化学式shiNaBa2Ce2Mn2+Ti2Si8O26(F,OH)·H2O(IMA)

别劳如斯石是一种含结晶水、羟基、氟的钠、钡、铈、锰、钛的硅酸盐矿物。属硅钠钡钛石族。单斜晶系。晶体呈板状、薄片状;25×20×4mm。黄色、黄棕色、浅棕色、浅黄色,玻璃光泽,白俄罗斯国旗透明—半透明;硬度5.5~6,完全解理,脆性。1989年发现于白俄罗斯(Byeloruss)戈梅利省日特科维奇(Zhitkovitchskii)的迪巴佐夫耶(Diabazovoye)稀土-铍矿床;同年,在《全苏矿物学会记事》[118(5)]报道。英文名称Byelorussite-(Ce),由根词“Byelorussite(白俄罗斯)”加占优势的稀土元素铈后缀-(Ce)组合命名。根词以发现地所在国白俄罗斯(Byeloruss)命名。IMA 1988-042批准。1989年E·P·舒帕诺夫(E.P.Shpanov)等在《全苏矿物学会记事》[118(5)]和1991年杨博尔等在《美国矿物学家》(76)报道。1991年中国新矿物与矿物命名委员会郭宗山在《岩石矿物学杂志》[10(4)]音译为别劳如斯石(编译者建议译为白俄罗斯铈石*)。


别劳如斯石板状晶体(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共和国国旗


23
哈萨克斯坦石

英文名Kazakhstanite

化学式Fe53+V34+V125+O39(OH)9·9H2O(IMA)

哈萨克斯坦石是一种含结晶水、羟基的铁的钒酸盐矿物。单斜晶系。晶体呈显微板状、纤维状、椭圆形粒状;集合体呈放射状、圆球,球径小的0.01mm,大的达0.5cm×1.5cm。深黑色,半金刚光泽,不透明;硬度2.5,完全解理。1988年发现于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克孜洛达地区巴拉索斯卡德克(Balasauskandyk)钒矿床。英文名称Kazakhstanite,以发现地所在国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命名。IMA1988-044批准。1989年在《全苏矿物学会记事》[118(5)]和1991年在《美国矿物学家》(76)报道。1991年中国新矿物与矿物命名委员会郭宗山在《岩石矿物学杂志》[10(4)]音译为哈萨克斯坦石。


哈萨克斯坦石椭圆形粒状晶体,圆球状集合体(美国)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旗


24
钒马来亚石

英文名Vanadomalayaite

化学式CaVO(SiO4)(IMA)

钒马来亚石是一种钙、钒氧的硅酸盐矿物。属榍石族。单斜晶系。晶体呈柱状;集合体呈晶簇状。深红色,金刚光泽,透明;硬度6,完全解理,脆性。1993年发现于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热那亚省格雷格利亚(Graveglia)谷瓦格洛格利亚(Valgraveglia)矿。英文名称Vanadomalayaite,由成分冠词“Vanadium(钒)”和根词“Malayaite(马来亚石)”组合命名,意指是钒占优势的马来亚石类似矿物。IMA1993-032批准。1994年《矿物学新年鉴》(月刊)报道。1999年中国新矿物与矿物命名委员会黄蕴慧等在《岩石矿物学杂志》[18(1)]根据成分及与马来亚石的关系译为钒马来亚石(参见【马来亚石】条)。

钒马来亚石柱状晶体,晶簇状集合体(意大利)


25
吉尔吉斯斯坦石*

英文名Kyrgyzstanite

化学式ZnAl4(SO4)(OH)12·3H2O(IMA)

吉尔吉斯斯坦石*是一种含结晶水、羟基的锌、铝的硫酸盐矿物。属铜矾石族。单斜晶系。片状、纤维状晶体;皮壳状、放射状集合体。浅蓝色-绿色、白色,玻璃光泽,透明;硬度2-2.5,完全解理。2004年发现于吉尔吉斯斯坦(Kyrgyzstan)柯尔克孜州巴特肯地区卡拉-坦吉(Kara-Tangi)铀矿床。英文名称Kyrgyzstanite,由发现地所在国吉尔吉斯斯坦(Kyrgyzstan)命名。IMA 2004-024批准。2005年A.A.阿加汉诺夫(A.A.Agakhanov)等在《矿物新数据:莫斯科》(40)报道。目前尚未见官方中文译名,编译者建议音译为吉尔吉斯斯坦石*。

吉尔吉斯斯坦石*片状(吉),皮壳状、放射状集合体(希腊)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旗


26
拜占庭石*

英文名Byzantievite

化学式Ba5(Ca,REE,Y)22(Ti,Nb)18(SiO4)4

[(PO4),(SiO4)]4(BO3)9O22[(OH),F]43(H2O)1.5(IMA)


拜占庭石*是一种含结晶水、氟、羟基、氧的钡、钙、稀土、钇、钛、铌的硼酸-磷酸-硅酸盐矿物。六方晶系。晶体呈片状、粒状;集合体呈层状、扁平平行状。褐色,玻璃光泽、油脂光泽,透明;硬度4.5~5。2009年发现于塔吉克斯坦天山山脉阿莱山范围达拉伊皮奥斯(Dara-i-Pioz)冰川。英文名称Byzantievite,以拜占庭(Byzantine)帝国命名;意指这种矿物成分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化,可与拜占庭帝国相比拟。拜占庭帝国存在于第5—15世纪的欧亚地区,将近12个世纪(374—1453),是许多国家和宗教的家园。拜占庭帝国的结构非常复杂,但是,这个国家组织严密、有效,对欧洲和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IMA2009-001批准。2009年E·索科罗娃(E.Sokolova)等在《晶体学报》(A65)和2010年《矿物学杂志》(74)报道。目前尚未见官方中文译名,编译者建议音译为拜占庭石*。

拜占庭石*片状晶体(塔吉克斯坦)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徽章


27
卢森堡矿*

英文名Luxembourgite

化学式AgCuPbBi4Se8(IMA)

卢森堡矿*是一种银、铜、铅、铋的硒化物矿物。单斜晶系。针状晶体,比头发细10倍,接近红细胞大小;集合体呈束状。2018年发现于卢森堡(Luxembourg)坎顿维登普茨基德宿营地(Bivels)斯托尔泽姆堡(Stolzembourg)一座旧铜矿。英文名称Luxembourgite,由发现地卢森堡(Luxembourg)大公国命名。IMA2018-154批准。2019年S·菲利浦(S.Philippo)等在《CNMNC通讯》(49)、《矿物学杂志》(83)和《欧洲矿物学杂志》(31)报道。目前尚未见官方中文译名,编译者建议音译为卢森堡矿*。

卢森堡矿*针状晶体(卢森堡)

卢森堡大公国国旗

资料来源:地学之家等
其他说明:以上内容有任何可能造成的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小编

地质信使
一个致力于传播、互动、分享的地学科普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