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赏析 | 李立华等:创造力空间:重新认识文化和旅游的本质

文摘   2024-11-21 20:01   北京  

摘 要

学界从未停止对文化和旅游本质的追问,但鲜有从外学科交流对话视角展开。文章依据地理学4Ss空间理论和心理学4PS创造力理论,解构最新8Ps创造力理论为8维度主体间性空间,就此集成新概念——创造力空间,重新解释文化和旅游的本质。研究认为:(1)创造力空间是创造力与空间相互修饰、相互界定,共同形成发展演化的空间,是创造性寓于空间性、空间性隐含创造性,主观与客观呈二元性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主体性或主体间性空间。(2)以创造力空间为棱镜,映射现有的文化和旅游本质认知存在忽视创造力、空间性理解不足、文化边界被放大和旅游边界被缩小等问题。(3)创造性消除旅游与工作的对立,指向创造力情境过程;空间性赋予文化“4·8”维度空间构成,指向创造力产品和结果;二元性的主客观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提供文化和旅游对称分析的基础。(4)文化的本质是空间性,旅游的本质是创造性;文化和旅游关系的本质具有二元性,实质是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循环演化。创造力空间概念不仅为重新认识文化和旅游的本质提供了自洽的理论性解释,而且为它们的正式性认知、学科建设、融合发展、工作机制解释等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创造力空间;文化和旅游;本质关系;文化旅游;文旅融合;学科建设

作 者 简 介


      

      李立华 (1964-),湖北省应城市人,博士,研究员,自1998年始,一直在西南地区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曾访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地理系、美国普渡大学旅游系,曾任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应用第四纪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四川省地理学和四川省旅游学会副会长,先后挂职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贵州省旅游局副局长、四川省凉山州政府副秘书长,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副职先进个人奖励。主要学术兴趣在于边远山区旅游可进入性及空间效应、西南山区城市地貌及其利用模式、旅游扶贫规划与实践、山地旅游与山区发展等方面,近几年专心于旅游理论研究,在乡村旅游、精神旅游、价值旅游等方面做了一些开拓性研究,发表论文30多篇。

       E-mail: Lilh@imde.ac.cn

研究缘起

进入新世纪后,欧洲旅游研究率先向传统“商业中心论”发起挑战,基于20世纪最大哲学进步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掀起旅游研究的空间转向。国内基于旅游规划而卷入旅游研究的大量学者无疑已具有深邃空间思维。于是具有浓厚科学意识的空间、本质等概念,成为继(生命)周期、(旅游)系统等科学概念后再次出现于旅游学术研究。而传统的文化、社会等旅游叙事渐成话语体系,如社会学的凝视理论、文化学的物质文化等,以至于文旅协同或文旅融合成为了国际国内旅游发展主旋律,但新兴的旅游方式,如即兴旅游、表演旅游、创意旅游、工作旅游等却方兴未艾,文化和旅游边界越来越模糊,旅游的边缘化趋势驱使旅游叙事和话语权成为影响文旅融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首要议题。因此,科学解构旅游,特别是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成为改善旅游叙事和话语权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疑问和思考,本文重启文化和旅游概念旅行。

研究内容

为何是创造力空间?或者怎么聚焦到创造力空间?

首先是空间。由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明确质疑地理学的空间距离,促使地理学背景的作者再深入认知空间概念。惊喜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地理学的空间概念已由过去自然科学的客观空间转向人文科学的主观空间,并主导了人文社会科学所谓“后现代”的“空间转向”,行动者网络理论质疑的只是地理学的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组成的客观空间。有趣的是,地理学的主观空间概念已与文化紧密联系,即文化就是空间隐喻,文化是空间化的文化,空间是文化化的空间,空间和文化都是人类(大脑)对身体对外界感知分类的操作。遗憾的是,上述新文化地理学的空间文化理论很少为外界所知晓和应用。

其次是创造力。由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宇宙世界仅有四类空间存在:分别是位置不移、形态不变的区域空间,位置移动、形态不变的网络空间,位置移动、形态变化的流动空间,位置不变、形态变化的“火”空间。文章作者们拟用“具身理论”研究科考旅游时,深入了解心理学的创造力概念,发现心理学已突破了过去创造力的神秘性,认为创造力是创造者、创造过程、创造环境和创造产品共同作用的现象。这不就是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空间吗?!再跟踪心理学创造力最新进展,发现这种判断是正确的,不仅最新8P理论可以分解为以创造者自我为主体的空间和距离创造者有些距离的以“他者”为主体空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主流心理学创造力学者一致认为,创造力是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的现象,力改过去半个世纪“多维神秘现象”说辞。创造力、空间、文化三个烧脑概念就突然聚合贯通了。

最后是创造力空间。真正让本文聚焦创造力空间概念是系列科学实验证据,一是心理精神分析学证据。Winnicott首先提出创造力源于婴幼儿与母亲耍玩的相互主体性空间,Harrison和Tronick进一步证明,创造力实际是通过面部表情、姿势、说话、肢体接触、眼神交流、观察和聆听、甚至心跳和呼吸等活动,实现身体和心智共同创造并共同接受的意义整体,并称之为“创造力空间”;二是具身创造力的科学实验证据。Frith等(2019)综述20个脑神经影像技术(fMRI)和虚拟现实(VR)技术的具身创造力科学实验,发现走路、座、站、躺等身体运动对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解决问题洞见等创造力有显著影响;三是心理学创造力的旅游实证证据。心理学创造力研究已积累了如实地考察旅游、度假旅游、国外旅游、多元文化体验旅游、观光旅游、攀岩和探险旅游、走路等多样旅游方式产生创造力经验证据,酷儿(queer)理论甚至直接用走路进行艺术创造力实验。这样几乎完整科学证据链不仅将旅游纳入创造力空间概念框架,而且将旅游纳入科学解构范畴。

研究贡献

本文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将创造力的理论解释纳入空间框架。如上文所述,创造力的4P理论和8P理论实际是创造者自我主体性空间及其与创造者有些距离的他者主体性空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如下图。这样不仅将创造力纳入空间解释框架,而且通过空间建立了心理精神分析证据支持创造力研究的逻辑联系。

图1  创造力空间要素结构概化图

二是突破三大流行观念。第一是旅游与工作对立观念,第二是文化的正式性和无处不在与旅游的非正式性和零散琐碎,第三是创造力的神圣性、神秘性、神奇性与旅游的生活性、随意性、愉悦性。这三大流行观念实际相互交织、相互联系。文章首先反思旅游意指,发现旅游并没有什么具体指向,只是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购物、走路、探险等活动泛称,而这些所谓旅游活动与运动、阅读、写作、演唱、舞蹈、访问、研学、调研、驾驶、生产、劳动等所谓被称为“工作”活动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有各自“愉悦”,而所谓“工作”,只是将上述各类活动作为营生手段而已,本质上根本没有差异,正如文中引述Kelly等认为的,它们都是自我消费和自我创造的二元性构成。如果用愉悦度衡量,可能“工作”类活动较“旅游”类活动的愉悦度更高,因为它同时满足了自我消费和自我创造的愉悦。显然,工作与旅游的对立观念是很成问题的;同样,由于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其实旅游也是,所以文化与旅游的正式性与非正式性观念也是很成问题的;由于心理学一直认为创造力有微创造力、小创造力、专业创造力和大创造力之分,而地理学的非表征理论认为,“人类无意识认知或思想占全部认知或思想的95%,而95%的学术性有意识认知或思想都来自于研究者自己的无意识认知”。所以,创造力没有想象的那么神秘,而是微—小—专—大的谱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2  创造力空间循环演化剖面图

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两大贡献,文章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文章首次界定创造力空间是创造力与空间相互修饰、相互界定,共同形成发展演化的空间,是创造性寓于空间性、空间性隐含创造性,主观与客观呈二元性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主体性或主体间性空间。

(2)以创造力空间为棱镜,映射过去的文化和旅游定义与本质认知存在忽略创造力、对空间性认识不充分、文化边界被放大和旅游边界被缩小问题。

(3)识别出创造性消除了旅游与工作的对立,指向创造力情境过程而无所不能;空间性赋予文化“4·8”维度空间构成(见图3),指向创造力产品和结果而无处不在;二元性的主客观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提供文化和旅游对称分析的基础(见图4)。

图3  基于soja“阿莱夫”第三空间的文化8维度主体间性结构示意图

图4  基于创造力空间的文化和旅游生创关系概念图示生创概念图示

(4)文章认为文化本质是空间性,旅游本质是创造性,文化和旅游关系的本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二元性,实质是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循环演化。
(5)文章还提出一些新认识。认为文化和旅游具有主客观二元性,并建议用客观性文化狭义定义“文化旅游”,解决文化旅游统计困难;用主客观二元性识别文化和旅游边界,有4种类型,即:主观性旅游-客观性文化、客观性旅游-主观性文化、主客观性旅游-客主观性文化、主观性旅游/客观性文化或客观性旅游/主观性文化;认为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和“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表面描述的是休闲旅游,实际是隐喻创造力;旅游是完全开放的过程性空间,不适宜传统的本体论式的精细定义。


研究不足

限于学识和篇幅限制,文章对科学证据的表述不够充分,特别是未能涉及文化与文明,以及旅游与文明关系讨论,只能留待今后再续了。

特别致谢

文章能以现在样貌呈现,要特别感谢以下贵人:首先要特别感谢编辑部宁志中编辑对初稿结构的颠覆性修改意见,以及对插图编制的示范性指导,使得文章从原来的叙事性论文打磨为理论性论文;其次,还要特别感谢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的多次面会和笔会指导,以及多位匿名专家善意批评和悉心帮助;第三,特别感谢何长娟同学和编辑部的制图编辑对本文图件精心编制;最后,本文实际10多年长期探索的结果,前期很多同事和学生的工作也是本工作一部分,限于名额,恕不能列出各位名字,在此特表感谢。

左右滑动,查看原文

引 用 格 式


李立华, 王小兰, 雷若然, 等. 创造力空间:重新认识文化和旅游的本质[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498-516.

Li Lihua, Wang Xiaolan, Lei Ruoran, et al. Creativity space: Re-conceptualizing the nature of culture and tourism[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14(3): 498-516.

DOI: 10.12342/zgstly.20240032

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

转载自中国生态旅游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

原文标题:论文推介 | 李立华等:创造力空间:重新认识文化和旅游的本质


·END·

图文编辑:刘源哲 彭婵

审编:周笑语 闫孟蕊

终审:初明若 李雨竹 代浩宇 毕丝淇

·猜你喜欢·


  1. 佳文赏析 |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悉尼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最新Nature正刊!
  2. 地理荐书 | 实用工具书首选——《中国/世界地图集(地形版)》
  3. 特色活动 | 地研联论坛第31期:自然与人类的共鸣:地貌、气候与生态演变的多维视角
  4. 地理数据|我国主要城市的轨道交通(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单轨)矢量数据分享


地研联
中国地理学会研究生联合分会是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地理学研究生会自愿联合、促进交流、互相协助、共同进步的公益性二级学术组织,系中国地理学会分支机构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