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2月21日17时21分将迎来冬至节气。
冬至这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它就像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天起,黑夜渐短,白昼渐长。冬至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
冬至后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寒风萧萧,雪花飘飘,我国开始出现大幅度降温降雪的天气。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可见冬至养生的重要。那么冬至该如何养生?具体需要从哪方面做起呢?今天我们从饮食、起居、运动、情绪等方面详解冬至养生之道。
饮食方面:宜食温性食物 养肾为主
冬至节气宜养肾。肾应冬,主藏,所以冬季以养肾为主,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是冬季养肾的首选食物,核桃、桂圆、栗子等食品也是冬季益肾佳品。
冬至节气宜食温性食物。冬至时节天气特别寒冷,人体需要的热量也随之增加,中医认为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猪腰等温养阳气,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能够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但是一些燥热的食物比如辛辣类的不宜多吃,以免扰动虚火。
当然,进补要因人而异,比如,小儿内脏娇嫩、易虚易实,饮食又往往不知节制,以致损伤脾胃,冬令补益当以健脾胃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枣、薏仁等;老年人多肝肾不足,身体虚弱,冬令进补以补益肝肾为主,可选用杜仲、首乌、枸杞等。
起居方面:早睡晚起 睡前泡脚
冬季要养精蓄锐藏阳气,在起居上应注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的潜藏。
冬至时节注意关键部位的保暖。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心居胸中,寒从脚入,因此,头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点保暖的部位,年老阳气弱者更应注意。外出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加戴帽子,避免湿发出门。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选择舒适保暖性能好的鞋子,鞋子穿得不宜过紧等。冻疮常常发生在手、脚、耳等部位,应注意对这些部位保暖,要增加手脚的活动量,加速血液循环。
冬至时节,最好养成睡前泡脚的好习惯。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入睡前以热水泡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的皮肤和组织营养,降低肌张力,改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冻脚和防病保健都有益处。特别是那些爱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觉之前,更应该用热水泡脚。
情绪方面:安心养性 怡神敛气
冬至养生,情绪养生是必不可少的。所谓“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意思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
因此在冬至时节,人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尤其是老年人,此时精神调养还应注意避免过喜或伤心,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运动方面:适当运动 要有节制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藏时节,万物蛰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特点而适当减少活动,以免扰动阳气。此时的锻炼要有节制,微微出汗就好,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
运动前一定要做热身活动。因为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的肌肉僵硬,关节的灵活性差,易发生肌肉拉伤或关节挫伤。运动强度也要得当,特别是跑步的速度要由慢到快逐渐增加,运动量的大小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者和少年儿童,运动强度一定不要过大。
运动时最好不要用口呼吸,而用鼻子。因为经过鼻子过滤后的冷空气,既清洁、湿润,又不过冷,这样对呼吸系统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运动尽量选择在白天、阳光充足时进行,早晨外出活动等日出后为好,以减少阳气的耗损。
冬至时节,除了顺应自然做好上述方面的养生调理外,还应注意预防一些冬季常见病的发生。尤其是老年人,在严寒、低气压、温差大的气候状况下,老年人常不能适应,容易感到头昏、胸闷、恶心、全身关节疼痛。民间常说“冬至是老人的一个关口”,的确有一定道理。
1.心脑血管疾病
冬季气候寒冷,易导致人体气积、血运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死亡率亦上升。
2.肾脏疾病
冬季要养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的“先天之本”,保证肾气旺的关键就是防止严寒的侵袭。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易导致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
3.呼吸道疾病
冬季是流感、普通感冒的高发季节。寒冷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感冒。冬季应保持勤开窗的习惯,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有害病菌在室内的停留。
4.运动系统疾病
寒主凝滞,寒邪入侵易致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出现肌肉、关节疼痛、活动障碍。
5.心理疾病
监制:刘小龙
审核:刘 菁
责编:李 旌
编辑:杨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