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当地时间1月28日,美国多名官员回应DeepSeek对美国的影响,称DeepSeek是“偷窃”,正对其影响开展国家安全调查。不仅如此,美国海军基于“潜在安全和道德问题”,已要求人员避免以任何形式使用中国公司的DeepSeek模型。
【荣茂观察】
2025年新年伊始,中国人工智能公司 DeepSeek 在全球科技领域掀起轩然大波。其研发的人工智能模型性能卓越,与美国顶尖产品相比毫不逊色,人气赶超 ChatGPT,迅速登顶苹果美国地区应用商店免费 APP 下载排行榜。一夜之间,美国科技股也惨遭 “重创”,市值蒸发高达 1 万亿美元。这股出自东方的 “神秘力量”,不仅让美国科技界深感震撼,也让全球真切领略到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强劲势头。
这几天,我们持续分析了几次。现在,面对 DeepSeek 的异军突起,美国政客的反应尽显霸权与霸道。他们无端指责 DeepSeek 以低价创造人工智能模型是对美国技术的 “窃取” 或不当利用。但事实胜于雄辩,DeepSeek 的核心技术优势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等多个领域,是建立在自身颠覆性创新基础上的成果。其创始人梁文锋多次强调致力于开辟差异化技术路线,而非复制美国模式。并且,DeepSeek 在多项测试中的表现都优于美国同类产品,训练成本却不到 600 万美元,如此高性价比的成果是美国一些企业难以企及的。所以,他们给中国科创企业扣上 “偷窃” 的帽子,完全是毫无根据的污蔑,是美国为维护自身科技霸权而进行的无端指责。
美国政客的这般行径,本质上暴露了其内心深处对自身科技竞争力的不自信。他们妄图通过不公平手段,如无端指责、科技封锁、出口管制等,维持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霸权地位,而不是选择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与中国公平较量。然而,历史已经证明,科技封锁无法阻止中国的崛起。中国的科技进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无论美国是否愿意接受,这一事实都不会改变。DeepSeek的成功只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的企业和技术突破涌现。
面对美国的指责和封锁,中国的态度始终是明确的:我们不会自废武功,也不会被不公平的规则所束缚。中国的科技发展将继续向前推进,这不仅是为了自身的繁荣,也是为了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和人类福祉。美国如果希望保持其领先地位,最好的方式不是通过封锁和打压,而是通过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展现其真正的实力。
总之,DeepSeek的崛起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也是全球科技格局变化的标志。美国的焦虑和强硬态度无法改变这一趋势,反而可能加速其自身影响力的衰退。
二、欧盟力推“竞争力指南针”计划
【中国青年网】当地时间1月29日,欧盟发布“欧盟竞争力指南针”,该经济路线图规划了未来五年欧洲经济的发展道路,核心是削减监管,促进技术研发,以恢复欧洲经济的竞争力。
【荣茂观察】
“欧盟竞争力指南针”聚焦于数字行业、高企的能源价格,以及将欧洲绿色协议转化为经济成就的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欧盟委员会计划将关键领域的产业政策和国家补贴收归布鲁塞尔统一管理,并通过一个规模达数十亿欧元的基金提供支持。这一举措旨在协调各国政策,避免以往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委员会计划借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模式,建立一家新机构,以促进对关键技术的投资,并推动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利用。这一机构的设立,被视为欧盟在科技领域追赶中美的重要举措。
冯德莱恩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她强调“现在是重启欧洲创新引擎的时候了”,并呼吁“速度和团结”。然而,欧盟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问题,更是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从互联网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欧洲始终未能诞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巨头。此外,欧盟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角色也对其竞争力产生了深远影响。俄乌战争的持续以及与美国、中国等大国的关系紧张,使得欧洲在能源安全和供应链稳定性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冯德莱恩若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推动欧洲的独立自主,欧盟的竞争力提升计划可能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欧盟的“竞争力指南针”计划是其应对全球科技竞争压力的一次重要尝试。然而,这一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需要巨额资金和内部协调,还需要在创新生态、地缘政治以及全球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欧盟能否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取决于其能否在速度和团结的基础上,找到一条务实且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否则,欧洲的“痛苦的衰落”可能将成为现实。
三、贸易战阴霾再起
【观察者网】自上台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频频挥舞关税“大棒”,其政府成员也一再鼓吹“对华强硬”。据《纽约时报》1月29日报道,特朗普提名的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在当天的参议院听证会上声称,美国应该对中国征收“最高水平的关税”,通过关税“恢复公平贸易”。卢特尼克对参议院说,美国受到全球贸易环境的“不公平对待”,为了平衡美国的贸易关系,他已建议特朗普政府对多个国家全面征收关税,“我们需要被更好地对待,我们需要得到尊重。我们可以利用关税来创造互惠、公平和尊重。”
【荣茂观察】
美国此举的目的:一是施压中国,促使中国加大对美国商品的进口,以平衡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二是试图通过关税手段降低中国对美贸易规模,将中国企业腾出的市场份额让给美国企业,进而重振美国制造业。此外,结合特朗普此前释放的想要100天内访华的信号来看,此举恐怕也是为了制造与中国对话的筹码。
然而,美国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国际贸易规则,也忽视了自身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责任。美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如今却打算绕开 WTO,单方面采取关税措施。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全球贸易秩序,也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国际形象和信誉。
回顾历史,美国在贸易政策上的反复无常并非首次。2018 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挑起中美经贸摩擦。2021 年以来,拜登政府延续了这一政策。尽管特朗普近期表示 “宁愿不对华加征关税”,但实际行动却朝着相反方向发展。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从实际效果来看,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未能实现其预期目标,反而对美国自身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多项研究表明,关税压力最终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芝加哥大学调查显示,高达 98% 的经济学家认为高关税主要由美国消费者承担。据穆迪公司推算,美国家庭每年因关税增加 1300 美元的开支,这无疑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同时,关税也并未能推动美国制造业的复兴。美国制造业严重依赖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中间品,对这些中间品征收高额关税,只会大幅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国际金融危机时,制造业在美国 GDP 中的占比为 12%,如今降至10%左右,这一数据足以说明问题。
在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贸易保护主义已被证明是一条行不通的死胡同。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手段解决贸易问题,不仅无法实现其经济目标,还可能引发全球贸易战,导致全球经济陷入困境。当然,中国对此早已未雨绸缪,从优化出口退税政策到加强反垄断调查力度,一系列应对措施已准备就绪,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特朗普政府想要达成什么目的,都要好好掂量掂量。
-----------------------
觉得不错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