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科举那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如繁星般涌现出了无数令人津津乐道的逸事、趣事和糗事,它们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科举制度那宏伟的画卷之上,为后人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与文化底蕴。
清康熙三十六年丁卯科考,来自江苏铜山的李蟠,虽家境贫寒,却怀揣着对科举的炽热执着梦想,毅然踏上了进京赶考的漫漫征途。他仅带着30个馒头作为干粮,在考场上,当其他考生皆纷纷交卷之时,他仍沉浸于答题的世界里,奋笔疾书直至四更天。康熙帝被他那工整的蝇头小楷以及才华横溢的锦绣文章所深深吸引,又听闻他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不懈的求学经历后,深受感动,遂钦点他为状元。此后,“馒头状元”的称号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恰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激励着无数寒门学子为梦想而努力拼搏,不畏艰难险阻。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开科取士并破天荒地设立女科,为女性展现才华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年方十九的傅善祥才貌双全,她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科举的天空。考试时,面对取自《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考题,她勇敢地一反传统观念,旁征博引古来女贤内助的功绩,有力地证明了女子同样大有作为,并尖锐地指出歧视妇女是错误的观点,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她的独特见解和卓越才华得到了洪秀全的高度赞赏,最终被钦点为状元,随后还擢升为殿前左丞相。傅善祥的出现,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为女性争得了一份荣耀,让后人看到了在特殊历史时期女性的智慧和力量,正所谓“谁说女子不如男”。宋代庆历二年的殿试,可谓是一波三折。晏殊等考官评议出的第一份卷子,本应是状元的有力候选。然而,这位考生在赋文中引用了“孺子其朋”四字,这一典故出自《尚书》,原本是周成王的叔父周公旦告诫成王的话语。宋仁宗看到后,认为考生是在借典故教训自己,心中不悦,于是将该考生从第一名降为第四名。而原本位居第四名的杨寘则幸运地跃居榜首,成为了状元。这位因用典不当而错失状元宝座的考生,正是王安石。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用词用典的严格要求,也体现了皇帝在科举选拔中的绝对权威,同时也让王安石的科举经历多了一份戏剧性的色彩,正应了那句“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在文学名著《儒林外史》中,范进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他多年来执着于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生活穷困潦倒,饱受世人的冷眼和嘲讽,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然而,命运在某一天突然发生了转折,他一朝中举,这本应是一件令人欣喜若狂的事情,但范进却因过度兴奋而喜极而疯,变得疯疯癫癫。他的种种荒诞行为,如在街上乱跑、胡言乱语等,生动地刻画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身心的深刻影响。最后,还是他的岳父胡屠户一巴掌将他打醒,才让他从疯狂的状态中恢复过来。范进的故事以一种夸张而又深刻的方式,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成为了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有力例证,恰似“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下人性的迷失。在明朝的科举殿试中,外貌有时也会成为影响考生命运的一个因素。洪武四年殿试时,原拟状元为郭翀,他才华出众,在考试中表现优异。然而,在殿试面见皇帝时,因其貌丑,最终被降为榜眼,而相貌英俊的吴宗伯则幸运地成为了状元。无独有偶,正统四年的殿试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殿试初拟张和为状元,但明英宗见他眼睛长翳,影响形象,当即将他降为二甲一名,转而将相貌堂堂的施槃拔为状元。这些事件反映了在封建社会,除了才学之外,外貌等因素也可能在科举选拔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外在形象的某种偏见和重视,让人不禁为那些因外貌而错失状元之位的考生感到惋惜,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在当时的科举情境下,却又显得如此无奈。趣事
六:殿前“手搏”定状元
宋太祖年间的某次殿试结束后,王嗣宗和赵昌言两位考生的成绩难分伯仲,让考官们为确定状元归属而犯愁。赵匡胤突发奇想,竟让两人以“手搏”的方式一决胜负。于是,在宫殿前,两人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较量。最终,王嗣宗凭借着一股勇猛之气,一拳打落了赵昌言的幞头。
赵匡胤看到这一幕后不禁大笑,当即决定赐王嗣宗为状元。这一充满戏剧性的决定,不仅展现了宋太祖的独特个性和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也为科举历史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有趣谈资,真可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七:贾岛“推敲”遇韩愈
贾岛在赶考途中,全身心沉浸在诗歌创作的世界里。他骑着驴,口中反复吟诵着诗句,不知不觉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就在这时,他挡住了长安府尹韩愈的出巡队伍。然而,韩愈并未因被阻挡而恼怒,反而被贾岛的专注所吸引。当得知贾岛是在推敲诗句时,韩愈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兴致勃勃地与他一起探讨起来。
两人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在这一刻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推敲”一词也因此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精益求精的代名词,这段佳话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文学的敬重和热爱,也展示了文人之间惺惺相惜的美好情感,恰似“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
八:张生赶考遇莺莺
张生赶考入京途中,在一个美丽的邂逅中遇见了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展开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段才子佳人的浪漫邂逅,成就了千古名著《西厢记》。在科举的大背景下,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为紧张严肃的科举氛围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犹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科举时代年轻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追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让无数人为之陶醉和向往。
九:新进士的“颠隐”风俗
唐朝时期,新进士们在及第之后,有着一项独特的风俗——必到平康里一游。平康里是当时妓女所居之地,充满了繁华与风情。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长安的进士郑愚、刘参等数十人,会挑选三五位貌美的妓女,乘坐着小牛车,前往名园曲沼。
他们在那里“借草裸形,去其巾帽、叫笑喧呼,自谓之颠隐”。这种看似放纵不羁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风气的开放和新进士们在历经艰苦科举考试后的一种释放与狂欢,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它成为了唐朝科举文化的一个独特侧面,展示了当时文人墨客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场的各类奇闻轶事,逸事、趣事、糗事皆有,共同绘就一幅多彩历史画卷。它们让我们知晓科举制度的复杂多样,感受考生们的悲欢梦想。其穿越时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引发人们的好奇与想象,更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人性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深刻体现了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等待着我们不断去翻阅、去品味、去领悟。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4.10.31.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