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扎实的行动,是沉甸甸的担当。孝顺有着多元内涵:“父母之愿,达成为孝;父母贫穷,钱到为孝;父母孤单,陪伴为孝;父母生病,照顾为孝;父母唠叨,聆听为孝。”这些从各个角度阐释了孝顺的丰富意义。父母的愿望,无论大小,都蕴含着浓厚的亲情,如重锤般敲响在儿女心头,时刻督促他们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及时行孝。朱自清笔下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的背影,那是父亲对儿子平安的质朴期许,其间父爱深沉,令人为之鼻酸。儿女们曾无数次目睹父母辛勤劳作,父母的每一滴汗水都似重锤,狠狠撞击着他们的心灵,令他们心痛如绞。于是,他们暗暗发誓,长大后定要倾尽所有孝顺双亲。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孩子们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为父母争得荣耀。而后,他们各自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步入人生新征程。然而,生活的压力接踵而至,买车、买房、养育子女,样样都需大量金钱与精力。尽管儿女们心怀让父母安享晚年的美好愿景,但经济上的困窘常使他们力不从心。看着家中房屋日益破败,父母的白发不断增多,无奈与愧疚如影随形,萦绕在他们心间。直至父母年逾古稀,儿子意识到盖新房迫在眉睫。他深知,若再拖延,一旦父母遭遇不测,连个像样的白事场所都没有,这将是为人子女最大的不孝。于是,儿子咬紧牙关,四处奔波筹措资金。历经一年多,耗费百多万,拆旧房建新房,一座崭新的房子拔地而起,成为当地地标建筑。父母看到新房的瞬间,脸上绽放出如花朵盛开般灿烂的笑容,眼中满是自豪与欣慰。那笑容似有一种魔力,将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在这一刻被幸福轻轻抹去。多年心愿得偿,他们再也不用羡慕邻居了。这漂亮的房子宛如一座爱的丰碑,铭刻着子女的孝心与父母长久的坚守。此后,儿子更深刻地领悟到,孝顺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于是,每逢节假日,他都会携妻儿回到老家,陪伴双亲,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老家院子里,温馨画面常现。儿子陪父亲下棋,父亲每走一步都带着孩童般的专注认真,仿佛岁月侵蚀的痕迹在此刻消失不见。母亲和儿媳唠家常,欢声笑语在院子里回荡。孙子孙女围绕在老人身旁,叽叽喳喳地分享学校趣事,老人眼中满是慈爱。儿子还精心为父母策划金婚纪念,邀请亲朋好友,在承载着回忆的老房子里举办温馨庆典。父母身着盛装,手挽着手,在众人祝福中重温往昔岁月。父亲激动地说:“这辈子,有苦有甜,但看到孩子们这么孝顺,一切都值了。”母亲则不停地擦拭幸福的泪花。回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岁月像一把无情刻刀,在人们生活中留下深深印记。那时,贫穷如浓重阴霾笼罩每个家庭,有一个家庭处境尤为艰难。众多嗷嗷待哺的儿女,如同脆弱雏鸟,让本就贫困的家境愈发困苦,雪上加霜。父母就像永不停歇、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全身心奉献给家庭。黎明前的黑暗还未散去,他们已悄然起身,开启忙碌一天。洗衣的搓揉声、做饭的烟火气、打扫的轻柔动作,每个细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只为孩子们能在温暖整洁中开启新的一天。
夜幕降临,如黑色幕布笼罩村庄,整个村子沉浸在梦乡。昏黄灯光下,母亲独坐等待外出劳作的父亲,手中针线在衣物间穿梭,每一针都倾注对家庭的爱。同时,她精心盘算着明日生计。长时间操劳,让她双眼布满血丝,那是岁月与艰辛交织的印记。
在食不果腹的艰难日子里,母亲总是把最差的饭菜留给自己,把仅有的粮食分给孩子们。她衣衫破旧,补丁摞补丁,却先为孩子们添置新衣。邻里目睹她的艰辛,不仅不同情,反而常投来白眼,冷嘲热讽声不断。但母亲默默忍受,从不抱怨。
俗话说:“穷人靠崽大,崽懒一世穷!”这位坚韧的母亲始终坚信儿女是璀璨明珠,倾尽全力培养,深信他们能改变家庭穷困局面。这信念如漆黑夜空中最璀璨的星光,照亮她前行道路,支撑她在苦难岁月为家庭撑起希望天空。
子女们还将孝顺家风传承给下一代,教导孩子们尊重长辈、关爱老人。家庭聚会时,孩子们主动为爷爷奶奶夹菜、表演节目。整个家庭沉浸在浓厚亲情氛围中,“父母之愿,达成为孝”的理念如熠熠生辉的火炬,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温暖每个人的心,让孝的意义在岁月长河中不断延续和升华。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4.11.09.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