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广州市荔湾区发展和改革局发文《关于防范以“金融茶”“理财茶”等名义实施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非法集资的骗局,理性投资。文件指出,“金融茶”“理财茶”是茶企打着销售茶叶的名义,向消费者销售茶叶但不交付实物,承诺一定期限后以本金加利息的方式予以回购。这类业务模式脱离商品交易实质,由正常销售行为演变为一种追求高额回报的投资理财行为,隐藏较大风险隐患,可能涉嫌非法集资。此前6月12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就发布了《关于规范茶叶市场价格行为的通告》,提出“九不得”:经营者定价不得违反公平、合法、诚实信用、质价相符的原则;不得违反明码标价规定;不得哄抬价格;不得发布不真实的市场价格信息;不得串通涨价;不得价格欺诈;不得采用非法手段变相提高价格;不得虚假宣传;不得仿冒混淆。整个2023年,市场“金融茶”频频“爆雷”,引发监管关注。此前“昌世茶”的爆雷就引发诸多媒体关注报道。《南方都市报》揭露广州市昌世茶茶业有限公司推出的“金融茶”项目,从看似繁荣兴旺迅速演变为资金链断裂、项目崩盘的境地,前后不过数月。行业专家也指出,这种操作手法实质上与“杀猪盘”无异,即先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投资者,随后迅速收割资金,导致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很多人对“金融茶”的认知,始于“大益茶”。时间回到2008年,大益茶斥5000万巨资,中标了央视黄金时段的品牌广告投放权,这在这当时的中国茶企中尚属首例。一年之后,大益茶又一次抢滩登陆,率先打造授权专营店体系。到后来,大益茶的品牌专营店已达2千多家,数量居同品类全球第一,经销体系深入全国。赞助大型活动、投放央视广告、打造授权专营体系……一系列操作后,大益茶开始走上了一条金融之路,号称:“茶中茅台”。
再往后,就发展成了多空互搏的常规金融把戏。运营研究社就曾总结过他们的路数:
第一步,人为制造供需不平衡。通过营销宣传,把某些茶叶塑造成一件难求的爆款。
第二步,人为制造“噱头”。雇一些所谓的专家和媒体,宣传其收藏价值。
第三步,人为制造“暴涨假象”。先放出一小部分茶叶在市场上流通,再派自己人去“高价回收”;再放一小部分,再自己“高价回收”,如此循环往复。
三板斧下来,市场已经陷入狂热,圈外的炒客开始源源不断入场。接下来,庄家们就开始有节奏地放出囤积的货源,躺赚。
到最后,这些茶叶的最终归宿,就是藏家们的库房,他们沦为最后的“接盘侠”。
“芳村”“金融”“茶”,这三个词汇独立来看,均承载着积极正面的意象,但当它们融合为“芳村金融茶”时,却演变成了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概念。芳村的茶商从80年代的七八十家,一度扩张到近两万家。他们经营着1000多个品种的茶叶,一年贡献着数十亿的成交金额。人们把这里称作“茶叶华尔街”。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中心。在芳村,你可以买到任何一个品种、任何一个档次的茶叶。但在这里,他们引以为豪的,并不是卖茶叶,而是炒茶叶。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在《从出世到‘爆雷’,这款‘金融茶’半年狂卷5亿元?!》的文章中写道:芳村茶叶市场的商圈一直有人喜欢参与炒茶,而且都不愿相信自己就是最后一个“接棒者”。他们愿意相信的是一片茶的价格可以卖到几万、十几万元,他们也相信自己是“崩盘”前完美离场的人。
《经济参考报》在《一晚价格跌八成‘金融茶’‘理财茶’频爆雷”》中揭露了“金融茶”市场背后的典型操作手法:先是高调推出新品,大肆渲染其稀缺性与投资潜力;随后通过操纵市场营造出茶叶价格飙升的假象;最终在价格高位时抛售离场,套取巨额利润,同时寻找下一个可炒作的热点。尽管部分投资者对“金融茶”、“理财茶”背后的逻辑与潜在风险心知肚明,但在“高风险高收益”的诱惑下,他们仍选择铤而走险,深陷其中!
当“金融茶”“理财茶”的运作模式偏离了商品交易的本质,转变为追求暴利的投资游戏时,不仅蕴含巨大风险,还可能触及非法集资的法律红线。
就“金融茶爆雷”事件,茶文化学者、《茶叶战争》作者周重林在接受中华网邀请点评时表示:“普洱茶是喝的不是用来炒的,其评价标准应该取决于原料品质。但是,普洱茶每年产量有限,所以有一定金融属性和收藏价值,这些价值随时间以及市场需求而增加,因此产生了普洱茶二级市场和金融茶。一些人控制普洱茶二级市场,去圈钱割韭菜骗人,每年都有人因为金融茶破产,所以金融茶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发展。任何健康良好的茶业市场,都不能容忍非法炒作金融茶。”金融茶繁荣的背后其实是大家都没钱。大家心里也清楚收益极高肯定有崩盘的一天,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不可能是被套牢的那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市场上还存在希望再次炒热普洱茶的默契,这种心态可能会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推动普洱茶市场回归消费本质的过程中,需要平衡金融属性、收藏属性和消费属性,以促进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在金融还没出现之前,那些能增值的东西只是收藏品,而且多是在真正喜爱的玩家之间收藏、周转。当收藏价值被冠以金融属性的高调进行操盘,藏品也就成了资本的玩物,所有原来备受珍视的部分都将沦为融资的托辞,以致其所谓价值感也变得虚无缥缈。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来炒作的“金融茶”甚至已经算不上是茶的范畴,而是“伪币”。茶叶本是消耗品,虽然某些茶类因其本身的特性而具有收藏价值(或金融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适合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荔湾区发展和改革局(荔湾区处非办)的风险提示,是对公众的一次有力保护和提醒。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行为,加强对非法集资的认识和防范。在追求财富增值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合法、正规的渠道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财富的安全增长,避免陷入“金融茶”等非法集资的泥沼。
来源:山西省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