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出版人口述实录》以全媒体形式进行讲述,展现老一辈出版家的文化情怀与责任担当。
本书策划团队选取19位有代表性的老一辈出版人,记录了他们所经历、参与的重大出版事件和活动;在编排形式上,融文章、图片、视频为一体,并形成电子书、短视频等多元化产品,实现出版口述类图书从纸质书向全媒体出版物的版本升级。▌作为“出版人口述系列”开篇之作,《老一辈出版人口述实录》以鉴往知来的姿态,为出版人和出版爱好者提供了真实鲜活的历史剪影,见人、见事、见精神。
“口述作者大都从事出版工作30年以上,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出版改革、推动了出版改革的进程。”纵观全书,出版界始终与时代同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起步规划,到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再到90年代以后的深化改革与繁荣发展。书中每章标题都包含提示语,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访谈对象的主要事迹和贡献;在访谈问题的设置上,每章大都围绕几个重要事件和活动展开。▌通过这种以人带事、事中有史的编排方式,读者可辨认出一条新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脉络。
在不同领域深耕的19位老一辈出版人展现了出版行业的丰富性和延展性。例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老一辈出版人共同见证并参与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进程,传递出开拓创新的时代信息。无论是出版还是发行,理论研究还是活动组织,内部改革还是对外交流,都展现出老一辈出版人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开放包容的世界眼光。这些内容在书中虽然以分章的形式各自独立,但又在改革开放这一时代背景下交相辉映,呈现出多元互补的出版格局。由此,《老一辈出版人口述实录》通过一系列重大活动和事件的记录,标示了新中国出版史的历史节点,又以人物群像的方式展现出版界在同一历史节点上不同领域的广阔风貌。▌纵横相接,一幅新中国出版行业“历史版图”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
《老一辈出版人口述实录》的价值不仅限于重要出版事件和活动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它以个体亲历的姿态,呈现事件背后的细节和感受。例如郑士德先生对随军书店的忆述格外动人:那时连环画最受战士们喜爱,被多次传阅,“如被翻得书角卷起,甚至封面脱落,战士们便细心地用针线缝好”。口述实录的意义,即通过一种近似于个人叙事的方式,在情感体验上打通读者与历史的隔阂。书中还有不少类似的细节,展现老一辈出版人创业印迹的情感内里。
▌当然,对于出版后辈而言,更重要的是传承老一辈出版人的文化精神。通过口述实录“个体亲述”的形式,这些文化精神在各种事件和活动的讲述中自然流露,具有了交流对谈的质地,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春风化雨”般的体悟和领会。由此,书中既有重大活动、事件的记录,以及穿插其中的出版经验和智慧,也容纳了个体的回味和感受,承载了出版人的文化记忆和精神风貌。
本书在形式上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融合技术,形成包括文章、图片、视频的全媒体出版物,强化了口述实录的真实性、在场性。其中,每位访谈者的视频根据他们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贡献分节呈现,并配上提示语,对纸书内容起到引导和补充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本书“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史料”的编写原则得到全方位的体现——“历史是纷繁芜杂的,是绚丽多姿的。历史交给历史工作者两个重任:一个是透过现象探求本质,从错综复杂的历史中寻求历史规律,以启迪后人,鉴往知来;一个是将历史的绚丽多姿多维度呈现出来,让人有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之感。”▌《老一辈出版人口述实录》让亲历者追忆细节,让见证者感悟得失,让思想者升华经验。本书策划团队怀着对老一辈出版人的敬意,以深入发掘的方式完成对老前辈的采访,积累了宝贵的出版史料,体现了新时代出版人“赓续优良传统,打造传世精品”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