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5日,佛山警方发布一条通报:佛山君兰生活村一住宅有外人闯入,威胁住宅内人员人身安全。佛山警方已抓获5人,事主何某某安全。美的集团官微随后转发了这条通报,感谢警方之余也佐证了网上所说的绑架案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这桩意外事件,美的股价17日低开59.09元,收盘价58元,市值减少超百亿。其实警方通报的内容前一日已经被人曝料在网上,并指出被劫持的人质正是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一家。事发地君兰生活村是美的集团投资开发的豪宅区,距离美的集团总部步行也就10多分钟,很多美的高管住在其中。而当地人都清楚,78岁的何享健自从退休后也住在这里。整件事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一位身价千亿的超级富豪,家里就这样随随便便被歹徒侵入。也不知是小区安保有漏洞,还是他太过低调而疏于安全防范。要知道,就在2019年的《胡润百富榜》上,77岁的何享健家族以1800亿元排名第四位,是中国制造业的首富。同一年《2019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榜单中,美的集团以3770亿元的价值位列第九。而创造了如此企业规模的何享健也被人称为“中国最低调,也是最大方”的富豪。退休后的何享健除了每周去总部和管理层开个例会,几乎不再过问公司任何事务。赋闲在家也就看看电视,听听粤剧,偶尔玩下高尔夫,很少再抛头露面。因为他的低调,一位在美的工作八年的外籍员工离开时唯一的愿望便是“近距离看一眼BOSS”。甚至这年,何享健决定再次捐款100亿在家乡建设一家高水平医院的消息,也是通过当地政府的公告才被世人得知。这是他继2017年捐出60亿元设立慈善基金会后,又一次为家乡建设捐出巨额善款。美的集团在业内不仅是家电龙头企业,更有经理人的“黄埔军校”赞誉。除了接班人方洪波,云米科技创始人陈小平、志高空调总经理张权、帅康总裁孙命阳、顾家家居总裁李东来、欧神诺陶瓷总裁陈家旺、新日电动车常务副总裁段振威、九牧战略副总裁吴嘉耀等,都是美的走出的职业经理人。最难得的是,离开的经理人都是各自找到了更好的平台,并不是对何享健有啥不满。如今,美的集团有200多个高级经理人,规模最小的也管理着营收超5亿元的公司。而掌管美的集团、美的置业的方洪波和赫恒乐,手上企业规模分别是3000亿、1000亿,且是实打实的最高决策者。这桩突发事件肯定打破了何享健平静的退休生活,但对于经历过无数艰难时刻的他来说,或许也只算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1942年,伴随着抗战的硝烟,何享健降生在北滘镇一处农民家庭。“百滘”是形容当地到处是蜿蜒纵横的河道,以及大大小小的水塘。幼年时期的何享健和同时期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吃不饱也穿不暖。即便熬到了解放,家里依然一贫如洗。1955年,13岁的何享健刚读到高小,家里实在穷得扛不住了,只好让他辍学回家务农,好歹能多挣点工分。这一年,距离老何家不远的另一处贫苦村子里降生了个男孩,名叫杨国强。谁也料想不到,小小的北滘镇诞生的两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后来居然创造出分属不同领域的千亿企业:美的和碧桂园。幸好何享健身强力壮,后来赶上了当地公社工厂招工,当上了人人艳羡的工人。高小都没毕业对何享健来说,是个令人遗憾的事情。可相比许多大字不识的同事,他又多少算有文化,随后就被调到公社,当了名乡镇干部。何享健身为乡干部,很希望让村里的乡亲吃饱饭,就想农闲时组织他们去一些企业帮工。可当地经济实在太穷了,没哪家有多余的闲钱请人。时间久了,何享健觉得求人不如靠己,就琢磨着能不能靠村里的力量办个“生产合作组”来自救。1968年,26岁的何享健悄悄召集村里20多人,靠木板和沥青纸在村内搭起来一座不到30平米的“合作生产组”。大伙七拼八凑筹集了5000多元买了台二手的塑料模具机,专门生产塑料瓶盖,取名为“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生产组”说是集体经济,可又和计划经济没有关系,身为组织者的他,弄不好就要被拉出去批斗。可何享健顾不了许多,他觉得不管怎么样,能先让乡亲们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好在当时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大家都是为了填饱肚子,各地管理部门大多睁只眼闭只眼。一个塑料瓶盖利润只有几厘,何享健为了增加收入,先后增添了皮球、玻璃瓶等业务,可惜都赚得不多,仅比种地强点。1973年,由于各地的生产组普遍反映“吃不饱”,国家有关部门于是将一些工业订单分包到了下面,由各个生产组承接。艰难求生的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也迎来机遇,承包了一批五金制品项目,顺利渡过难关。两年后,生产组更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成为集体制企业。此时,随着一场浩劫的结束,国内经济逐渐复苏,货运行业开始兴旺。何享健也调任为公社派驻的厂长,经常为了推销产品四处奔走。在亲眼目睹市场的巨变后,何享健当即带领大家转型,开始生产橡胶配件、刹车阀等附加值较高的汽配产品,并将企业再次更名为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1977年,配件厂当年产值24.4万元,利润达2.6万元,效益远超其他街道企业。可不管怎么改名,企业依旧是集体制,还是得服从当时的计划体制。1980年,汽配件厂根据顺德产业发展需要,转型为某国产电扇品牌生产配套部件。只是这时的何享健多了个“心眼”,生产期间,他带着团队悄悄了解和掌握了电风扇的生产技术,随即研发出了第一台“明珠”牌风扇。其中一台风扇至今还保留在美的总部,见证了企业从无到有的历程。被指定转型生产电风扇是上级的安排,却让何享健看到了商机。此时,中国家庭还不富裕,能带“电”的玩意就属于“奢侈品”,电风扇也算个“大家电”。
只是电扇生产的门槛并不高,各地一窝蜂冒出许多电扇生产企业,造成市场供大于求。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何享健只好背着几十斤重的电扇满世界去推销。此时的“明珠”电扇完全是前苏联工业时代的产物,全金属制造,又笨又重,开起来就“格朗格朗”地乱响。可再苦再累,何享健在外跑业务时也舍不得多花钱。累了找个澡堂休息,饿了就舔一口自带的白糖充饥。靠着一份为乡亲找活路的淳朴想法,他逐渐打开了风扇市场。1981年,何享健通过公开招标设计,将重名无数的商标“明珠”改名为“美的”,寓意电扇将带来“美好的生活”,通俗易懂。“美的”风扇笨重是笨重了点,可质量没话说,进入市场后便广受欢迎,当年便给企业带来300多万元营收,利润超40万元。本来,美的继续生产原款型也没问题,可何享健偶然看到一台香港带回的塑料风扇后,瞬间被刺激到了。金属风扇不仅笨重,材料也十分昂贵,使得每台风扇售价都近百元,对普通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醒过神的何享健当即请人设计了最新款的塑料风扇,并花巨资更换了生产线。1983年,当整个市场还在卖笨重的金属风扇时,美的推出了轻巧又便宜的全塑风扇系列,横扫整个电扇市场。随后,国内的风扇行业也相继推出了全塑风扇,美的的“先机”优势不复存在。何享健另辟蹊径提出“不同国内同行争市场、走出国门闯天下”的理念,全力开拓国外市场。凭着价廉物美,美的空调在海外市场大受欢迎,出口额在八十年代后期占到总营收的80%。纵观何享健前期的创业历程,可以总结为“眼界决定格局,格局打开思路”。“在美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何享健从创业开始就将这话一直挂在嘴边。1984年,42岁的何享健在悄悄琢磨一个“秘密武器”。虽说空调发明已几十年,可国内除了少数高干家庭和特殊场所,很多人闻所未闻。何享健之前去香港考察时接触到了空调,他立即就意识到这“高级玩意”迟早要替代风扇。何享健并不懂空调怎么造,可他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肯在自己身上花钱的何享健,却很舍得在别人身上花钱。早年搞风扇研发,美的没有合适的人才,他就采用当时流行的“星期天工程师”方式,开出数倍报酬找广州的技术专家来厂里指导。通过高薪,美的招来了许多空调方面的技术人才,并于1985年推出首台窗式空调。从电扇到空调,对美的来说是“鸟枪换炮”,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当时国人刚将手里的蒲扇换成电风扇,空调是不错,但是动辄数百元一台,压根不是普通家庭能负担起的。由于空调生产成本过高,造成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甚至一度靠职工募资来维持。幸好何享健平时很有威望,职工也很信赖他,即便美的遇到如此大的困境,也没人过多抱怨。熬了两年多,美的终于在顺德政府的支持下拿到了自营进出口权。没有了中间环节,相对的出口利润也提高了不少。正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凭借早年卖风扇营造的口碑和渠道,美的成功将国内卖不动的空调卖到了国外,成为中国制造业最早出海的企业之一。1988年,美的产值伴随出口业务的激增,突破了1亿元,成为顺德十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之一,其中出口创汇就超过800万美元。这年,21岁的方洪波刚从华东师大历史系毕业,在湖北十堰的二汽当内刊编辑。可枯燥乏味的生活,让他对日新月异的沿海城市心生向往。每天忙不完的应酬,企业产权关系不清不楚,行业对手的步步紧逼以及复杂的人事管理,无不让他感觉心力憔悴。特别是国内忽然掀起的“特区究竟姓资还是姓社”大讨论,让他更是无所适从,寝食难安。何享健很清楚,不率先将企业产权理清楚,所有的努力都将是“瞎子点灯”。处于迷茫期的何享健犹如迷雾中的航船,盼望着那盏能照亮自己,也能为企业发展引路的明灯。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经济开始正式迈向市场经济体制。这年,25岁的方洪波也辞职来到美的,成为企业的内刊编辑,以出色的文笔得到何享健的赏识。美的也在这年因为高薪引进了一位制冷专业的博士,上了《光明日报》头版,那可是国内首位肯进乡镇企业工作的博士。邓公的“一锤落音”让无数民营企业欣喜不已,也“照亮”了刚到“天命之年”的何享健,更加坚定自己要走的路。此时,顺德政府有意要找家试点企业搞股份制改革,听到消息的企业害怕“枪打出头鸟”,个个缩手缩脚。何享健知道这是难得的机会,主动毛遂自荐,拿到了顺德市唯一的股份制改制试点名额。1993年,美的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乡镇企业,募集资金达12亿元。眼看本属于自己的“苹果”被美的“啃”了,很多企业不开心了,将美的上市比喻为“开三轮车的驶上了高速公路”,各种怪话、唱衰不绝于耳。身为一家上万人企业的负责人,何享健也很累。每天都要处理大大小小的事务,甚至部门购买几十元的办公用品还得等他签字。而已成为改革热土的顺德,此时诞生了科龙、格兰仕、容声等多个家电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以冰箱起家的科龙电器也进军到了空调领域,率先推出更时尚节能的分体式空调,成功打开了国内空调市场,让美的备感压力。1996年,攥着冰箱和空调两大“王牌”的科龙电器在香港上市,成为国内首家H股上市的电器企业,抢足了风头。此时,美的空调优势不再,已从行业前三跌到了第七,营销也直线下滑20%。更令何享健不安的是,他听说顺德市政府在考虑将家电行业做大做强,想让科龙兼并美的。一时间,美的人心惶惶,何享健也十分紧张,赶紧找到相关部门表决心。领导安慰他,规划是有,可到底怎么执行,也要参考各家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再定。何享健稍微心定了点,回去后传达了上级意见,表示美的绝不能轻易被别人吞并。1997年,55岁的何享健在美的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当时,松下幸之助被很多中国企业家奉为“经营之神”,管理模式风靡全国。何享健也不例外,他参考了松下的管理模式,将美的按照空调、电机、厨具等核心产品,划分为五个相对独立的事业部门。五个部门各有一个负责经理,何享健当起了“甩手掌柜”,无论他们请示什么,都只会说“你自己拿主意”。同时,美的通过“三权分立”的模式建立了股东、董事会、经营团队三条线,何享健通过内部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将权力彻底下放。何享健也很明白,管理固然重要,可企业更需要的是创新和执行力。美的这么多年裹足不前,很大因素就是曾经“打天下”的老人们已完全跟不上改革的形势,甚至还有些拖后腿。正因如此,何享健放权的同时,大胆启用新人,甚至力排众议任命30岁的方洪波为美的空调事业部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方洪波不仅能写,还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对何享健的每项指示都能理解并执行到位。能者上,庸者下,像方洪波这样因为能力而得到重任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当时很多人建议何享健不要找外人,应该让自己的子女来接班,都被他否决了。他说:“一个公司如果要公开、公正、透明、规范,家族管理难以做到。”这样的变革自然让“老人们”很不高兴,觉得这些外来户分了自己的权。诸多不和谐的声音渐渐通过太太的“枕边风”吹到了他耳朵里。何享健于是召开了一次“元老会”,在简单解释了下自己的苦衷和想法后,指着面前的一台电脑说:“只要你们谁会用这台电脑,我立马就提他一级,否则就不要怪自己跟不上形势。”众人面面相觑,等他们还想多说什么时,何享健已起身离开。这样的“元老会”陆陆续续开了很多次,何享健通过反复做工作,终于通过股份置换,“激励”部分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元老让出职位,其中就包括自己的太太。取而代之进入美的各级管理层的,是50多位职业经理人和150多名大学生。这次改革立竿见影,方洪波等新上任的“少帅”们没辜负何享健的期望,通过主打“明星产品”战略以及调整市场营销策略,美的空调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1998年,美的空调销售近100万台,销售额超过50亿,同比增速达200%,再次跨入中国家电前三甲。与此同时,由于年轻技术人员的攻关,美的电饭煲成本大幅下降,售价降到百元左右,终于以先进的技术树立了品牌优势,保持至今。而这种通过研发不断推新品,再不断通过技术和成本改进降低售价,一步步占领市场的策略,也应用到后续微波炉、中央空调等产品系列。颇感欣慰的何享健并没停止内部改革,他比谁都明白任正非那句“钱给到位了,不是人才也是人才”的道理。2001年,何享健在内部实施管理层回购(MBO)计划,随后收购了代表政府的第一大股东——顺德市北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股权,让分到股权的管理层吃了“定心丸”。
2004年,何享健宣布,美的集团将分为两个二级集团公司——日用电器集团和制冷电器集团,分别由48岁的张河川和37岁的方洪波担任CEO。不过,最令人羡慕的不是职位,而是坊间传闻美的普通高管都已年薪500万。2004年时的500万,别说广东了,北京房市的均价也就5000一平,这笔钱在内环买十套像样的房子都没问题。500万的年薪,实际固定工资只有10%左右,其他90%是浮动奖励。以至于每个人都有“不知道自己明天还在不在这位置上”的压力感。从企业角度来说,低固定工资可以控制薪资成本,而高浮动奖励则可以激励高管层创造更大的产出,将“为老板打工”彻底变成“为自己赚钱”。美的内部管理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至于具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早有一本部门手册详细规范。何享健也变得轻松起来,偌大的公司,他只需对接直接责任人,日常管理从不多问。可在美的内部,只要是预算内金额,哪怕几十亿的购销合同,别说何享健,哪怕分管的方洪波等总裁也并不关心。当然,这也依赖于美的“现金不见面、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制度。不管采购还是业务主管,从不经手任何现金流,完全由集团独立运作的财务公司负责收、付款。通过完善的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以及考核激励,美的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管理内循环,也培养出众多的职业经理人。2010年10月,美的集团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何享健大胆放言:“提前实现1000亿元的目标,到2010年美的将实现1200亿元,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之列。”2012年8月,70岁的何享健宣布卸任美的集团董事长,由45岁的副董事长方洪波接任。对于方洪波的接任,很多人并不意外,因为美的的管理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赛”出来的。以业绩为导向、以结果为目标,美的对职业经理人的筛选其实与华为任正非的那句“人才选拔制,而非培养制”如出一辙。何享健曾很自豪地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了方洪波。”移交权力的同时,他将价值几十亿的股票也转让给了对方,让曾经的穷书生也登上了胡润的超级富豪榜单。方洪波也很感激何享健,接任仪式的董事会上,他激动地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也只是美的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过客。”2008年,美的为了补齐家电行业短板,身为副董事长的方洪波准备收购无锡小天鹅部分股权。可与无锡国资委以及小天鹅方面的人谈判期间,对方报价超过了15亿,这与四年前小天鹅首次挂牌转让的3.5亿元相比,足足高了5倍。方洪波不敢做主,悄悄打电话请示何享健,对方淡淡说了句:“知道了,你定吧。”美的最终以16.8亿完成了对小天鹅24%股权的收购。是何享健帮忙解释说:“收购小天鹅,不仅加快了我们的洗衣机业务发展,还消灭一个未来市场上的强大对手,而且极大可能地避免了在洗衣机方面的投资失误。一举三得之事,为什么不干?”但是随后不久,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加上国内家电存量过大,美的持有的小天鹅市值从10多亿美元惨跌到只剩几亿美元,“何老板从来没有说过任何话,连表情都没有流露过”,方洪波感慨地回忆。哪怕内部因为并购金额过高、市值下跌,不断有人对方洪波表示不满,还是何享健站出来进行维护:“他主观上想做好事情的,结果出现了,谁能预料到呢?”而确实因为方洪波这次收购,美的拥有了中国最完整的小家电产品群和厨房家电产品群。通过品牌间的彼此赋能,带动了品牌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16年,美的以292亿元完成了对德国工业巨子库卡的收购,顺利挺进2000亿营收俱乐部,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美的的产品线也逐渐从白色家电跨入到AI智能、新能源以及汽车芯片等领域,唯独没有像其他行业竞争者那样进军手机和电视业务。而这源自何享健退下前,对继任者的一句嘱托:“不碰黑色家电(手机和电视)”。2021年,美的总营收达到2629亿,市值4700亿,已成为世界500强里的中国家电企业“排头兵”。历史会记住每一朵翻腾的浪花,更会记住每一位中流击水的奋斗者。已经80岁高龄的何享健,虽已退隐在江湖的角落,可他依然值得被世人记住。
内容来源:风声岛,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企业家交流参考之目的,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