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Kimura与Warshaw术式关键点

学术   2025-01-04 10:31   山东  

背景


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 LSPDP)针对于胰体尾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已成为标准术式,在高容量中心常规开展。


根据是否保留脾动静脉分为保留脾血管的Kimura法和不保留脾血管的Warshaw法,见图1,2。


图1:保留脾血管Kimura术式

图2:不保留脾血管Warshaw术式

典型病例


病例1(2021.3.10),女性,34岁,体检发现胰体尾占位,大小4.2x3.8cm,病理证实为浆液性囊腺瘤,术式为改良Warshaw,术者武书胜主任。


图3:术前CT影像


图4:术后病理标本


病例2(2021.9.2)女性,29岁,间断上腹部不适,发现胰体占位2年,CT大小5.5x3.9cm,术后病理证实粘液性囊腺瘤,术式为Kimura,术者冯变喜主任。


图5:术前MR影像 


图6:术后病理标本


病例3:患者,女性,59岁,胰尾占位,MR提示胰腺粘液性囊性瘤MCN,且在脾门之间存在手术平面,行Kimura术式,见视频1。


视频1:Kimura术式流程(选自E.T)

Kimura术式


经典5孔法布局,见图7,


图7:戳卡布局


腹腔镜探查腹腔后,悬吊胃完整暴露胰腺,切开胰腺下缘后腹膜,游离胰腺后被膜与Toldt’s筋膜之间的间隙,建立胰后通道,保护脾动静脉,Hemolock夹闭胰腺背侧与脾血管的分支。胰颈预切线处采用Endo-GIA离断,继续向胰尾充分游离,见图8-11。

P,胰腺后背膜;T,Toldt’s筋膜;N,胰体尾肿瘤;S,脾脏下极;SA,脾动脉;SV,脾静脉;b,脾静脉分支
图8:胰腺后被膜与左侧Toldt’s筋膜之间胰后平面

图9:以脾静脉为轴线,逐支离断汇入脾静脉的胰体尾静脉分支

图10:向上解剖并充分游离胰后间隙至胰腺上缘

 图11:打开胰腺上缘的后腹膜,解剖分离脾动脉

经典Kimura手术流程:首先分离胰腺上缘-游离脾动脉(血管带悬吊)-分离胰腺下缘-贯通胰后隧道-游离脾静脉-离断胰腺(使用Endo-GIA或超声刀)-游离胰体尾。

Warshaw术式


当术中肿瘤与脾动静脉解剖不清且难以将胰体尾从脾血管上分离时,用Hemolock夹闭切断脾动静脉,余步骤同Kimura法。


此法在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上具有优势,但术后通过胃网膜左血管及胃短血管血供回流,发生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脾梗死及脾脓肿风险大。


对于肿瘤邻近脾门致解剖脾血管困难、局部炎症较重、嵌入型脾动静脉以及心肺功能欠佳患者可考虑选择Warshaw术式。


术野显露


良好的术野显露是手术成功的前提,需要精密操作的保脾胰体尾切除更是如此。


胃悬吊技术可以让助手从持续向上牵引胃中解放出来,精细止血时能参与更为精准的术野显露。以往的胃单悬吊技术应用较多,但我们认为创新的“双悬吊”技术更具优势。


简单游离胃大小弯后,分别在胃体和近胃幽门处过线悬吊,这样可获得持续充分的胰腺全程显露,见图12。


图12:胃双悬吊技术

单一悬吊选择位置常常是胃体,在游离显露脾动脉时有优势,而在游离胰体尾部时,部分胃体会下垂,双悬吊技术中上悬吊带更靠近胃底,可以让术者获得更好的手术视野,减少术中出血。

术中出血控制


脾动静脉与与胰腺的分离是Kimura法的关键,脾动脉在静脉上方,并发出胰背、胰大动脉以及多个分支为胰腺体尾部提供血供,脾静脉则靠近胰腺下缘,回流胃网膜左静脉、胃短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等,同时发自胰腺实质的多条细小静脉亦回流至脾静脉。

脾动脉起始1/4一般与胰腺实质上缘和脾静脉有一定的距离,后3/4可与脾静脉伴行,但一般在胰腺后上方,仅约8%完全在胰腺背面或包埋于胰腺内,而脾静脉多位于胰腺后面横沟内,间或在胰腺实质内,而且壁薄、分支多,分离时容易造成损伤。

了解脾动脉走行9种形态,脾静脉6种形态对血管保护至关重要,而脾静脉主干的分离和保护是Kimura法的难点,我们实际工作中均采用“脾静脉优先”原则。

特点归纳为“面、线、点”,即进入正确的胰后平面、以脾静脉为轴线分离、结扎各点分支血管。遇到肿块与脾静脉紧贴难以分离时,可待离断胰腺后再分离,脾静脉安全分离后,再在胰腺上缘分离脾动脉会更简便。

胰尾脾门区脾动静脉分支较多,若预判分离肿瘤时可能造成大的出血,可在已分离的胰腺段脾动静脉预置阻断带,有效控制出血。

当遇脾血管出血可采用小Hemolock夹闭侧壁或Prolene线缝闭,切记动作轻柔。

缝合修补止血若失败,可先离断脾动脉,观察脾脏色泽;如脾脏血运佳,亦可考虑Warshaw法;但如果术中观察脾脏血运差,则应果断行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原则坚持“安全第一,保脾第二”。

胰颈残端处理


胰瘘(Pancreatic fistula)是胰体尾切除(DP)最常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6%~64.9%。

不同于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混合瘘,DP术后胰瘘为单纯瘘,无胆汁混合,胰酶以酶原形式存在,消化腐蚀小,合并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概率低,因此DP术后胰瘘患者常常带管出院。

虽然胰瘘与胰腺质地、厚度、全身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残端处理方式对其影响更为关键。随着腔镜及机器人手术日益普及,器械闭合手工加强成为残端处理的主要方式。

选择合适高度的钉仓,部分钉仓上还有可吸收材料的加强膜,采用缓慢闭合,维持压榨,激发后维持压榨方式。闭合时间、压榨塑型、维持闭合时间以1分、2分、1分的“1-2-1原则”为妥。

闭合后以不可吸收Prolene线U线或贯穿缝合加强,缝合胰腺组织宜多不宜少,打结张力适中,正确合理的残端处理能最大程度避免或减轻胰瘘的发生。

关注远期并发症


胰腺术后由于切除范围大或本身功能不足部分患者会出现内外分泌不足,规律监测血糖,必要时降糖胰岛素治疗。

与胰十二指肠切除相比,DP术后发生外分泌不足(pancreatic exocrine insufficiency, PEI)比例较低,约0%~42%。

确诊标准为72h粪便脂肪含量FFE>7g/d,粪便弹力蛋白酶-1检测(FE-1)及13C-混合甘油呼气试验可能做为FFE的替代检查。确诊或怀疑PEI时应尽早开始胰酶替代治疗PERT,首选肠溶包衣超微微粒胰酶胶囊。

正餐给予72000~75000ph.U.脂肪酶,少量进食可服用36000~50000ph.U.脂肪酶。内外分泌不足应引起足够关注,切实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随着腔镜化微创化手术日益普及,保脾保留脾血管,术后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一直在微创手术领域不断探索,追求最大程度的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Juo YY, King JC. Robotic-assisted spleen 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 a technical review. J Vis Surg. 2017 Oct 10;3:139. doi: 10.21037/jovs.2017.08.14. 

  2. Paiella S, De Pastena M, Korrel M, Pan TL, Butturini G, Nessi C, De Robertis R, Landoni L, Casetti L, Giardino A, Busch O, Pea A, Esposito A, Besselink M, Bassi C, Salvia R. Long term outcome after minimally invasive and open Warshaw and Kimura techniques for 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Eur J Surg Oncol. 2019 Sep;45(9):1668-1673. doi: 10.1016/j.ejso.2019.04.004. Epub 2019 Apr 8. 

  3. 黄洁,许丁伟,孙敏. 胃双悬吊技术在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20,26(11):833-835.

  4. 屠雷钧,吴剑,应成龙,等. 脾静脉优先技术在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0,35(7):567-568. 

  5.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 胰腺术后外科常见并发症诊治及预防的专家共识(2017)[J]. 中华外科杂志,2017,55(5):328-334. 


来源:省医肝胆胰外科


推荐阅读:


科普大赛获奖动画展示,一站式搞定科普动画长图制作!

临床志
助力成长、展现自我,临床医生的知识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