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丨深圳大学心理学院-迟新丽老师课题组发表大学生自我关怀对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影响及其干预效果系列研究

健康   2024-09-28 20:36   安徽  




我院迟新丽老师团队近期在国际期刊发表自我关怀对大学生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症状发展轨迹的影响及其干预效果系列研究。三篇研究论文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探讨了自我关怀对CPTSD症状发展轨迹的预测作用(Huang, Chi, Wang, et al., 2023),有童年逆境的大学生的CPTSD症状网络(Huang, Chi, Zhao, et al., 2023)、以及基于网络分析结果设计的在线短程自我关怀干预对有创伤经历大学生的CPTSD症状的影响(Huang et al., 2024)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2019级硕士生黄柳玥(第一作者,现为澳门大学心理系博士生)与导师迟新丽副教授(通讯作者),以及境内外自我关怀与创伤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共同合作发表该三篇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Child Abuse & Neglect》(JCR 1区,5IF = 4.6)、《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JCR 2区,5IF = 3.9)、《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JCR 1区,5IF = 2.0)。

图1 经历童年逆境的中国大学生复杂性创伤后应激症状的轨迹:自我关怀的作用


遭受童年逆境的中国大学生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网络的变化


短程自我关怀在线干预对有创伤史的中国大学生复杂性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一、研究背景


创伤事件会给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许多深远的负面影响。在以往创伤相关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的发生、演化、影响因素等方面已进行了相对丰富的研究。然而,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PTSD) 作为新独立于PTSD的诊断实体(WHO, 2018),目前受到的关注依然十分有限。CPTSD的症状表现不仅包括属于PTSD症候群的闪回、回避和高度警觉症状,还包括自我组织紊乱 (Disturbances in self-organization, DSO)症候群,含情绪失调、人际困难和负性自我概念症状。CPTSD症状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更为泛化的负面影响 (Karatzias et al., 2017)。充分探究 CPTSD症状发展轨迹、症状演化以及有效干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本系列研究旨在通过探究大学生CPTSD症状的潜在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开发、实施和评估相应的干预计划,以期提升受困扰人群的心理健康。

面对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识别潜在可改变的影响因素,即CPTSD的保护性因素,以预防或改善创伤后应激症状。Karatzias等人(2019) 提出,自我关怀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 CPTSD 发展的因素。自我关怀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自我的友善而不是评判,对当下的正念觉知而不是陷入,感受到自己的痛苦和挣扎是属于人类共通而非个体孤立的一部分(Neff, 2023)。自我关怀可能从神经调节、情绪调节、应对策略等方面缓解创伤后症状,为CPTSD干预提供新的视角。然而,关于自我关怀在这一方面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二、研究方法‍‍


前两项研究对大学生进行间隔3个月,总计3次的追踪调查,筛选出报告有童年逆境的294名大学生进行分析。首先,通过潜在类别增长分析确定 CPTSD 症状的轨迹,并进行多项逻辑回归,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情况下,检验自我关怀对CPTSD症状发展轨迹的影响。其次,通过网络分析及比较,探究CPTSD症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发展演化,识别中心性强的症状,为干预寻求更为精准的靶点。最后实施10日线上短期自我关怀干预,共有77名大学生完成前后测。采用2(干预组vs对照组)×3(干预前vs干预后vs一个月后随访)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网络分析对干预效果进行检验。


三、研究结果


研究一结果提示,在有童年逆境的大学生中,存在三组不同的 CPTSD 症状潜在分类:低症状组(n = 12341.8 %)、中度症状组(n = 10836.7 %)和高风险组(n = 6321.4%)。多项逻辑回归显示,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自我关怀水平较高的学生被归为中度症状和高风险组的可能性较小。该研究启示我们,对有童年逆境经历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自我关怀可以作为CPTSD的保护性因素。这意味着,对这类大学生的自我关怀水平进行干预,可能有助于帮助他们减少CPTSD症状。

(Huang, Chi, Wang, et al., 2023)


上述研究验证了自我关怀的保护性作用,但在开展干预之前,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来找到干预的靶点,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有童年逆境经历的大学生的CPTSD核心症状。研究二对CPTSD症状进行了横向网络比较和交叉滞后网络分析,结果发现,失败感孤立感 CPTSD 症状横断面网络中的核心症状。横截网络比较分析表明,从T1T3,全局网络强度稳定,没有节点强度中心性显著变化,只有一条边权重发生显着变化。CLPN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无价值、亲密关系困难和闪回对其他节点具有最高的预期影响。在T1-T3网络中,从无价值感到失败感的连边强度最高。该研究启示我们,在干预的设计中,负向自我概念维度(例如:无价值感、失败感等)需要在干预中重点关注,这可能有助于提升干预的效果。


(Huang, Chi, Zhao, et al., 2023)


在把握了CPTSD的核心症状后,研究三通过在线自我关怀干预,对有创伤经历的大学生开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验证了该干预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后的 CPTSD 总分有所下降。干预对DSO症状的改善程度大于PTSD症状。对CPTSD症状变化和干预条件的网络分析表明回避外部创伤线索、无价值感、情绪失调、孤立感的改善与干预条件直接相关,这意味着干预对这些症状能够产生直接影响,直观体现了干预效果。


(Huang et al., 2024)



四、研究启示


本系列研究通过对大学生CPTSD症状的逐步深入分析,揭示了CPTSD症状的发展轨迹、网络演化,以及自我关怀的保护性作用,同时验证了自我关怀干预在缓解CPTSD症状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为创伤后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启示。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心理干预形式的推广可以扩大干预的覆盖面,尤其对经历过童年逆境的大学生等群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参考文献


Huang, L., Chi, P., Wang, E., Bu, H., & Chi, X. (2023). Trajectories of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ith childhood adversities: The role of self-compassion.Child Abuse & Neglect, 106138. 

Huang, L., Chi, P., Zhao, Y., Ren, Y., Liang, K., & Chi, X. (2023). Changes in the networks of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ith childhood trauma.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Huang, L., Fan, J., LeMoult, J., Chi, P., Zhao, Y., & Chi, X. (2024). Effects of a brief self-compassion online intervention on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trauma history: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0(0). 

Karatzias, T., Hyland, P., Bradley, A., Fyvie, C., Logan, K., Easton, P., Thomas, J., Philips, S., Bisson, J. I., Roberts, N. P., Cloitre, M., & Shevlin, M. (2019). Is self-compassion a worthwhile therapeutic target for ICD-11 complex PTSD (CPTSD)?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47(3), 257–269.

Karatzias, T., Shevlin, M., Fyvie, C., Hyland, P., Efthymiadou, E., Wilson, D., Roberts, N., Bisson, J. I., Brewin, C. R., & Cloitre, M. (2017). Evidence of distinct profile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nd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PTSD) based on the new ICD-11 Trauma Questionnaire (ICD-TQ).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7, 181–187.

Neff, K. D. (2023). Self-Compassion: Theory, Method,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74(1), 193–218.

WHO. (2018).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1th Revision).


本文转载自深圳大学心理学院

END -

文字来源 | 心理学院

图片来源 | 心理学院

学生编辑 | 陈珮铃‍‍‍

供稿 | 迟新丽

初审 | 张丽‍‍

审核 | 郭田友 吴健辉

海之梦心理咨询
让生活悄然变得更好!用爱心呵护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专业突破障碍,用效果赢得信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