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碳达峰行动方案》公开征求意见

科技   2024-12-21 22:53   北京  
关于公开征求《苏州市吴中区碳达峰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发布日期:2024-12-17 15:28:21  来源:吴中区发展和改革委浏览量:10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明确吴中区碳达峰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吴中区发改委结合上级相关部署要求,牵头起草了《苏州市吴中区碳达峰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时间:2024年12月17日—2024年12月23日。如有相关意见或建议,请于2024年12月23日前发送至邮箱(fgw.nyk@szwz.gov.cn),联系电话:0512-65251657?。
附件:1.苏州市吴中区碳达峰行动方案
2.征求意见反馈表
苏州市吴中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12月17日
附件1:
苏州市吴中区碳达峰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发〔2022〕2号)、《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22〕88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委发〔2022〕7号)、《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府发〔2024〕34号)的部署和要求,明确吴中区碳达峰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紧紧围绕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要求,立足吴中实际,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支撑,深入推进各领域、各行业绿色化变革,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奋力擘画“天堂苏州·最美吴中”生态文明新图景,实现减污降碳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并进、相得益彰,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工作原则
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坚决服从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坚持全区一盘棋,坚持党政同责,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行动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率先达峰。
系统推进,示范引领。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加快建设“零碳”生态岛示范,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擦亮吴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金字招牌。
稳妥有序,循序渐进。立足吴中发展实际,处理好节能减污降碳扩绿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有效防范、有力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等风险,避免盲目冒进,确保安全降碳。
改革创新,双轮驱动。着力破除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与应用,强化节能降碳科技支撑。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促进科技、产业和制度创新协同并进。发挥政府在试点示范、要素投入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加强政府服务监管职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企业活力,持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产业低碳发展推进机制。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区内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能效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碳排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天堂苏州·最美吴中”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进一步提高能源脱碳水平,在苏州率先实现全区无煤化发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苏州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时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最美吴中”建设持续推进,全面建成美丽江苏标杆城市示范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处于全市先进水平,全区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并稳中有降,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重点任务
重点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提质增效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低碳社会全民创建行动、内外联动交流合作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一)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工业是重要的碳排放源之一,要紧盯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积极推行绿色制造,深入推进清洁生产,不断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着力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助推工业整体有序实现碳达峰。
1.推动产业发展低碳绿色转型。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有序退出落后产能,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大力推行绿色设计,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深度推进制造业节能减排、两化融合、产品结构调整和工艺技术创新,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属性,推动“智能制造”向“绿色智能制造”转化。加强高能耗环节的工艺优化,提倡应用绿色节能技术,实现节能高产,提高工业生产各工序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保链稳链强链工程。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建设“2+2+N”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打造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大健康两大核心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智能汽车、低空经济两大新兴产业迭代升级,全力打造第三代半导体、前沿新材料、工业元宇宙、未来绿色能源等N个未来产业创新高地。以太湖生态岛建设世界级自动驾驶生态岛为契机,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全链条产业生态。以苏州湾、太湖湾双湾地区为主阵地,充分发挥绿色经济基础好、应用场景多的禀赋优势,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治理等低碳零碳负碳绿色生态产业。(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吴中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开发区、太湖新城,各镇(街道)政府(办事处)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地落实,不再列出)
2.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强化源头管控,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产能控制政策,提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充分评估论证新建项目对能耗双控、环境质量、碳达峰目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实行新上项目可再生能源消费承诺制,加快建立高耗能企业可再生能源强制消费机制。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两高一低”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督促改造升级,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强化常态化节能环保监管执法,严格项目节能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区数据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管理。提高能源数字化治理水平,增强节能降耗管理力度,确保决策精准有效,措施应对有力,服务匹配高效。提升重点能耗行业企业数字化水平,探索构建行业企业碳评价体系,推动行业碳足迹追踪与碳核算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先行先试。鼓励建设企业级、园区级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并与市级平台做好数据对接工作。进一步完善能源计量体系,推动区内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创建工业节能示范工程,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引导重点用能单位持续提升能效水平。加强对区内纺织、电子制造、生物医药、金属材料加工等重点工业行业的能效监测和分析跟踪。健全能源消费台账,依法开展能源审计,组织实施能源绩效评价。(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水平。发挥汇川技术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优势,依托爱信、苏驼国家级绿色工厂以及维信电子、金记食品省级绿色工厂的创建基础和经验,继续推进绿色工厂创建工作。面向区内重点制造企业和服务商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培训,开展有关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产品创建的宣贯工作,鼓励企业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造厂房,采用先进节能技术与装备,建设厂区光伏电站和智能微电网,推行资源能源环境数字化、智能化管控系统。巩固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绿色园区成果,在园区内加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遴选一批先进成熟、经济适用、推广价值高的技术进行推广,以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引导重点企业创建工业节能示范工程,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实现吴中设备制造业、化工产业、纺织业等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吴中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将绿色低碳要求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低碳转型和建筑用能结构优化,促进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发展。
1.优化城乡空间低碳格局。依托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加快构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高品质国土空间格局。创新城乡规划管控和引导机制,提升绿色低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立规划、建设、管理统筹机制,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生态、景观和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面积发展目标,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推动组团式发展,合理控制职住比例,促进就业岗位和居住空间均衡融合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快速干线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绿色慢行交通设施。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推广功能复合的混合街区,倡导居住、商业、无污染产业等混合布局。到2025年,全区60%以上新建社区建成绿色低碳社区。(区住建局、区发改委、吴中资规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城管局、区水务局、区交通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建立绿色建造动态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能源利用效率测评,严格管控高耗能建筑建设,逐步降低各类建筑能耗。合理确定住宅朝向、窗墙比和体形系数,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推广建筑材料工厂化精准加工、精细化管理,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建材产品,建立政府工程采购绿色建材机制。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推广太湖新城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经验。到2025年,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全面执行国家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比达50%,成品化住房占新建住宅70%,装配化装修占成品住房30%。到2030年,星级绿色建筑全面推广绿色建材;新建公共建筑本体达到75%节能要求。(区住建局、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吴中资规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强空调、照明、电梯等重点用能设备运行调适,提升设备能效。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运营能耗管理,充分利用建筑能耗分项计量装置和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稳妥推进建筑对标管理模式。依托度假区已有酒店集群基础,对酒店进行综合节能改造,打造“零碳”酒店改建工程示范。强化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运行数据管理,引导开展绿色物业管理,推广智慧建筑技术在居住区、办公等场景的应用,综合提升建筑智慧运行管理水平。采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建筑能耗数据,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对能源系统使用优先级的控制,优先利用太阳能光热、其次利用热电联产余热,以实现建筑的智慧化、节能化。执行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建立绿色建筑用户评价和反馈机制,对星级绿色建筑实行动态管理。加强节能改造鉴定评估,编制改造专项规划,对具备改造价值和条件的居住建筑要应改尽改,改造部分节能水平应达到现行标准规定。到 2025 年,新增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区住建局、区发改委、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吴中供电分公司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深入推行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推广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以度假区酒店集群为载体,规划建设一批“光储直柔”零碳绿色建筑,打造酒店绿色能源应用示范区。大力推进热电联产、工业余热集中供暖,因地制宜推进地源热泵、燃气等清洁分散供暖方式。鼓励产业园区、旅游集中服务区、大型商业设施、医院等能源负荷中心建设区域分布式能源站或楼宇分布式能源系统。到2025年,新建建筑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城镇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建筑常规能源比例不少于8%。到2030年,建筑用电占建筑能耗比例超过75%,新建公共建筑全面电气化比例达到20%。(区住建局、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吴中生态环境局、吴中供电分公司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行驻村设计师、工程师“一村两师”制度,开展绿色低碳村庄建设,营造自然紧凑乡村格局,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提升农房绿色低碳设计建造水平,鼓励建设星级绿色农房和零碳农房,完善农房节能措施,推广使用高能效照明、灶具等设施设备,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吴中供电分公司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持续优化绿色低碳出行体系。
1.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中运量与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支撑的绿色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公交专用道建设力度,持续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构建便捷共享的客运服务系统,提升城市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探索创新货运全程组织模式,加快发展专业化运输,推广网络货运模式。发展智能交通,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发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约化组织方式,创新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配送模式。(区交通局、区发改委、吴中资规分局、区商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装备应用。加快交通运输工具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推广燃料电池汽车,逐步减少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加快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实现清洁化,公交车、出租车、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环卫、邮政等公共领域,以及租赁汽车、市区货运车、市内包车新增或更新车辆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5%左右,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到92%。试行公交车、物流车、市政环卫车等营运性车辆应用氢燃料技术。应用推广节能环保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吴中生态环境局、区城管局、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吴中供电分公司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树立全生命周期节能降碳理念,将节约能源资源要求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和管理全过程。以吴中中心城区为示范区,鼓励推动公共、专用和私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光储一体化充电站等综合型充电站的建设,打造充电工程示范标杆。积极谋划充电设施全面覆盖工程,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着力在停车站、加油加气站、商场等地区建设充电设施,整体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合理、贴近用户、便捷高效、智慧互联的城市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重点推进居民区充电桩建设,新建建筑100%预留充电桩安装条件。推动电动汽车运营商充电设施信息服务平台接入车联网平台。着力推动加氢设施建设,利用吴中现有加油、加气站点,建设加氢站示范工程。开展多能融合交通供能场站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互动试点示范。(区交通局、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住建局、区城管局、区商务局、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优化绿色出行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持续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建设城市智慧交通网,科学调控高峰时段出行需求,强化城市交通堵点分级治理,减少城市拥堵。推进吴中“一环、两横、三纵”的区域绿道网络建设,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推进环太湖美丽交通设施建设,构建交通绿色生态走廊。改善绿色出行环境,构建多元一体、便捷高效的城市绿色出行体系。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专项行动,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建筑连廊或地下通道等配套接驳设施。引导公众绿色低碳出行,到 2025 年,全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 70%。(区交通局、区发改委、区住建局、区城管局、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新能源,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1.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平稳过渡,稳步压缩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做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新增耗煤项目,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实现“三改联动”。坚决禁止新建燃煤供热锅炉,加快关停燃煤电厂。积极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型,强化民生用能保证。推动燃机替代现有煤电机组,加快吴淞江科技产业园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建设进度,逐步实现全区“零煤化”。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充分利用工业余热余压余气资源,应用溴化锂吸收式等热泵技术,引导探索集中供冷供热,打造电厂余热深度利用示范工程。大力实施终端电能替代,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电能替代示范工程。(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区商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发展清洁低碳能源。立足“全国分布式光伏推广示范样板区、绿色能源高效应用引领区、‘双碳’模式特色创新先导区”定位,强化区级光伏政策支持,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利用。大力提升光伏组件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推广新能源使用场景,拓展面向未来的绿色能源发展模式。推进光大环保垃圾焚烧发电改造扩建项目,加强对垃圾处理企业的渗滤液及危险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监督。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推进氢能“制运储用”全链条发展,打造领先国内、接轨国际的氢能示范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圈。积极应用磁悬浮热泵、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等先进技术,结合供暖、康养、旅游、种养殖等多种利用方式,实现吴中地热资源的高效开采和利用。建设并规范化运行区级再生资源转运中心,加大清洁低碳能源供应。(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吴中资规分局、区住建局、区城管局、区农业农村局、吴中供电分公司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积极推进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推广利用“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就地开发利用模式。持续建设智能电网,保障可靠能源供应,广泛应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改造升级传统电网,提升电网的资源配置、安全保障和智能互动能力,逐步实现电网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电力系统感知和控制能力,提高配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消纳能力和综合利用效率。推动智能微电网、“光储直柔”、蓄冷蓄热、负荷灵活调节、虚拟电厂等技术应用,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主动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做好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尖峰负荷等情况下的应急保供预案,提高电力系统应急处置和抗灾能力。(区发改委、吴中供电分公司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建设绿色智慧城市能源互联网。加快油气管网及储备能力建设,加快推动管网互联互通和安全智慧管网建设。加强吴中区与工业园区、吴江区、高新区的天然气管道管线对接,形成互联互通的天然气供应管网。增加东山大道调压站、苏旺路调压站两个气源接入点,加强城镇管网建设和应急储备工程的建设。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包含电、气、冷、热等多种能源在内,具有数字化、智慧化、平台化、服务化特征的城市能源互联网。有效配置能源资源生产、传输、消费的各个环节,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方式,推动城市能源形态升级与城市能源技术的创新,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能源体系。积极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支撑和优化园区能源管理,充分应用“大云物移智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能源互联网示范园区建设,布局园区能源互联网整体运营,广泛连接内外部、上下游资源和需求,打造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加快建设吴中太湖新城核心区分布式能源站,构建以智能电网为基础、新能源比重逐步提高,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调运行的能源互联网。(区发改委、区住建局、区工信局、区科技局、吴中供电分公司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节能降碳提质增效行动
落实节约优先方针,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以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应用为支撑,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1.推进节能降碳精细化管理。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将能源要素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强绿证与能耗双控政策衔接,实施非化石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政策,推动绿证交易电量纳入节能评价考核指标核算。合理分解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优化评价考核制度,层层细化落实各地、各相关部门和重点企业目标责任。强化用能单位精细化节能管理,建成覆盖全区所有重点用能单位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推进建立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统筹建立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逐步落实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数据的监测、报送和核查工作。依法依规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加强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监测预警。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制度,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落实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措施,从源头推进节能降碳。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察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住建局、吴中生态环境局、区统计局、区数据局、区商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推进建筑、交通、照明、通讯、供冷(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广先进低碳、零碳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能效提升。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以高耗能高排放项目集聚度高的园区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打造集总部办公、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环境服务、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综合性低碳环保产业园区。实施化工产业、纺织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深入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引导重点用能单位深入挖掘节能降碳潜力,打造重点领域行业能效“领跑者”,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已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住建局、区交通局、区商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标准。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落实国家节能环保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政策,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广先进高效的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区市场监管局、区工信局、区发改委、区商务局、区税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数据中心布局,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运维和改造。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加快完善通信、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提升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确保电能利用效率(PUE)不高于1.4。支持探索利用电化学、氢燃料电池等作为数据中心多元化储能和备用电源装置,加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推广应用。(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科技局、区住建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
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1. 打造循环型产业体系。按照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优化区内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形成产业集聚和循环链接效应。大力推行绿色设计,深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原材料和废弃物源头减量,加强资源深度加工、伴生产品加工利用、副产物综合利用,推动产业废弃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深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设施共建共享、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完善绿色共享基础设施,搭建能源互济、资源共享、废物系统处置的公共平台。构建循环经济闭合环路,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区域大循环的物质循环及产业共生模式。(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区供销社、吴中资规分局、区水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大力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开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的认识和参与度。完善城乡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广智能回收设施,支持回收行业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渠道,提高废旧物资回收的便利性。建设规模化、现代化的废旧物资分拣中心和加工利用基地,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集聚化发展,提高废旧物资处理能力,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促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供销社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畅通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利用渠道,加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力度,制定再生建材强制使用政策。加快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确保太湖整体生态环境持续提升。推动农作物秸秆多元化利用,拓展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多种利用方式。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深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强化一次性塑料制品源头减量。加快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减少二次包装,推广可循环、易回收的包装物。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到 2025 年,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 35%以上。(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区城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供销社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聚焦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提升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支持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抢占绿色低碳技术制高点。
1.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围绕可再生能源、硅能源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技术、零碳负碳排放、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生态系统增汇等重点领域,支持区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聚焦低碳前沿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及重点研发计划。推动森林、农田、湿地等生态碳汇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典型固体废物、电子废弃物等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区科技局、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布局锂电池储能产业,鼓励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规模化应用,支持电磁储能、光热储能、相变储能、化学能储能等新一代储能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和规模化试验示范。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及系统,储备大功率的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技术,积极布局燃料电池辅助系统环节,重点关注系统集成与燃料电池的控制系统、空压机、氢气循环泵。支持企业加快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并推动零碳负碳技术在重点领域应用示范,促进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大力推动应用场景和公共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先进适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探索建立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推动智能电网、新型储能和高效燃机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在能源电力领域的示范应用,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建立健全节能低碳技术推广机制和政策,定期发布重点推广的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目录。(区科技局、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培育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建立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打造低碳环保领域科技成果的承接、孵化或转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平台,以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和“双碳”服务产业为核心,建设低碳产业创新培育区,积极培育支持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区科技局、区发改委、区工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营造绿色低碳创新创业氛围。深入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备、资源配置高效、成果转化顺畅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落实“甪端计划”等创新政策,全面推进科创载体“333”提升工程,营造“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全链创新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承担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成立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与高校院所共建共管低碳产业学院。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引进和培育绿色低碳领域高水平智库。实施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政策,引进和培育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区委组织部、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科技局、区教育局、区人社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加快形成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导向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打造高品质生态空间,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1.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空间协调保护,建立覆盖全区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严格落实产业、环境及建设用地准入制度。紧扣生态保育、绿色发展、生态治理和民生幸福,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太湖生态岛,率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公园绿地体系,依托丰富的山体、湖荡、湿地等生态资源和城市绿地空间,构建由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等组成的多级公园绿地体系。严格保护各类生态系统,稳定森林、湿地、耕地固碳作用。以太湖、澄湖、大运河等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护为重点,改善生态功能,高水平打造全省“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标杆,高品质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高标准构筑长三角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吴中生态环境局、吴中资规分局、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生态岛办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在太湖生态岛中高海拔区域,提升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和碳汇功能、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育能力,建设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改善示范区。开展太湖生态岛公益林基础信息采集与维护工作,优化公益林空间结构,降低公益林景观破碎度。加强公益林分级保护,对经依法批准利用的生态公益林,按照增减平衡、先补后用、保证质量的原则进行调整补充。探索开展林地流转,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强化太湖生态岛生态公益林智能监管。加强退化土地修复治理,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自然湿地抢救性保护与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大力推进沿湖生态防护林建设,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系统,充分挖掘城镇、村庄、社区、庭院等绿化潜力。(区发改委、吴中资规分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生态岛办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湿地、土壤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建立健全能够充分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支持区内碳汇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建立农田系统碳汇监测体系,开展碳储量评估,构建有利于碳中和的固碳耕地空间开发格局。(区科技局、区发改委、吴中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统计局、区财政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农村农业固碳能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通过农业技术改进、种植模式调整等措施,保持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的长期固碳能力,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继续推行化肥减量增效,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系统评价减排效益。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地膜覆盖、膜下喷滴灌等技术,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严格禁烧管控,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研发应用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推广二氧化碳气肥、稳定碳基农田投入品等固碳技术,推进农业有机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设。(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委、吴中资规分局、吴中生态环境局、区科技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低碳社会全民创建行动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低碳意识、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的消费理念,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降碳行动,引导公众自觉履行节能减排责任,深层次、全方位引导生产生活方式全面转型变革,推动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的新格局。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文明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市情、区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办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运用新媒体等创新宣传方式,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影视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持续深入开展市民低碳行动、节能减排小组活动、减塑限塑和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等专项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广泛组织开展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志愿活动。支持和鼓励公众、社会组织对节能降碳工作进行舆论监督,各类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报道节能降碳的先进典型、经验和做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工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开展各类绿色低碳示范创建,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引导激励市民积极参与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可回收物分类等绿色低碳行动。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杜绝过度包装,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鼓励发展二手交易市场,推进电子产品、家电、书籍等二手商品的重复利用。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环保汽车、高效照明节能产品,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引导公众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降低小汽车通行总量,提升绿色出行水平。提升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工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区城管局、区商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动重点国有企业和重点用能单位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深入研究碳减排路径,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和管理水平提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督促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按照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加强能源资源节约,自觉履行低碳环保社会责任。(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工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区工商联、区民政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培训,把相关内容列入区委党校教学计划,分阶段、多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从事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领导干部,要提升专业能力素养,切实增强绿色低碳发展专业本领。(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工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内外联动交流合作行动
因地制宜推进区内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深化区外协同绿色发展,构筑内外联动低碳发展新格局。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产品国际贸易,提升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水平。
1.推进区内联动绿色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形成“全区一盘棋”工作合力,统筹确定各开发区梯次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加强区内联动,因地制宜推进度假区、经开区、高新区、太湖新城绿色低碳发展。需强化规划引领,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要求,大力发展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深化区外协同绿色发展。积极拓展区外绿色发展合作领域,东向与苏州工业园区合力打造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西向与苏州高新区协同打造太湖科学城光福联动区,南向与吴江区携手打造太湖新城,北向与姑苏区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与昆山市、吴江区高质量推进澄湖地区协同发展。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产业协同和绿色金融发展等方面,不断深化与区外的交流合作和信息共享。聚焦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事项,完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跨区域合作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为依托,探索节能减排多维途径,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绿色发展经验,强化创新机制、发展模式宣传交流,积极发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引领作用。(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商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国际低碳合作机制。把握RCEP发展机遇,加强经贸领域沟通交流,支持企业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推动全产业链条绿色低碳协同创新。提高产业绿色低碳竞争力,积极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积极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绿色贸易国际规则。深化绿色“一带一路”合作,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绿色发展合作领域,带动先进绿色低碳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区商务局、区科技局、区工商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政策保障
(一)健全碳排放核算体系
按照国家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有关要求,规范编制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充分发挥统计核算对碳达峰的支撑作用。做大做强区内碳计量存量企业,重点培育碳计量认证领军企业。开展碳计量重大问题攻关,强化碳计量技术研究和支撑能力建设,推动碳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价和应用。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水平。建立重点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加强能源生产、消费、流通等数据的采集、审核及评估,科学核算全区能源消费数据,加强分析研究和监测预警。支持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提升用能主体节能减排水平。(区发改委、区统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区工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
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组织开展好相关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和核查工作,加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配额分配和清缴履约工作。积极推动建立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加快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产业流动和集聚。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电力交易的衔接协调。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市场交易与推广运用,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绿色低碳科技项目落地。积极推动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建设。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完善绿色电价政策,健全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和分时电价政策,探索建立分时电价动态调整机制。开展包括分布式发电在内的能源商品及灵活性资源等能源衍生品服务交易,搭建公开透明、功能完善的分布式发电交易平台。(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吴中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加快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政策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活力。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探索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建立绿色项目库,鼓励银行业积极开展绿色贷款业务,开辟绿色贷款业务快速审批通道,将绿色贷款占比纳入业绩评价体系。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建设绿色金融监测预警、风险分析、信息管理等系统,构建绿色金融风险监测防范机制。(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工信局、区科技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积极组织参与城市、园区、企业等国家和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打造西山和东山生态碳汇示范区,推动太湖生态岛建设“负碳”示范岛。以产业园区、居民聚集区为重点,打造绿色能源技术示范点。巩固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绿色园区成果,创建绿色园区示范工程。支持企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实践,探索总结企业“近零排放”路径。依托太湖国际会议中心等高端平台,打造零碳会议品牌,将传统会议会展往零碳方向转型。培育一批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具备先进碳排放管理经验的市场主体和第三方机构,示范引领各领域、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大型活动碳中和、零碳会议、创建近零碳公共机构等行动。(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区工信局、吴中生态环境局、区住建局、区商务局、区交通局、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生态岛办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碳达峰行动的领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有力有序推进全区各项工作任务。各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碳达峰的各项工作任务。重点任务牵头部门结合自身职能,积极组织和推进各领域碳达峰重点行动。各开发区建立相应工作机构和推进机制,科学制定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二)强化责任落实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专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责任,按照本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各相关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要按照国家有关部署,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三)严格监督考核
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同管理、协同分解、协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强化指标约束,将碳达峰工作成效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将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将目标任务落实情况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重点。实施各地年度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展监测评价,评价结果报区委、区政府。对工作突出的板块、部门、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板块、部门和单位依规依法实施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等公开资料,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参考、研究、交流或欣赏之用,并已标明来源出处。本公众号对所载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51999076@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如何开发CCER碳资产参与碳市场交易?



浏览中国碳交易市场最新资讯请关注我们

易碳家
碳达峰、碳中和等“双碳”政策的新闻资讯和官方政策的发布汇集平台,专注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最新行情数据库分析、碳金融、CCER开发、碳资产管理、碳足迹计算以及第三方审定与核证、碳盘查碳核查等行业知识的传播平台,请关注易碳家——中国碳交易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