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心”,发现诗歌中的美学 | 跟着名师去阅读

教育   2024-12-20 18:49   北京  

《〈二十四诗品〉讲记》是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教授,对中国古代文论《二十四诗品》的疏解和阐发。


《二十四诗品》触及传统诗学、美学中关键性问题,折射出宋代以来文人意识崛起后的新的审美取向。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名师品味诗歌背后的诗心,借助诗歌思辨美丑。



诗品:论诗,不拘泥于诗


《〈二十四诗品〉讲记》很耐读,但不易读,甚至说有些难读。粗略说来,有以下“三难”。

“一难”,难在为独特的语言形式。《二十四诗品》共1152字,虽不长,但却是中国诗学史上的奇文。每一品48个字,都是十二句的四言诗,一般有几个意象群构成。其语简省,其文优美,其义深厚,包含义理空间大,阐释可能性大,理解难度大。

“二难”,难在是独创的观点见解。虞集《二十四诗品》发前人之所未发,其言语表达、思考问题角度、思想穿透力与流行诗话截然不同,不是做风格类型的描述,而是深入到雄阔的文化背景中探讨诗心的培植。比如“冲淡”前人多有论及,一般诗品会以一个诗人特点来诠释,或以是否“冲淡”来判断诗人地位。但是虞集不是告诉你“冲淡”在诗中有何体现,哪些人符合“冲淡”范式,而是告诉你为何要“冲淡”,“冲淡”与诗家心灵有何关系,体现出中国人什么样的追求,如何涵养此境界……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摒弃先见,区别先前,化解其难。

“三难”,为朱良志先生独到的注疏研讨。在讲记中,朱先生先分讲各品,再总说与《诗家一指》的关系。分说中有疏解,讲其来源,而讲记的精华之处在于每品的延伸讨论板块。但在解读时涉及到太多的中国哲学、中国美学等经典原典的思想,援引的例子专业化、文学化强,再加上诗意、哲学、陌生的语言表述,每读一遍都要进行深度的思维加工。

疏野: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此书虽然不好读,但读完后还愿意再读多遍。我想,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人生要读一些打底子奠基的书,本书就位列其中。因为难读,才会停下来思考其内涵,才会填补空白,才会勾连自身……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正是此理。

为何说这本难读之书也是难得之书呢,不仅在原著的独特与独创,也在朱良志先生对每品内容的延伸讨论。朱先生细腻的分析、丰富的援引、翔实的例子……无形中会激发你的生命体会。比如第十五品疏野,“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若其天放,如是得之”,讲的是在松树下建一座小木屋,无拘无束地随意拾取万物,但求适意,不求目的。追求的是自然而然的态度,既不以自己的喜好去奴役物,也能摆脱物之伤。

朱先生在讨论中讲到“美是陷阱”,他强调:美本身并不完美,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个陷阱,是祸乱人心的根本。因为美的观念的形成受制于标准,而这标准是知识的,随时、随人变化,约束着人性,与自然疏野相违背。读到这,想到《红楼梦》中的夏金桂。当我们无比厌恶“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的悍妇夏金桂时,换个角度看她,她其实也是可怜之人,其生命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

其实中国的审美观念发展长期伴随着提防落入“美的陷阱”的思潮。宁丑勿媚,宁拙毋巧,宁粗勿细腻,宁苍莽勿韶秀,乃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就是美的思想。如老子提出“顽拙”之道,以远离追求美的风尚的“拙”来医“巧”之病,靠顽野来医治以秩序奴役人的文明病。

世间大美,有和谐整齐,有参差各异,过分关注标准之美则非真美,受制于标准,约束着人的自然天性!

疏野如此,其他品目亦然,诗品,不仅在品诗作诗,更是在品人为人,思考艺术与哲学。如此地驻足思考中,也更加明确,《二十四诗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风格论,落脚点在于如何培养诗心,要呈现的是士人的生命态度与独特的宇宙感化。简言之,风格背后是人格,诗歌背后,是诗心的培养。


难读之书中有难得之思,日读日新,徐徐向前。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赵彩玲(北京市顺义牛栏山

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编辑:韩冲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现代教育报
北京市教委机关报《北京教育报》是《现代教育报》的前身。目前的发行全面覆盖了北京中小学、幼儿园、高校及所有教育机构。每周两刊,周二《首都教师》,周五《家长周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