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个月,全市十万余名师生参与……12月13日,北京市中小学科学节闭幕会举行,参与科学节活动的师生们可谓收获满满,并憧憬下一届科学节的举办。而这只是科学教育在中小学轰轰烈烈开展迸出的一朵浪花。这一年,京城校园内丰富多彩、创意不断的科学教育活动接连不断,北京交出了科学教育“加法”首都答卷。
贯彻落实方针政策
北京科学教育驶入快车道
气弓箭打靶、鸡蛋撞地球、纸飞机比赛……一项项新奇有趣的科技竞赛让学生们感到紧张刺激,他们个个摩拳擦掌,大展身手,探寻科学奥秘,这是近日出现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初中部主题科学节及系列科技活动上的一幕。科学节上,20个丰富的互动体验展位,更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科学的奇妙。今年,北京多所中小学纷纷举办类似精彩的科学节活动,在市区校科学节的赋能下,北京科学教育正驶入快车道。
北京市教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总体思路,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按照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北京市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全面推进科学教育工作。2024年1月31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名单中,北京市共有6个区和37所中小学校成功入选。
11月29日,房山区首届中小学科学节启动会举办。会上,房山区教委牵头成立“房山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校社企协同发展联盟”,由各部门齐抓共管、有效联动、密切配合的科学教育协作机制正式建立。
“朝阳区正在全力构建智慧科学课程资源体系,目前已经研发出超过3500个课程资源包,联合超过100家社会资源单位,推出了300余份实践课程菜单。”朝阳区教科院党委书记刘强表示,为进一步推动科学教育发展,朝阳区还与中科院共建了附属中学,并组建了朝阳区科学教育联盟。值得一提的是,全国第一个“科学方舱”也在朝阳区落地,这个高标准配备的移动科学实验室,极大地扩展了校园实验室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王攀介绍,当前北京已初步构建起教育、科技等部门合作、大中小学联手、家校社协同的大科学教育工作格局。在这一格局下,北京市打造了一批包括金鹏科技团、学生科技节等在内的科学教育知名品牌。这些品牌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创新培育
为科学教育加油充电
创意市集、科普教育、科学现场课、探秘奥林匹克……近日,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中心小学举办科学节,通过展示、交流、分享、研讨等环节,全景呈现了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路上的积极探索。该校校长杨宝明表示:“科学节是学校创造思维课堂成果的展示,创造思维课堂让学生在全学科的学习体验中,逐渐养成创造思维习惯,为未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育“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市在科学教育上不断做加法,努力构建课堂内外、校内校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生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让创新培育成为科学教育中的一个亮点。
11月29日,北京市第五中学教育集团科学节在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附属方家胡同小学举行。操场上,机器人跳舞表演活力四射,不插电编程、思维大闯关以及北京一中的“智能分拣”校园行等活动,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前沿科技魅力,拓宽科技视野。方家胡同小学校长杨毅介绍,未来,学校将构建集团校内贯通、社会组织与科学界协同的“大科学教育”格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教育力量。
走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门头沟区,记者看到,该区的科学教育已经成为北京市的一张亮丽名片。门头沟区教委依托独特的地理地质、生命科学、产业科技资源,构建了由“科研院所、中小学校、实践机构”共同支撑的科学课程开发模式。该区还与中科院、首都师大等科研院校紧密合作,共同设计课程,确保课程的专业性和可行性。水务、气象、地震等部门的资源优势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科学实践机会。
科学教育的扎实有效开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在科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北京市不遗余力。4月24日,北京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基础教育教师全员专项实训,开发18学时专题课程,组织教师全员学习。同时,还深入开展中小学教师科普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不断提升中小学校长的领导能力、培训团队的指导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11月,2024年科学教育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北京市中小学科学教育专题系列培训启动。培训专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表示,针对科学教师和科学副校长的专题系列培训,旨在通过系统化课程和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科学素养。“通过这些系列培训,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丰富各类资源供给
为科学教育开展厚植“沃土”
12月13日,2024年北京市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总结会暨北京市中小学科学节闭幕会在清华附中举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冯洪荣表示,此次为期三个月的科学节与上半年开展的数学节一样,都是师生自己的节日。“科学节以科学发现的‘松土’、科学教学的‘施肥’、翱翔论坛的‘坐果’、科学引领的‘护根’,让各种生态下的种子都能萌发,让每一棵有兴趣、有需求、有潜质的小苗得到滴灌,让热爱科学、创新探索和想要展示的天性得以呵护。”
如何厚植沃土、做大苗圃和助力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教育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话题。这其中,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深化社会大课堂成为了育人的一个必要条件。一直以来,北京市都在积极整合利用全市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为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创造条件。
记者了解到,在此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北京市整合了753家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其中科技类近200家。这些资源单位每学期为学校提供超过1000项的活动课程,让学生能够在课外时间接触到更多样化的科学内容。无论是走进科研院所参观实验室,还是参加科技馆的科普展览,学生都能在这些活动中收获满满的知识和乐趣。
此外,北京高校与中学联合打造的实验班,称得上是大中小一体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又一种模式。在大中小一体化视域下,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已经加快进程,基础教育“向上对接”环节提速明显。当前,大中携手、联动育人已经实现制度化、常态化,长链条培养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风向标。
成立青少年创新学院分院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12月13日,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燕山分院成立。至此,北京市青少年创新学院已经建立了15个区级分院。这些分院在市区校三级联动培养机制的推动下,正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早在2023年12月,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成立,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学院已经联合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举办了多次夏(冬)令营活动,吸引了大量优秀中学生的参与。
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朝阳分院是全市首家区级分院,截至目前,朝阳区已设立了30个区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数学、科技、艺术、体育4个领域为切入口,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培养,形成“1﹢4﹢n”的组织体系。而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东城分院则以一个集团带动一个学区,一个学区凸显一个特色,以集团学区活动示范引领辐射全区。
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市已逐步探索形成了以数学节、科学节集中发现培养为抓手,以高校和中学联合组织夏(冬)令营活动为支撑的“两节两营”发现培养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接触顶尖科学家和专家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科研工作的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
北京市教委表示,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以国家级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为牵引,打造100个科学教育特色品牌,推进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市将充分发挥国家级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引领作用,探索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有机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协同推进,形成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新格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韩冲 李继君
编辑:姜思瑶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常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