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日本那些"短命"首相

文化   2024-11-23 19:27   广东  



第一章 引言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政治舞台也像是一部快节奏的电视剧,而日本首相的更迭速度,更是让人应接不暇。就拿2024年上任首相的石破茂来说,他的首次上任,就像是一部迷你剧集,仅仅持续了40天就匆匆落幕。这种频繁的更迭不仅让日本民众感到困惑,也对日本政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刚刚提及,石破茂首次上任仅有40天,第二任时间是否长久有待观察。他的再次当选,虽然暂时保住了首相之位,但未来日本的政局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石破茂的执政之路将面临诸多内政外交施政的考验,包括在国会通过法案耗时多、效率低、成本高,以及党内大佬可能推举新人掌舵的风险。因此,尽管石破茂再度当选,但他的政治前景依然充满挑战,其任期的长短还需进一步观察。



第二章 日本首相任期概述

·日本首相任期的历史背景与政治体制

日本首相的任期与其政治体制密切相关。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实行议会内阁制,其核心特征是“首相由国会选举产生,内阁对国会负责”。在这一制度下,内阁若失去国会的信任,首相必须辞职。因此,维持内阁稳定的关键在于“获得众议院多数支持”和“执政党的内部支持”。
日本首相在任期间需面对众议院选举、党首选举和参议院选举的多重考验。这种“多重选举”制度,加之众议院可能提前解散及执政党党首剩余任期较短等因素,直接导致首相更迭频繁。此外,选举制度设计使得首相需频繁应对选举压力,进一步缩短了任期长度。

·日本首相任期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二战后的79年间,日本历经36位首相,除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等4人任期超过5年外,其余32位首相的平均任期仅约1年9个月。这一任期长度显著短于部分其他国家领导人。例如:

英国首相:其任期通常较长,主要原因在于英国首相由赢得大选的政党领袖担任。只要该党在议会中保持多数席位,首相便可持续执政,且英国并无领导人固定任期限制。

美国总统:相比之下,美国实行固定的四年任期制,总统最多连任两届,共计八年,任期相对稳定。

日本首相的较短任期与其独特的政治体制和选举制度息息相关。议会内阁制的权力分配特点,使首相的执政基础更易受到党内派系斗争、选举结果变化及执政联盟稳定性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日本政治中频繁更替首相的现象。



第三章 短命首相的那些年那些事

在日本首相历史上,累计在职时间仅有一年左右的“短命”有如下23位。

1. 东久迩宫稔彦

   - 在职时间:1945年8月17日—1945年10月9日,共54天。

   - 短命原因:东久迩宫稔彦王作为日本第一位皇族首相,其任期内主要任务是处理战后投降事宜和解除军队武装。由于要维护昭和天皇神族形象,与美国驻日司令部产生冲突,导致其黯然下台。1947年还被剥夺了皇族的身份,去掉了名字中的代表皇室的“宫”和“王”。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迅速解除日本军队武装:东久迩宫稔彦在任期内迅速而平稳地解除了700万日本海陆军的武装,这对于战后日本的和平过渡至关重要。

·完成投降手续:在他的领导下,日本政府完成了对政府的改造,军队的解除武装、迎接美军进驻以及签订投降书等工作,为盟军进驻日本做好了准备。

· 维护天皇制:东久迩宫稔彦在任期内致力于维护天皇制,他把“一亿玉碎”的口号改为“一亿总忏悔”,企图以此来模糊天皇的战争责任,并成功地将战争的责任引向了东条英机,由东条英机来为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背锅”。

· 阻止美军发行军票:美军登陆后,东久迩宫稔彦成功阻止了麦克阿瑟在日本发行军票的计划,维护了日本的国体。

· 处理与盟军的关系:东久迩宫稔彦在处理与盟军的关系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外交手腕,尽管最终因与驻日盟军司令部的矛盾而辞职,但他在任期内的努力对于日本战后秩序的维护和重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 羽田孜

   - 在职时间:1994年4月28日—1994年6月30日,共64天。

   - 短命原因:羽田孜的任期较短,主要是因为政治上的争议和内部矛盾,以及与当时日本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有关。他自认是徐福后人,被弹劾下台。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羽田孜是日本政界中著名的亲华派代表,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致力于发展中日友好关系,并在此事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每年至少访问中国四次,为中日关系的发展积极奔走。

· 承认中国血统:羽田孜公开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自称是徐福的后代,这在日本政治家中是非常罕见的。他曾表示自己的祖先是秦朝时随着徐福到日本寻找长生不死药的下属,且他的故乡有一个宗祠至今还保留“秦阳馆”的匾额,以示对“秦”姓的怀念。

· 促进历史问题的讨论:羽田孜认为双方进行讨论交流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历史问题的讨论,为达到一致的认识,日中一定要开展工作并取得进展。

· 政治改革:羽田孜素有“政治改革先生”之称,他在政治上提出了“改革与协调”的政治方针,对诸多难题都竭尽全力。

· 促进经贸合作:在羽田孜短暂的首相任期内,他曾多次访问中国,并与中国主持进行多项经贸合作,中日友好交往得以继续,中日关系日渐亲密。


3. 石桥湛山

   - 在职时间:1956年12月23日—1957年2月25日,共65天。

   - 短命原因:石桥湛山的任期较短,主要是因为当时日本政坛的动荡和内阁的支持率不足,导致其政府无法长期维持。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政治改革:石桥湛山上任后提出了“五项誓言”,包括国会活动正常化、严肃政界和官场纪律、扩大就业和增加生产、建设福利国家、确立世界和平。他主张廉洁的政府,力图调解党内矛盾,消除派系,使执政党与在野党一起在国会中发挥作用,保证议会政治的运行。

· 经济政策:石桥湛山在经济方面,不仅重视增加生产,还把社会就业、福利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减税1000万,公共投资1000万”的口号,制订了积极财政预算,以刺激经济发展。

· 外交政策:石桥湛山的外交政策重点是改善对华关系,他支持日中两国的民间贸易活动,并在短暂任期内使日本与厄瓜多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实现了邦交。

· 对华友好关系:石桥湛山对中国人民一贯友好,他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多次撰文阐述恢复中日邦交的积极主张,直接批评政府在对华问题上采取的错误立场。他的这些主张对促进中日友好关系和两国邦交的恢复产生了重要影响。

· 和平主义:石桥湛山在战前批判以获得殖民地为目标的“大日本主义”,提倡“小日本主义”,主张放弃殖民地,通过教育提高国民能力,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贸易推进国际分工,实现和平经济发展。

· 促进日中邦交:石桥湛山在任首相后,尽管因病未能充分实践上述主张,但他在任期间以及之后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巨大努力。他是战后第一位访华的日本前首相,并在有生之年看到了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


4. 宇野宗佑

   - 在职时间:1989年6月3日—1989年8月10日,共69天。

   - 短命原因:宇野宗佑的辞职原因是因为与艺伎有染的丑闻,以及继续前首相竹下登对华友好的政策,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引起了争议。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改变日本国际形象:宇野宗佑在就任首相后,提出了新内阁要努力改变日本在世界上“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的形象,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同盟关系,使日本作为西方和亚太国家的重要一员,履行更多的国际义务,逐渐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 政治改革与伦理道德重建:他信誓旦旦地要针对现行的日本政治进行改革,重建日本人的伦理道德。其目的就是要铲除产生金权政治的土壤,全面更新自民党在全民中的形象,使国民对现行政治给予信任。

· 新内阁的年轻化与务实形象:宇野宗佑在新内阁中起用了一批年轻人,并且改变了过去选任首相本派人士做官房长官的做法,任命安倍派的盐川为官房长官,努力给人以务实和清新的印象。


5. 林铣十郎

   - 在职时间:1937年2月2日—1937年6月4日,共123天。

   - 短命原因:林铣十郎的任期较短,主要是因为其政策和行动未能获得广泛的支持,特别是在军事和外交政策上的争议。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推动“军界财界相勾结”:林铣十郎内阁期间,曾任日本兴业银行总裁、日本商工会议所会头的结城丰太郎藏相成为推进“军界财界相勾结”的财界代表人物。

· 扩充军备:林铣十郎内阁制定的预算案在形式上比上届内阁预算减少一成,但对扩充军备的预算部分没有做任何改动。

· 排挤政党,建立政府与军部相互勾结的内阁**:林铣十郎首相解散议会的借口是要“刷新议会”,实际上是想借此排挤政党,建立政府与军部相互勾结的内阁。

· 对华政策:林铣十郎内阁决定大搞以经济文化往来为重心的“民间外交”,以所谓“平等”态度待华,诱导南京政府与日“握手言和”。林铣十郎在其组阁后的第4天,即2月15日发表的施政演说中称:“日华关系除政府外,还将扩大民间接触、融合两国国民感情,使邦交明朗化,以期依靠日华合作互助.实现东亚安定。”。

· 中止“华北分治”政策:林铣内阁还中止了自1933年以来,为日本历届政府所奉行的,引起中日关系恶化的“华北分治”政策。


6. 铃木贯太郎

   - 在职时间:1945年4月7日—1945年8月17日,共57天。

   - 短命原因:铃木贯太郎在职期间,日本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国内外形势严峻,他的主要任务是结束战争。在职期间,他起草了《终战诏书》,并在1945年8月15日通过广播宣布日本投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结束,他的首相任期也随之结束。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压制强硬派,促进战争结束:铃木贯太郎在任期间,以和平派军人的身份,压制了日本军中的强硬派,敦促天皇下决心接受《波茨坦宣言》,结束战争。他的这一行动对于加速日本军国主义的覆灭和战争的结束起到了关键作用。

· 促使天皇接受《波茨坦宣言》:铃木贯太郎在内阁会议上决定接受波茨坦宣言,这是盟军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重要文件。他的这一决定对于日本最终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具有重要意义。

· 起草《终战诏书》:铃木贯太郎带领起草了日本的《终战诏书》,这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重要文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 避免更多流血和灾难:铃木贯太郎的政治手腕和决策帮助避免了日本的更多流血和更大灾难,他的政治决策在策动天皇“圣断”这一点上,成功地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手腕。

· 见证日本海军的兴衰:铃木贯太郎亲眼见证了日本海军的兴起、壮大和最后的灭亡,他的一生与日本海军的发展紧密相连。


7. 阿部信行

   - 在职时间:1939年8月30日—1940年1月16日,共140天。

   - 短命原因:阿部信行在职期间,日本正深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内外形势复杂。他的任期较短可能与战争期间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压力有关。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对华政策:阿部信行在任期间,继续推进了对华政策,特别是利用汪精卫建立亲日傀儡政权,以达到以华制华、长期统治中国的目的。他与汪精卫进行了多次谈判,并在1939年底与汪精卫缔结了“日华基本条约”。

· 外交政策:在德国入侵波兰时,阿部信行声明日本不介入欧洲战争,专注于解决“中国事变”。他起用野村吉三郎任外务大臣,推行对英美协调外交。

· 国家总动员法的强化:阿部信行对内强化了国家总动员法,力图统制价格、工资和对外贸易,但遭到了枢密院和外务省的反对,并引起了军部的不满。

· 建立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阿部信行设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扩大侵华战争。

· 对汪伪政权的控制:1940年4月,阿部信行出任驻汪伪政权“大使”,11月签署《日汪基本关系条约》,加紧对汪伪的控制。


8. 犬养毅

   - 在职时间:1931年12月13日—1932年5月16日,共156天。

   - 短命原因:犬养毅在职期间,由于其对“九一八事变”采取和平解决的立场,与军部的主战派存在严重分歧,最终在1932年5月15日被右翼分子闯入官邸枪杀身亡,导致其任期突然结束。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推动政治改革:犬养毅是立宪改进党的创始成员之一,他参与了要求开设国会的自由民权运动,推动了日本的宪政改革和民主化进程。

· 高等教育改革:在任文部大臣期间,犬养毅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 与中国的联系:犬养毅与中国资产阶级各派都有联系,在辛亥革命期间,他与头山满第二次来华,在上海、武昌从事秘密活动,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并为孙中山1900年10月组织的惠州起义代购过军火。

· 反对藩阀政治:犬养毅主张打倒藩阀,拥护宪政,他在1912年领导护宪运动,与尾崎行雄一起被誉为“宪政之神”。

· 经济政策:在1931年组阁后,面对全球经济大萧条,犬养毅任命高桥是清为大藏大臣,禁止黄金输出,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抗经济危机。

· 外交政策:犬养毅在外交政策方面也确立了领导权,他任命自己的女婿芳泽谦吉为外相,试图在容易受军部影响的外交政策方面保持一定的控制。

· 对华政策:犬养毅曾主张“不扩大”的方针,即在平等开发东三省经济的基础上,日中两国联合建立新政权,从事实上达到日本所追求的目标。


9. 清浦奎吾

   - 在职时间:1924年1月7日—1924年6月11日,共157天。

   - 短命原因:清浦奎吾在职期间,日本政坛动荡,他的任期较短可能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经济问题有关。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司法和内务领域的贡献:清浦奎吾在司法省工作期间编制了一本《治罪法讲义随听随笔》,在警察之间产生了很大影响。他长期在司法界、内务省系统任职,先后担任过司法相、农商相、内务相等职。

· 枢密院的领导:清浦奎吾从1906年被敕任为枢密院顾问官起,曾任枢密院副议长、议长等要职,对日本政策有很大影响力。

· 政治生涯的转变:他作为官僚政治家,在政党势力异常强大时出任首相,尽管他的执政时期较短,但他的经历体现了日本政治从官僚政治向政党政治转变的过程。

· 对华政策的影响:清浦奎吾热爱汉学和中国文化,在1886年中日长崎事件时,作为日本警保局长,是当时中日谈判日方的主要人物;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他担任过日本的法相、农相、内相、枢密院长和首相,是日本对华政策制定者之一。

· 推动皇太子婚礼:在清浦奎吾的执政期间,他操办了皇太子的婚礼,这是他执政期间较为显著的政绩之一。

· 政党内阁时代的开启:以清浦奎吾内阁的倒台为界,日本正式进入“政党内阁”时代,这标志着日本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转变。


10. 米内光政

   - 在职时间:1940年1月16日—1940年7月22日,共189天。

   - 短命原因:米内光政在职期间,日本正面临严重的国内外政治和军事压力,他的任期较短可能与战争期间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压力有关。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反对日德意军事同盟:米内光政在任海军大臣及首相期间,坚决反对与德国和意大利建立军事同盟,认为这将诱发日美战争,对日本的安全构成威胁。

· 镇压二二六兵变:在1936年的二二六兵变中,米内光政率领海军封锁了东京港口,炮轰叛军阵地,成功镇压了叛乱,保护了天皇,因此被升任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 对华政策的转变:虽然最初不主张扩大对华战争,但在淞沪会战中,米内光政改变了态度,主张进攻上海,并派出军舰对杭州等地进行轰炸,推动了侵华战争的扩大。

· 战时经济政策:米内光政内阁时期,国内战时体制得到了全面加强,通过税收制度改革,实现了中央财政集权化与中央对地方财政的均衡分配,增加了税收,为战争筹措资金。

· 物价和物资统制:米内光政内阁时期,通过成立物价对策审议会,推行物价管制措施,包括制订一般物品公定价格,禁止或限制非急需物品的生产和销售,取缔黑市交易等,以控制物价上涨。

· 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内光政取消了政府方面的总动员委员会和民间方面的总动员中央联盟,成立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本部,推进运动开展,加强了对国民的政治、思想统制。

7. 对美开战的反对:辞职后,米内光政从国家实力出发,反对对美开战,这一立场在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11. 高桥是清

   - 在职时间:1921年11月13日—1922年6月12日,共212天。

   - 短命原因:高桥是清在职期间,日本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和政治动荡。他主张财政紧缩政策,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反对,导致他的政策难以实施,最终不得不辞职。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财政政策与经济贡献:高桥是清被认为是日本资本主义的守护神,他在财政政策上注重从国家经济实力和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财政经济政策。特别是他所推行的“高桥财政”,助长了日本的对外侵略,实质上是军国主义财政、战争财政。

· 对外扩张的鼓吹者:高桥是清生活于日本由弱到强、开始侵略邻国的时代,他在思想上积极主张对外扩张、在行动上为侵略战争效劳,是日本对外侵略的鼓吹者和身体力行者之一。

· 募集外债与日俄战争:在日俄战争期间,高桥是清肩负募集一亿日元外债的艰巨任务,并最终完成了募债金额总共达十四亿日元,这一成就对日本在日俄经济战中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 政治生涯与首相任期:1921年11月,原敬遇刺身亡后,高桥是清接任首相,并兼任藏相,继续推行前内阁的施政方针。他的首要工作是处理裁军问题。

· 削减军费开支:高桥是清在担任冈田内阁藏相时,力主削减军费开支,与军部代表通宵论战,一度压制了军方的意见。

· 对日本经济的影响:1936年“二·二六事件”中,高桥是清被暗杀,这一事件引起了日本证劵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波动,其对日本经济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 政治理念与政策:高桥是清提出了日本战前最具进步主义色彩的政纲,包括和平外交、废除日本在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特权、创建与苏联之间的贸易关系、大幅削减军费预算等。


12. 芦田均

   - 在职时间:1948年3月10日—1948年10月15日,共220天。

   - 短命原因:芦田均在职期间,日本正处于战后重建的关键时期,国内外政策压力巨大。他的政策和立场未能获得广泛的支持,特别是在处理战后赔偿和国内经济重建问题上,导致他的政府无法长期维持。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政治立场:芦田均政治上标榜“既不希望出现共产党政府,也反对建立反动的保守政权”,在冷战背景下,他的这一立场对于日本的政治方向有一定的影响。

· 宪法修改:在制定新宪法时,芦田均担任众议院宪法改正特别委员会委员长,对宪法解释有独自的立场,对日本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有重要影响。

· 经济政策:芦田均把“重建经济和恢复对外信誉”作为重要使命,提出引进外资,复兴经济,推行低工资为基础的物价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战后日本的经济恢复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对外贸易:芦田均内阁时期,美国开始推行冷战政策需要日本的经济复兴,遵循指示实行了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这有利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超倾斜政策:芦田均内阁推行超倾斜政策,即在行业倾斜的同时优先支持行业内的大企业,这一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快速恢复,但也牺牲了群众的利益。

· 平衡预算和增加税收:芦田均内阁还实行了平衡预算,增加税收的政策,以稳定国家财政和支持经济恢复。


13. 币原喜重郎

   - 在职时间:1945年10月9日—1946年5月22日,共226天。

   - 短命原因:币原喜重郎在职期间,日本正面临战败后的重建和占领军的改革压力。他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满足占领军的要求,同时国内的政治斗争也对他的政府构成了压力。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战后民主改革的推动者:币原喜重郎在战后作为首相,配合美国对日占领军当局实施民主改革,揭开了战后日本新时代的序幕。他受命组阁后表示,目标是建立一个能与占领当局密切合作的、以自由精神为基础的内阁。

· 释放政治犯:在内阁成立的第二天,根据自由指令精神,释放了包括共产党人德田球一、志贺义雄在内的3000名政治犯,摆出了与占领当局密切合作的姿态。

· 实施宪法的自由化:币原喜重郎在与麦克阿瑟的会谈中,被要求实施“宪法的自由化”,并且给妇女以参政权、鼓励组织工会、改革教育制度、废除秘密警察、实现经济机构的民主化等。

· 战前外交政策的贡献:币原喜重郎在战前曾任外相,坚持所谓“协调外交”,强调维护日美英之间的关系。在对华政策上,他反对使用武力,主张以经济渗透方式,巩固扩大日本的在华权益并不断扩大影响。

· 推动和平宪法的制定:币原喜重郎在战后主导了日本和平宪法的制定工作,是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非战内容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 经济政策的贡献:在经济方面,币原内阁面临粮荒和恶性通货膨胀问题,采取了允许进口粮食和货币置换的方式进行解决,减少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取得了一些效果。

· 社会政策的贡献:在社会方面,币原内阁使神道教和国家分离,成为一般宗教,推动了宗教自由化。

· 议会改革:币原内阁在议会改革方面也取得了成就,改革后参众两院都由选举产生,众议院权力大于参议院,国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独立于政治之外。


14. 平沼骐一郎

   - 在职时间:1939年1月5日—1939年8月30日,共238天。

   - 短命原因:平沼骐一郎在职期间,日本正加速军国主义扩张,他的政策和立场未能有效控制军队的扩张欲望,同时国内外的政治压力也对他的政府构成了挑战。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推动战争动员和扩张政策:平沼骐一郎在任内颁布了《扩充生产力计划要纲》,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扩大军工生产规模,以维持侵华战争。他还修改了兵役法,废除短期兵役制,延长国民服兵役的时间,将更多的青壮年送上战场。

· 建立法西斯战争体制:1939年3月,平沼内阁设立“国民精神总动员委员会”,实施警察宪兵统治制度,集中全国的人、财、物为战争效力,建立起军事独裁的法西斯战争体制。

· 对海军腐败的默许:平沼骐一郎对海军的腐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后来的政治生涯打下基础。

· 推动《治安维持法》的通过:在第一次加藤高明内阁时期,平沼骐一郎作为司法大臣,推动了《治安维持法》的通过,该法后来成为压制迫害日本民主主义的有力武器。

· 求和行动:平沼骐一郎在职期间,曾尝试向中国求和,提出如果蒋介石能重新考虑其反日态度,与日本合作,则日本准备与之进行中止敌对行动的谈判。

· 维护“国体”和反对无条件投降:在二战末期,平沼骐一郎坚持保存国体,反对无条件投降,甚至在天皇召集的会议上痛哭流涕,力反众议,誓死维护他的“国体论”。

· 司法领域的贡献:平沼骐一郎在司法领域有着深厚的背景,他曾是日本制定刑事诉讼法的核心人物,这一法律一直延续到现在。


15. 小矶国昭

   - 在职时间:1944年7月22日—1945年4月7日,共260天。

   - 短命原因:小矶国昭在职期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于劣势,国内外形势严峻。他的政府在战争中的表现未能获得国民和军队的支持,导致他的任期较短。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参与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小矶国昭在1932年作为陆军次官出任关东军参谋长,制订了对东北进行全面殖民统治的措施,并以抗日义勇军为主要目标,制订了“讨伐”计划。他参与了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疯狂镇压中国抗日武装,残酷屠杀东北各族人民,并从东北掠夺了大量财产和物资。

· 推动日本对外扩张:小矶国昭在华盛顿裁军会议后主张以强硬方式对外扩张,1931年参与了法西斯军人政变阴谋活动,企图建立军部独裁政权,为发动侵华战争进行准备。

· 军事行动的策划与指挥:在小矶国昭等人的策划下,关东军开始进攻热河,并在占领热河后命令关东军向长城一线进攻,进一步侵略华北。

· 推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小矶国昭积极推动日本进行全面的侵华战争。

· 内阁与统帅部的联系加强:为了挽救战局,小矶国昭设置了“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以加强内阁与统帅部的联系,目的是为了使内阁与军部协调,以利对战争的指导。


16. 细川护熙

   - 在职时间:1993年8月9日—1994年4月28日,共263天。

   - 短命原因:细川护熙的任期较短,主要是因为他领导的非自民党联合政府内部存在政策分歧和不稳定因素,导致政府难以长期维持。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政治改革:细川护熙主张摧毁政界与产业界之间的腐败政治结构,改革政治制度,尊重日本宪法。他结束了自民党38年一党长期执政的历史,开启了多党联合执政的新时代,揭开了日本政治体制变革的第一幕。

· 对二战侵略历史的承认与道歉:细川护熙是日本二战后第一位非自民党首相,上台后以毫不含糊的语言承认日本帝国时代所犯战争罪行,并就日本过去的侵略行为及殖民地支配向受害者表达了深切的反省与歉意。

· 外交政策:细川护熙在对外政策上支持联合国的活动,重视亚洲,发展日美关系,谋求两国经济一体化。

· 中日关系:细川护熙对发展日中关系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表示相信只要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视历史,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发展长期稳定的日中友好合作关系。

· 文化贡献:细川护熙作为永青文库理事长,将细川家族数代人收藏的36部4175册珍贵汉籍无偿赠予中国国家图书馆,为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 博鳌亚洲论坛的发起与成立:细川护熙参与了博鳌亚洲论坛的发起与成立,该论坛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国际组织,致力于通过区域经济整合推动亚洲国家实现发展目标。


17. 鸠山由纪夫

   - 在职时间:2009年9月16日—2010年6月8日,共266天。

   - 短命原因:鸠山由纪夫的任期较短,主要是因为他的政策和立场未能获得广泛的支持,特别是在处理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上,导致他的政府面临巨大压力,最终不得不辞职。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推动东亚区域合作:鸠山由纪夫强调日本作为亚洲国家的身份,主动提出并推动“东亚共同体”构想,提升了区域合作的紧迫感与战略重要性。他的“友爱外交”理念以其独特的和平主义色彩、区域一体化视野以及对传统外交关系的反思,对东亚区域合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改善对华、对韩关系:通过改善对华、对韩关系,鸠山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区域紧张,为区域合作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氛围。

· 推动具体合作项目与倡议:鸠山政府在任期内,积极推动了一系列旨在增进区域合作的具体举措。例如,加强与中、韩等邻国的高层对话,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FTA)谈判,倡导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以及在环保、能源、防灾等领域提出具体的联合行动计划。

· 缓解地区紧张局势:“友爱外交”主张通过对话与和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领土争端,有助于缓和东亚地区的紧张气氛,为区域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提升日本在区域合作中的角色:鸠山由纪夫提出的“友爱外交”使日本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形象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经济大国转变为积极的区域合作推动者。

· 对华政策和历史认识:鸠山由纪夫承认侵华事实,并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第3位参观过该纪念馆的日本政要。他先后两次为日军侵华的暴行道歉,并承认钓鱼岛存在领土争议。

7. 政治改革:鸠山由纪夫是日本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在政治献金丑闻导致前党魁小泽一郎下台后,鸠山由纪夫于2009年重新出任党魁,并在2009年带领民主党在众议院选举中取得历史性的胜利,终结了自民党长期的执政地位。


18. 片山哲

   - 在职时间:1947年5月24日—1948年3月10日,共292天。

   - 短命原因:片山哲的任期较短,主要是因为他领导的社会党政府在国会中缺乏足够的支持,导致政府难以推动重要政策和法案。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推动战后改革:片山哲领导的内阁实施了一系列战后改革,包括废除内务、司法两省,设置劳动省和法务厅,改造警察制度,设立国家警察和自治体警察,修改《民法》和《地方自治法》,制订《国家公务员法》和《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法》等。

· 经济政策:片山内阁制订和推行了“工资物价新体系”,即规定物价为战前的65倍,工资为战前的28倍,米价为战前的32倍。同时,继承并推行了“倾斜生产方式”,通过复兴金融金库,向煤炭、钢铁等重点产业部门提供专项贷款和补助金,加强国家对煤炭业生产的直接干预。

· 和平与民主的倡导:片山哲在就职演说中强调要在日本建设和平、民主的新国家,并宣誓将严格遵守新宪法,忠实于新宪法的原则精神,特别要将新宪法中的民主主义伟大精神及和平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一切政治行动的基本目标,并毫不含糊地付诸实施。

· 对华友好关系:片山哲重视与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特别是对恢复发展中日两国友好关系非常热心。1955年,他访问中国,并与我国签订中日文化交流协定。1956年,与中岛健藏等共同发起成立“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并担任会长,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社会政策:片山内阁推行了包括《失业保险法》、《儿童福利法》在内的社会政策,以改善国民生活。

· 政治立场:片山哲主张中道政治,对中国抱有好感,并在战前反对日本军部法西斯体制,战后创建日本社会党,并担任首相,是日本战后民主法律体制的推动者之一。


19. 广田弘毅

   - 在职时间:1936年3月9日—1937年2月2日,共331天。

   - 短命原因:广田弘毅的任期较短,主要是因为他的政府在对外政策上面临挑战,特别是在对中国的侵略政策上,导致国内外压力增大,最终导致他的政府垮台。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协调外交政策:广田弘毅在任外相期间,实行所谓的“协和外交”,实质上是维护日本在华既得侵略权益,巩固“战果”,同时获得国际社会的谅解,改变日本在国际上的孤立状况。

· 推动“华北自治”:广田弘毅在任内积极推动“华北自治运动”,图谋将华北从中国中央政府的统治下分离出去。

· 广田三原则:广田弘毅提出了关于中日关系的三原则,要求中国彻底取缔排日活动,承认“满洲国”,实现中日满在华北的经济合作。

· 军国体制的确立:广田内阁制定实施了《不稳文书取缔法》、《总动员秘密保护法》和《思想犯保护观察法》等法律法规,压制国内的民主运动、加强对国民的思想控制。

· 扩军备战:广田内阁积极进行扩军备战活动,陆军专门制定了扩军的五年计划,海军则制定了一个庞大的造舰计划。

· 反共协定:广田内阁努力倡导加强与法西斯德国的关系,并与德国正式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这是日本走向国际法西斯联盟罪恶轴心的重要一步。

· 参与战争决策:广田弘毅参与了所有对华战争扩大化的决策,是日本推行全面侵华战争的主谋之一。


20. 麻生太郎

   - 在职时间:2008年9月24日—2009年9月16日,共358天。

   - 短命原因:麻生太郎的任期较短,主要是因为他的政策和立场未能获得广泛的支持,特别是在经济政策上,导致他的政府面临巨大压力,最终在大选中败给民主党,结束了自民党的长期执政。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经济政策与刺激措施:麻生太郎在任内出台了多项经济刺激政策,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这些政策包括实现安心紧急综合对策、生活对策、经济危机对策、应对通货紧缩的紧急综合经济对策等。政策重点包括支持民生和就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低碳产业发展、振兴地方经济等。

· 中长期经济政策:2009年麻生内阁公布了《经济财政的中长期方针与十年展望》,提出短期任务以应急对策为中心,中期任务以重建财政、健全财政为中心,并进一步采取“稳定民心”的政策措施,如推进税制改革,努力实现健全财政的中期目标,提高国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信任感,实现内需持续扩大的经济增长等。

· 产业增长战略:麻生内阁提出了涉及7大领域(环境能源、医疗健康、亚洲经济、观光立国、科学-技术-信息科技、雇佣-人才、金融)的21个重要的国家战略工程,其中包括低碳领域,先后出台了《构筑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太阳能发电普及行动计划》、《未来开拓计划》、《技术战略2009》、《新成长战略》等多项产业计划和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外交政策:麻生太郎在外交政策上强调强化日美同盟,并加强与中国、韩国、俄罗斯等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他提出了5点原则,包括关注反恐、全球变暖、贫困、水资源不足等全球问题;援助“年轻民主国家”;解决日朝历史遗留问题等。

· 对华关系:麻生太郎在对华关系上从“鹰派”向“温柔”的转变,强调“共赢互利”的合作。他推动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并在中日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表达了对中日关系的信念和重视。


21. 福田康夫

   - 在职时间:2007年9月26日—2008年9月24日,共365天。

   - 短命原因:福田康夫的任期较短,主要是因为他面对的是安倍晋三留下的政治残局和自民党的颓势,难以扭转时局和开创新局面。他的政府在执政一年后突然宣布政权更迭,这一举动被朝野政党和日本国民广为诟病。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外交政策:福田康夫在外交政策上以稳健著称,主张重视亚洲外交,并以联合国、日美同盟和成为亚洲一员为中心。他积极推动已经谈判40多个月却始终无法达成协议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1978年成功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两国关系的正常稳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 中日关系:福田康夫在任期间,中日两国签署了第四个政治文件《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进一步巩固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和法律基础。

· 对华友好:福田康夫赞成与中国发展长期稳定的良性关系,并多次反对日本政要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他对中国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表示肯定,并认为“中国威胁论”是站不住脚的。

· 经济政策:福田康夫主张提高消费税以解决预算资金不足问题,并考虑改革税制促进地区发展,增加从事农业、渔业国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 社会政策:他主张建立一个为青年人和老年人提供“希望和舒适”的社会,并考虑不再增加老年人的医疗负担。

· 政治改革:福田康夫主张提高政治资金的透明度,推进公务员制度改革。

· 亚洲外交:福田康夫认为日本应成为亚洲“和平使者”,赢得亚洲国家信任,并表示不会在任首相期间参拜靖国神社。


22. 菅义伟

   - 在职时间:2020年9月16日—2021年10月4日,共384天。

   - 短命原因:菅义伟的任期较短,主要是因为他执政期间国内疫情形势严峻,尤其是东京奥运会期间每日均有大量新增确诊病例,导致医疗系统面临严峻挑战。受多重因素影响,菅义伟内阁的支持率已跌破30%,最终他宣布不参与下届自民党总裁选举,结束了执政生涯。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经济刺激政策:菅义伟宣布了一项总规模为73.6万亿日元(约合70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以促进日本从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中尽快复苏。该方案中包括40万亿日元(约合3850亿美元),用于直接财政支出及旨在减少碳排放和推动数字技术的举措。

· 社会政策:菅义伟表示,为了解决少子化问题,计划在2022年将不孕不育治疗纳入医保。同时,日本政府推进了一项人工智能(AI)婚介项目,希望借此提高日本不断下降的出生率。

· 儿童政策:菅义伟提出将从孩子的需求角度出发,重新考虑“儿童厅”机构的存在形式,并准备把成立“儿童厅”纳入2021年自民党在众议院选举中的竞选公约。

· 外交政策:菅义伟提出以日美同盟为基轴,推进与中国、俄罗斯等亚洲邻国构建稳定关系。他坚持安倍的“积极和平主义”外交政策与理念,并与欧美寻求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构想的共识,发展日澳、日英等国的“准同盟”关系,并构建由美日澳印组成的“民主安全菱形”机制,谋求日本外交的战略自主性。

· 行政和经济改革:菅义伟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打破条块分割的行政机制、既得利益和先例主义官僚思维,构建跨部门跨行业的政策协调落实机制,提升政府行政效率。他还推进行政改革,进一步放宽政府限制,激发民间经济活力,并促进地方经济活力,如促进旅游消费、加大农产品出口,以及促进地方银行和中小企业合并,提升生产效率。

· 数字化和电子政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的日本“电子政务落后国家”形象,菅义伟提出设立“数据厅”,推动普及电子政务,提升行政效率,加快普及个人身份号码系统,并使之与医疗卡、驾驶证合并。

· 降低电信资费:菅义伟多次抨击日本电信资费高于国际标准,并反复要求降低手机通信费价格,让利于民。


23. 森喜朗

   - 在职时间:2000年4月5日—2000年7月4日(91天),2000年7月4日—2001年4月26日,共388天。(连任)

   - 短命原因:森喜朗的任期较短,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他的政策和立场未能获得广泛的支持,以及在处理国内外政策上面临的挑战。此外,森喜朗在政坛中以失言著称,这可能也影响了他政治生涯的稳定性。

   - 在职期间的“大事”

· 数字化政策:森喜朗在2001年提出了“e-Japan战略”,旨在推进电子商务、实现电子政府等目标,并强调日本要在5年内成为世界最先进的IT国家。这一战略对于推动日本的数字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外交政策:森喜朗内阁继承了前首相小渊惠三的内外政策,并留用了原内阁的全部成员。他强调日美同盟和同亚洲国家保持密切关系是日本外交的两大支柱。在他的领导下,日本继续加强与亚洲国家的磋商,并为日本在八国集团冲绳首脑会议上扮演亚洲代言人做准备。

· 亚洲外交:森喜朗内阁把密切日韩关系、改善对朝关系作为其亚洲外交的首要课题。他继续推动日韩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加强两国的政策磋商和协调。同时,他也重视与中国保持稳定的良好关系,并在处理中日关系的敏感问题上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

· 八国首脑会议:森喜朗内阁利用承办八国首脑会议的机会,突显日本的大国地位和作用。他精心筹划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与其他国家商定了会议议题。

· 对俄外交:森喜朗在对俄外交上也有所作为,他继续对俄发动外交攻势,促使普京尽早访日,落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协议”,以加速缔结和平条约的进程。

· 国际合作:森喜朗在国际舞台上推动了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在联合国千年峰会上,他代表日本出席并宣布促进“人类安全”将是日本外交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四章 短命首相的共同特点

在查找这些任期短暂的首相的资料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模式,这些特点不仅揭示了他们为何任期短暂,也反映了他们的政策和决策对日本政治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1. 政治动荡与不稳定:许多短命首相在职期间,日本政坛都处于动荡状态,内阁的支持率不足,导致政府无法长期维持。例如,石桥湛山、芦田均等人的任期较短,主要是因为当时日本政坛的动荡和内阁的支持率不足。

2. 国内外政策压力:短命首相们往往面临着国内外政策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在战争、经济危机等重大问题上。例如,东久迩宫稔彦王在任期内主要任务是处理战后投降事宜和解除军队武装,而羽田孜则因政治上的争议和内部矛盾而下台。

3. 与盟军或占领军的关系:在战后或被占领期间,一些短命首相如东久迩宫稔彦和币原喜重郎等,需要处理与盟军或占领军的关系,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政治生涯和政策实施。

4. 经济问题:一些短命首相如高桥是清和芦田均等,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和政治动荡,他们主张的财政紧缩政策或经济政策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反对,导致政策难以实施,最终不得不辞职。

5. 政策和立场争议:短命首相的政策和立场往往未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如宇野宗佑因与艺伎有染的丑闻和对华友好政策引起争议而辞职。

6. 战争与和平问题:在战争时期或战后,一些短命首相如铃木贯太郎和阿部信行等,他们的政策和行动与战争的进程和结束紧密相关,战争的结束往往也意味着他们政治生涯的结束。

7. 政治改革与民主化:一些短命首相如片山哲和币原喜重郎等,推动了政治改革和民主化进程,这些改革有时会引起政治上的反弹,导致他们的任期较短。

8. 个人因素:个别短命首相如森喜朗等,因个人失言或政治失误而影响了其政治生涯的稳定性。

这些共通点揭示了日本短命首相们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挑战,以及他们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的局限性和困难。



第五章 结语

本文探讨了日本历史上任期较短的首相及其任期内的政策和挑战。这些短命首相的任期短暂,往往与政治重组、外部压力、联合政府内部矛盾、健康问题、政策分歧、政治对抗和选举失利等因素有关。
石破茂整体在任时间是否长久还有待观察。据报道,石破茂在41天内两度当选日本首相,但在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和公明党的执政联盟未能获得过半数席位,石破茂未来的执政之路将开启“艰难模式”。由于在此前的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和公明党的执政联盟未能获得过半数席位,石破茂未来的执政之路将开启“艰难模式”。他声称要打造“得到国民理解和共鸣的政治”,建成安心与安全的社会。但是,作为少数派政府,自民党和公明党执政联盟的施政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尽管石破茂再度当选,但他的政治前景依然充满挑战,其任期的长短还需进一步观察。


键睿智库
键睿智库致力于在线上和线下搭建活跃的平台,为公众思考、学术交流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本智库以日本研究、中日关系观察为专长领域,追踪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定期推送最新成果。有意投稿及其他合作,请发邮件至ryoshirikigaku@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