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本总务省的数据,2024年10月27日举行的第50届日本众议院选举投票率为53.85%,较三年前的第49届众议院选举下降了2.08个百分点,为二战后的第三低,反映了日本选民对政治参与的热情持续下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选举投票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健康和公民参与度的重要指标。本文旨在探讨日本选举投票率低迷的现状及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期为读者理解日本政治提供参考。
一、现状分析
日本众议院选举的投票率历史数据显示,二战后至1993年,投票率相对稳定,维持在70%左右。然而,自1996年起,投票率首次跌破60%,标志着日本选民政治参与度的显著下降。
2009年,民主党击败自民党实现政权交替,投票率一度回升至69.28%。但此后,投票率持续低迷,2014年和2017年的投票率分别降至52.66%和53.68%,均为战后低点。2021年的众议院选举投票率为55.93%,而2024年的投票率进一步下降至53.85%,为战后第三低。
过去10年,整体选民投票率一直徘徊在50%左右,但如果按代际细分来看,就会发现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投票率最高是60多岁的人群,达到了71.38%;最低的则是20多岁的人群,仅为36.50%,两者几乎差了一倍。老一辈选民通常对政治制度有更高的信任度,他们经历了战后日本的快速发展和稳定时期,对政治家和政党有一定的忠诚度。相反,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政治丑闻和经济衰退,对政治的信任度较低,认为政治系统无法有效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国际比较中,日本的选民投票率在经合组织调查的41个发达经济体中位列倒数第五 。国际民主与选举援助协会的数据也显示,日本的投票率在全球议会选举中排名第139位 。这些数据表明,日本的投票率不仅在国内历史上呈现下降趋势,而且在国际上也处于较低水平。
二、原因分析
1、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是指选民对政治活动和政治过程缺乏兴趣、参与度和积极性。这种冷漠不仅表现为选举的低投票率,还体现在对政治新闻、政策讨论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低下。根据《朝日新闻》的一项调查,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或几乎不讨论政治话题。这一现象揭示了公众对政治的普遍疏远态度,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更为显著。
随着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代际变迁,年轻一代,尤其是Z世代,表现出对传统政治参与方式的疏离。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平台表达政治观点,而非传统的投票方式。例如,一项针对日本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参与政治讨论,而不是参加政党活动或投票。年轻选民面临的就业和学业等现实压力,也使他们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发展和生存问题上,而非政治参与。
此外,大多数年轻选民认为政治决策主要由精英阶层控制,普通公民的影响力有限,这种认知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根据日本《年轻选民政治和选举意识调查(第四轮)》的数据,当被问及“你认为谁是当今日本政治的真正推动者?”时,回答最多的是“议员”,占26%,其次是“官僚”,占23%,两者合计约占受访者的一半,相比之下,“公民”仅占9%。
同时,因为老龄化的加深,人口结构失衡,年轻人普遍认为,无论他们是否投票,老年人的选票都将最终会获胜。而对于想要拉选票的政客来说,投票率低的年轻人并不被优先考虑,因此,一系列将年轻人置于次要地位的政策纷纷出台。例如,日本的社会保障支出主要集中在养老金、医疗和护理等方面,与教育、就业相关的预算相对较少。这种政策倾向使得年轻人感觉政治决策忽视了他们的需求,进一步降低了参与选举的积极性。
2、政治不信任
政治不信任也是导致投票率低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日本政坛频发的黑金丑闻等事件严重侵蚀了公众对政治家和政党的信任。2017年安倍晋三首相的森友学园和加计学园丑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急剧下降。根据《读卖新闻》的民意调查,当时仅有30%的受访者表示信任政府。公益财团法人光明选举促进会2021年的调查显示,日本10岁至30岁人群中“完全不信任”、“不太信任”政治家的比例合计几乎达到了7成。
这种“对政治的不信任”并不仅限于年轻一代。NIRA研究与发展组织在疫情期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岁至39岁、40岁至59岁、6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中,超过60%表示“根本不信任政府”或“不太信任政府” 。公众普遍认为,无论哪个政党执政,政策效果和国家发展方向变化不大,甚至出现了“选谁都一样”的消极心态。
2、制度缺陷
竞选策略上的陈旧和缺乏针对性、竞选制度上的不足也是影响日本选举投票率的原因之一。竞选策略方面,传统的竞选方式如在街头演讲等老派的拉票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年轻选民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等现代渠道获取信息。
在投票方式方面,日本的投票站数量在过去20年间减少了约5000个,增加了选民的投票难度。研究表明,平均步行时间每增加一分钟,选民投票率就会下降0.4个百分点。网络投票的潜在好处不容忽视,但在推行上却有着极大的困难。从技术角度来看,确保网络投票的安全性、系统稳定性和个人身份验证是关键难点。社会文化方面,数字鸿沟、公众信任、文化接受度和传统习惯构成了主要障碍。日本社会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适应速度相对较慢,长期以来,日本选民习惯了传统的投票方式,网络投票的推广需要时间和努力来改变人们的习惯和认知。
从竞选制度上看,小选区制的核心在于将全国划分为多个较小的选区,每个选区选出一名议员进入众议院。这种制度增强了选民与候选人的联系,但也限制了选民的选择范围,选民投票更注重个人关系而非政策内容,而年轻选民在这方面缺乏人情基础,因此投票积极性不高。
最后,日本的政治中立原则也限制了有关选举和公民教育的开展。根据文部科学省的调查,只有不到一半的高中生表示了解选举的基本流程和重要性。虽然2016年投票年龄降至18岁,但针对年轻选民的选举教育活动并没有持续开展,导致许多年轻人对政治缺乏了解和兴趣。
三、国际比较
对比日本,近年来,美国青年选民的政治参与度出现了显著提升。在202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18至29岁年龄段的选民投票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53%,相较于2016年的38%有了大幅增长。这一积极变化可归因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政治动员力度的加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以及年轻一代对诸如气候变化、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等全球性议题的高度关注。
美国的教育系统亦在促进公民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鼓励学生们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比如签署请愿书、利用社交媒体表达观点、与政府官员建立联系等,而且还通过一系列举措简化了投票过程,比如提前投票和邮寄投票等方式,大大便利了年轻选民行使他们的选举权。
欧洲国家的青年选民同样展现了较高的政治参与水平,特别是在北欧地区,如丹麦、瑞典和挪威等国。这些国家不仅拥有完善的公民教育体系,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能力,而且各政党在竞选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吸引年轻选民的关注和支持,通过运用社交媒体和数字化工具实现与年轻人的有效沟通和动员。
不同国家之间在青年选民政治参与度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各国独特的政策框架和文化特质来解释。日本社会的文化背景强调集体主义和顺从,年轻一代在政治表达上相对保守。此外,日本的政治文化和媒体环境也较为封闭,缺乏对年轻选民的有效动员。而欧美的文化背景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表达,年轻一代更愿意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在今年的美国大选期间,知名音乐人泰勒·斯威夫特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卡玛拉·哈里斯,并积极号召粉丝参与投票,这一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热议话题,而在日本,类似的现象则极为罕见。
四、结语
在当前日本政治生态中,执政党支持率的大幅下滑以及整体投票率的低迷,不仅反映了民众对政治现状的不满与失望,同时也揭示了日本社会深层次的矛盾与挑战。面对这样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日本政府需要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恢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同时激发选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只有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交流,切实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才能逐步恢复民众对政府的信心,激发选民的政治参与热情,进而推动日本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