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程昭璇 郭雨莹 段敬一 牛睿
编辑|程昭璇
责任编辑 | 王梓瑶
图源网络,侵删
漫步在校园小道,一阵清风从身侧拂过,凉凉的,直抵心田。
我们看到了清晨的操场,有人戴着耳机,激情四射的挥洒汗水。
我们瞥见了中午的食堂,有人戴着耳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听着某某知名教授的讲座。
我们想到了午后的黄昏,橘红色的晚霞透过窗帘,懒洋洋的洒在身上,如梦如幻,我们窝在了椅子上,带上耳机,放一首情歌,享受片刻的疏懒。
我们又看到了夜幕下的灯火通明,是吹响了冒险启程的号角,各路英豪头戴耳机,在游戏中,横刀立马,大杀四方……
耳机陪伴着我们很多很多,已经是我们无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娱乐,我们常常能见到它们的身影,由此,我们对耳机的依赖可见一斑。
耳机是我们的“维他命”,是能量补给、也是动力源泉。在耳机中播放的,或是动听的音乐,治愈心灵,调节情绪;或是有声书与广播剧,提供精神娱乐享受;或是网课、英语单词等各类学习资源,充实知识储备;或是学校、班级正在进行的会议,及时高效地传达重要信息……
身处于纷乱的信息洪流之中,大学生常因过载的信息感到迷茫,希望通过耳机寻找精神力量与心灵寄托。戴上耳机,每个人就自然地被信息流包裹,焦虑被缓解、抚平,滋生出自我提升的动力与信心。
耳机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能够大大提高信息接收效率。首先,耳机小巧便携,只占用双耳,人们可以戴着耳机正常做其他事情,甚至一天到晚“机不离耳”。耳机成为稳定的信息输入源。其次,耳机的信息输出集中到个人,能够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干扰降到最低。人们在任何场合都能精准地获取需要的信息,构筑属于自己的信息空间。
耳机就像连接在每个人身上的一根导管,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维他命”的能量。大学生依赖耳机便捷、私密的传播,享受着专属于自己的精神补给站点。
耳机也是“避风港”,是逃避无意义社交、抵抗现实压力的堡垒。戴上耳机,就把自己封进了一个独立的小世界,将外界的纷扰尽数拦下,还自己一片自由呼吸的空间。一副副耳机如同一面面“心之壁”,将人们就此隔绝。耳机所构筑的私密信息空间,正是大学生渴求的心灵堡垒。
我们越来越需要耳机
reason
信息社会背景下,原有的界限被打破,人、事、物之间的距离被前所未有地压缩。学业任务、工作事务的压力通过信息网络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每刻,而集体生活又让他们缺乏稳定的自由空间,无从追求“自我”。此时,耳机便成为了大学生的“救命稻草”。戴上耳机,就不用和不熟的同学强行打招呼;戴上耳机,就能在宿舍享受安静的个人空间;戴上耳机,就能暂时摆脱周围的纷扰,摆脱焦虑无孔不入的纠缠……耳机保护着大学生的“听觉自由权”,为他们提供抵抗外界影响的场所。这来源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塑造的需要,也反映着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与困境。
自
由
“维他命”和“避风港”这两种选择其实分别代表着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挑战时采取的内外两种不同的适应性策略,其本质均为我们在大学旅途中面对自身需求与问题进行自我充能的策略。
我们越来越需要耳机
method
当代大学生利用耳机追求个人成长、保持生活节奏是他们在面对环境问题为适应自我需求采取的充能方式,而大学生选择将耳机作为自身的“维他命”、“避风港”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实中存在的难题与压力不在少数,但大我们仍在现有环境下用积极的尝试应对现实的挑战。比如,虽然面对同学之间内卷严重、自身时间管理困难等情况,明白提升之路并非坦途,但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并选择将耳机作为精神氮泵为自身提供动力;同样,快节奏的大学生活中,真正能够提供持续心理支持的机制并不完善,“消极避战”当然也不是解决精神内耗与人际关系难题的长久之计,这时耳机中的音乐和耳机所带来的安全感,便成为了心理上的慰藉,帮助大学生远离周围的喧嚣,重拾内心的平静。
前
进
言而总之,尽管被称为“维他命”和“避风港”的耳机已经成为当下许多大学生的必需品,但是我们仍然得注意使用耳机的“分寸感”。我们可以将耳机作为我们补给能量的优质“维他命“,通过它来治愈心灵,调节情绪。但是也不应该只通过这一途径获取”能源”,我们还可以阅读书籍,从书籍中获取作者的思想与见解;可以外出旅行,在美丽的风景中放松身心,为大脑充氧;可以参加感兴趣的社团活动,用对自己所热爱领域的行动来填满自己空虚而又焦虑的内心。
我们也可以将耳机作为我们逃离纷扰的“避风港”,在其中觅得独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但万万不可将“避风港”变为无法逾越的高墙,这样不只会阻止别人的进入,更会将自己关入漆黑的屋子之中,从而逐渐变的脱离实际。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现实的方式作为暂时的“桃花源”,如走入自然,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壮阔也是大学生可以放松心情的好方式,我们可以让自然的纯净来洗涤我们疲惫不堪,千疮百孔的心灵。寻得暂时的安谧是褪去一身尘灰后愉悦自我的正确行为,而在享受甘霖后再次勇敢走入现实生活才是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