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日报评论员
11月7日,第25个记者节的前一天,正值立冬。阳光透过薄雾,带来宁静的和煦,预示一个大概率晴朗的冬季来临。油然记起来那个久违的词语——小确幸,虽然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但它确实代表此刻欣喜的心情:要过节了!
一个数字时代的媒体人,早已卸下职业的“自得”和“自守”,在大数据和大语言模型生成的工具中穿插,紧紧握着一支不肯放下的笔,如同士兵握着他的武器,在深夜灯光照亮的纸张上荷戟彷徨。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浪潮带来了传统媒体的“冰河期”,从远至近、越过人群宣告“纸媒将死”。变革来得如此之快,“媒体融合创新”已然从宣言、口号和词语变为事实本身。但仍然远远未够,大流量的土地上持续生长的“繁花”,需要时新的充满活力的生态,也需要更多老去的事物提供养分。
我们将习惯在激流中跋涉,一如中国社会的改革向纵深推进。
每条弯路都通向心灵的自我,每次追寻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一切变化总是源自进步的人“不变”的能动性,一切“不变”永恒在时间的川流上位移。
记者的职业,是观察、记录和传达,客观呈现新闻事件。环境会变、工具和载体会变,职业的属性不变。和其他职业一样,需要从业者勤奋学习和劳动,不断修练涵养和技能,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作为党媒记者,要时刻记住听党的话,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讴歌。培养高度的政治素质、厚实的人文修养,永远保持对新闻的敏感、对真相和公平的追寻,掌握快速学习的本事,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打好扎实的文字功底……
要学会观察。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离”土地,技术进步带来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心理习惯的改变,社会制度、人文环境深刻变化,要从繁复艳丽、交错多叠的现象中看到本质,努力把握变化的内在规律。我们会走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看见成功和失败,看见幸福和挫折,看见美好和丑陋,看见同一类事物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知道参差多态才是生活的真相。我们理解人性的复杂,从而懂得持守的珍贵。我们理解奋斗的不易,从而赞歌进步的事物。我们理解代表一个时代至高无上价值的事物,看见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看见真理的力量。
要学会记录。生活远比文字和镜头丰富精彩,只有深入火热的现实,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我们才能感受时代的脉动、人民的力量,收集丰富鲜活的素材,生发不期而至的灵感。生活之树常青,我们要记录田野、记录车间、记录工地,记录山河秀丽、生态美好,记录凡人善举、奋斗创新……脚杆子底下出新闻,不到现场不写稿,最贴近现场的第一手资料,永远是最好的新闻“原料”。要怀揣长性的职业忠诚,始终保持自我批判精神,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和客观公正的能力,让每一次现场记录都成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呈堂证供”。
要学会表达。每一条新闻,都是当下的缮文,也是历史的草稿。1898年《湘报》出刊,唐才常为之作《叙》,希望通过这张倡导维新的报纸“发”国人“坐漆室面垩壁”之“覆”,“阐”中国“壅塞蕴藏”之“奇珍”,以“大声疾呼”求“海内同应”,把民族、国家从积弱拯救出来。以其理想的大而重,实非一张薄薄的报纸所能承载。但报人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到今天仍然一脉相承。要通过文字,聆听到时代的黄钟大吕,聆听到大地的万籁之声,聆听到未来正以无可阻挡之势澎湃而来。要通过文字,看得见时代的进步,呈现上每一份美好的事物,聚些微之力推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这些,需要记者有强大的文字构造能力,要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向行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多读多写,反复模仿、分析和总结,坚持不懈,把写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才能日有所进,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要熟练运用微剧、微综、微新闻等新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第一时间把新闻送达手机屏幕。
一个职业所聚集的,应该是最热爱它的人。从事记者工作,当怀抱对写作的热爱、对表达的热忱,增长才干,为和谐社会张目,为时代进步放歌,为新闻事业增光,在追求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收获快乐幸福。
来源:益阳日报
作者:益阳日报评论员
编辑:谭珉
二审:宋咏琪
三审:张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