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哪些区域产业发展更好,中长期债务-经济更可能相应形成良性循环。哪些区域产业基础更好?哪些地区未来更有潜力?我们对此进行了详细梳理。
东部地区产业、劳动和金融资源优势明显
东部地区高新和榜单企业均领先,上市企业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高新企业方面,东部地区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高新技术企业较多。榜单企业方面,东部地区部分榜单占比超七成。A股企业方面,东部地区9省市A股上市企业与总市值之和占比均超70%;H股企业方面,绝大多数位于东部地区,东部9省市H股企业数量占比超75%,市值占比超95%。
中东部地区人口基数大,二产就业人口占比高。中部、东部地区人口基数大,且东部地区人口常住人口增加较多、二产就业人数占比高,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产业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部分中西部省份常住人口减少较多,但近年来东部地区人口虹吸能力有所下降。
优质银行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部分中西部省份不良贷款率偏高。银行法人数量方面,东部省份资源较为丰富,政策性银行、国股行均分布在东部省份,中西部地区农信机构较多。信贷余额方面,东部地区余额更多,中西部地区仅四川在10万亿以上,部分中西部省份不良贷款率偏高。
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进一步协调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双城经济圈是重点区域。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始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未来政策或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产业链现代化和绿色经济,同时聚焦内外部经济循环的协调。区域政策上,未来政策或将更加注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的协同创新发展。
中西部产业潜力较大,产业转移成渝或受益较多
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东部地区的京津冀、江浙沪和广东为主,中西部地区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特色集群相对较多,具有一定产业发展潜力。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东部地区较多且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66个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和3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中,中西部地区占比相对较高。
产业转移中成渝双城经济圈和西安或受益较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除了成都和重庆。此外,关中平原经济圈也或承接一定产业转移,其中西安受益或最多。其中川渝地区重点关注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高端能源装备和航空航天等5个国家级产业集群、西安则重点关注航空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
风险提示:
政策不及预期,市场波动加大。
目录
正文
化债大潮过后,城投主体产业化的态势将更加明确,区域经济和产业环境或成为决定城投平台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大背景下,哪些区域未来产业发展更好,相应地方经济财政水平也就更高,中长期债务-经济也能相应形成良性循环。哪些区域产业基础更好?哪些地区未来更有潜力?我们对此进行了详细梳理。
01 禀赋现状:东部地区产业、劳动和金融资源优势明显
1.1 高新榜单企业:东部地区高更多,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川渝和陕西
东部地区高新和榜单企业均领先,西部地区川渝和陕西较多。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增长和转型重要力量,我们这里选取高新企业数量来表征不同地区企业创新能力;同时,榜单企业整体实力较强,往往是行业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榜单企业分布情况来观察区域企业竞争实力。(1)高新企业方面,东部地区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高新技术企业较多,整体高于其他省份。中部地区湖北省各类高新企业数量均处于首位。西部地区高新企业整体较少,但四川、重庆和陕西相对较多,高新技术企业均在90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均在200家以上,四川和陕西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在3万家以上。(2)榜单企业方面,东部地区北京、浙江、广东、山东、江苏、上海、河北、福建8省市中国企业500强和民营企业500强占比均超70%;财富中国500强占比约60%。西部地区四川、重庆和陕西仍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企业500强企业均在10家以上;东北地区整体相对较少。整体来看,东部省份企业中小高新企业和龙头企业均较多,高新产业基础较好,中部地区湖北省高新企业较多,西部地区整体相对较少,但四川、重庆和陕西仍基础相对较好,高新企业储备在西部地区明显处于领先地位。
1.2 上市企业:集中在东部省份,其中北京、广东最为突出
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北京和广东上市企业数量和总市值占比较高。上市公司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公司及其所在区域的认可,这里通过A股和H股上市公司数量及上市公司总市值来观察资本市场对不同地区的认可程度。(1)A股方面,东部地区北京、浙江、广东、山东、江苏、上海、河北、福建、天津9省市A股上市企业与总市值之和占比均超70%。中部地区安徽、湖南、湖北、河南上市公司总市值在1万亿元以上,相对较高。西部地区四川和贵州总市值在2.5万亿元以上,明显领先于其他省市;陕西、重庆总市值在1-1.3万亿之间,其他省份相对较少。东北地区辽宁省上市公司和总市值整体相对较少。(2)H股方面,绝大多数位于东部地区,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天津、河北、福建9省市H股上市企业数量占比超75%,总市值占比超95%。其中北京地区77家,占比超23%;总市值2.9万亿港元,占比超50%;北京和广东两地总市值占比超70%。西部地区四川和重庆均在10家左右,相对较多。整体来看,上市企业大多分布在东部省份,其中又以北京和广东为主;中部地区安徽省A股上市企业总市值最高,超1.8万亿;西部地区四川省和贵州省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超2万亿元,明显领先于其他省市;东北地区辽宁省上市公司资源相对较少。H股上市公司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尤其是北京和广东,西部地区四川和重庆H股上市公司均在10家左右,相对较多。
1.3 银行分布:优质银行集中在东部地区,部分中西部省份不良贷款率偏高
优质银行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农信机构较多,部分中西部省份不良贷款率偏高。金融是支持经济活动和产业转型的重要基石,银行业机构作为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其数量和分布可以直接影响地方的资金供给和金融服务,这里选取银行法人数量和贷款余额来观察不同地区金融资源情况。(1)银行法人数量方面,东部省份资源较为丰富,政策性银行、国股行均分布在东部省份,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三地。而中西部省份农商行较多,河南、云南、山西、湖南、贵州、江西、内蒙古等地均在150家以上。不过西部省份如四川城商行相对较多,在10家以上;而重庆作为直辖市,有两家城商行,金融资源相对丰富(2)信贷余额方面,东部地区余额更多,广东、江苏、浙江三省本外币贷款余额在20万亿元以上;中部地区除山西在4万亿左右,其余五省均在5-9万亿之间;西部地区四川约11万亿、重庆和陕西在5-6万亿之间,高于其他省份,广西、云南、贵州三地信贷余额在4-5万亿,但三地不良贷款率均在1.5%以上,相对较高。总体来看,政策行、国股行等优质银行资源全部在东部省市,中西部地区农信机构数量较多,虽然可以为地区提供一定金融资源,但整体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限。信贷余额也是集中在东部省市,中部地区河南、湖北相对较多,西部地区四川明显高于其他省市。东部地区的河北省及部分中西部省份不良贷款率偏高。
1.4 人口就业:东部地区人口流入较多,二产就业人口占比较高
中东部人口资源丰富,东部流入较多且二产就业人口占比较高。人口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人口集中度较高的地区通常伴随着经济的集聚效应且为就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而其中的二产就业人口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产业工人基础,这里分析不同地区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和就业人口结构情况。(1)常住人口方面:总量上,东部省份广东、山东、江苏常住人口较多,均超8000万。西部省份四川在8000万以上,领先其他省份;重庆市人口超3000万,位于四大直辖市之首。增幅上,2013年以来,东部省份广东常住人口增加超1400万,浙江超800万,山东、江苏则在300-400万人之间,西部省份内蒙古、山西、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则有所下降,其中黑龙江下降超600万人。不过四川、重庆、陕西均同比增加。需要注意的是,相比于2013-2018年,2018-2023年常住人口增速均明显下降,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人口虹吸能力有所下降。(2)就业人口方面:总量上,广东省在7000万以上,山东省在5000万人以上,江苏、河南、四川在4000-5000万人之间,浙江、河北、湖北、湖南、安徽在3000-4000万人之间,其余省市均在2000万人以下。结构上,浙江、江苏、广东、江西、山东、上海、安徽、河北二产就业人口总量较大且占比在30%以上,河南、湖南、湖北、四川虽然占比在30%以下,但二产就业人口总量较多,均在800万人以上,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来源。重庆二产就业人口超400万,位居四大直辖市之首。总体来看,中部和东部地区人口基数大,常住人口增加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东北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则有所下降。此外,东部地区就业人口中二产占比相对较高,中部省份和西部的四川、重庆二产就业人口总量较多,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工人基础。
02 政策导向: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进一步协调发展
2.1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涉及的行业产业
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十八大以来,我国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相关政策规划中提出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建设,明确未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十大重点领域,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未来政策或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产业链现代化和绿色经济,同时聚焦内外部经济循环的协调。
2.2 区域协调:“一带一路”和重大区域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成渝经济圈是重点方向。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中央谋划布局并推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重大区域政策,推动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未来,政策或将更加注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的协同创新发展,同时推动中西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其中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推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经济一体化;长三角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提升全球竞争力;京津冀地区重点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区域协同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资源整合;成渝双城经济圈重点推动区域一体化,推动双城经济发展;中西部、东北和西部地区主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03 区域展望:中西部潜力大,关注产业转移受益地区
3.1 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优势明显,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东部地区的京津冀、江浙沪和广东为主,西部地区成都较多。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我国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2019年开始,工信部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通过集群竞赛的方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1)领域分布及影响方面,我国先后两批共披露了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2022年公布第一批45个,具体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13个、高端装备领域13个、新材料领域7个、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5个、消费品领域4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3个。45个国家级集群2021年主导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布局建设了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培育创建了170余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2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2023年45个国家级集群的主导产业产值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24年工信部公布第二批35个集群名单,其中近半数为高端装备领域集群,包括工业母机、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大飞机、农机装备等。其余领域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数量相近,在3-4个左右。(2)分省来看,80个集群共分布在25个省级行政区。东部地区共计48个,占比60%,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江苏有14个,明显高于其他省市;浙江和广东各8个;京津冀联合申报较多,三地均在5-6个,山东省有6个。(3)分地市来看,拥有2个以上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地市合计32个,其中东部地区23个,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各3个,中部地区长沙和株洲各有3个,武汉有2个;西部地区成都市、重庆市和德阳市分别有5个、2个和2个,成都市优势明显;东北地区沈阳有3个,哈尔滨和大连各有2个。
中西部地区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特色集群相对较多,具有一定产业发展潜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的新支柱、新赛道,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县级区划范围内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我们用二者来衡量地方未来产业发展潜力。(1)66个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23年我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比五年前增长超过40%;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0%,比五年前提高约2个百分点。我国目前共有66个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23个、17个生物医药领域、14个新材料领域、高端装备领域9个、节能环保领域3个。分省份看,共分布在23个省份,其中山东和广东在5个以上,其余省市均在5个以下。分地市看,共分布在44个地市,有2个集群及以上地市共计14个,其中成都市是唯一的西部城市。(2)3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2024年1—4月份,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共创造产值1.9万亿元,同比增长8.6%。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山东、浙江、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北京、天津8省市合计153个,占比约50%;中部地区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均在10个以上;西部地区四川和重庆也在10个以上,相对较多。
3.2 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关注成渝双城经济圈及西安等关中平原经济圈
产业转移主要考虑到人口红利以及为西部地区注入发展动能。产业转移是现有市场分工体系在不同区域之间的重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要素禀赋不同、发展程度不一,为生产力优化布局、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广阔腾挪空间。近年来,受沿海地区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开始逐步向中西部转移。政策层面也对此进行积极引导,一方面,利用中西部劳动力成本较低优势,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另一方面推动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在西部地区地区发展壮大,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布《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5年本)》,有针对性地激励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具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康养、文旅、小额贷款金融服务、特色农产品等。
成渝双城经济圈和西安或受益较大。具体受益地区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政策文件也多次提到成渝经济圈,成都和重庆是中心城市,地位毋庸置疑;除了二者,还有区域中心城市,具体包括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绵阳、乐山,川南区域中心城市宜宾、泸州,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南充、达州,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黔江,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万州。关中平原是西部地区第二大城市群,其中西安是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地位最为重要,其区域重要节点城市包括升宝鸡、铜川、渭南、杨凌、商洛、运城、临汾、天水、平凉、庆阳,其中宝鸡、运城、天水等辐射带动能力较强。此外,其他省份省会城市如乌鲁木齐、兰州、银川、贵阳、昆明等,在招商引资方面,明显优于省内其他地市。
3.3 成渝经济圈和西安重点布局先进制造业,工业产业增速亮眼
成渝一轴五带空间布局,打造信息技术、汽车、装备制造、白酒和大健康产业。空间布局方面,打造“一轴五带”,以成渝为主轴,打造沿长江城市发展带、成德绵眉乐雅城市发展带、成遂南达(达南内自宜)城市发展带、渝南绵城市发展带、达万黔城市发展带,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组群,推动南翼跨越、北翼振兴。国家级产业集群方面,四川省拥有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和成都市、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和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自贡市节能环保产业集群3个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重庆拥有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巴南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方向方面,信息技术产业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打造“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培育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文创等创新应用,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产业聚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装备、工业机器人、仪器仪表、数控机床、摩托车等领域,培育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消费整合白酒主产区优质资源,壮大健康食品、精品服饰、特色轻工等产业,培育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壮大先进材料产业,协同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产业,共建西部大健康产业基地。园区方面,四川重点园区包括天府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成都高新区、中国(绵阳)科技城,重庆包括重庆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同时成渝还将布局产业转移集中承接地,中央将继续安排预算内投资支持国家级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成渝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对经济贡献较高。2023年,四川省工业增加值16705.2亿元,同比增长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41个行业大类中有25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7.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6%;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9.8%。重庆市高新产业发展也较为迅速。2023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333.35亿元,比上年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2023年,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0.6%、17.2%、10.4%和8.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2.2%和18.3%。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2.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0.6%。
西安一核三带一通道多板块空间布局,“6+5+6+1”产业体系。空间布局坚持“一核三带一通道多板块”,“一核”指位于城市空间中心的文旅商贸核心,“三带”指高新技术产业带、先进制造产业带和文化旅游产业带,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带以高新区为引领,主要包含高新区、航天基地、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等区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食品和生物医药、航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配套发展5大新兴产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产业带以经开区为引领,主要包含经开区、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泾河新城)、高陵区、航空基地、阎良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等区域。重点发展汽车、高端装备、航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配套发展5大新兴产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一通道”指从空港新城连接高铁新城到国际港务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主要发展现代物流、临港经济、临空经济。“多板块”指立足资源禀赋和现实需求,形成分布于“一核三带一通道”区域及其外围的多个产业集群区。产业体系实行“6+5+6+1”,“6”即6大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汽车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食品和生物医药;“5”即5大新兴产业,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卫星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增材制造;“6”即6大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会议会展;“1”即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国家级产业集群方面,西安市拥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安市航空集群及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西安市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园区方面,重点园区包括西安经开区、西咸新区、西安高新区、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西安六大支柱产业增速亮眼。202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7.5%;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1%。新能源汽车产量98.38万辆,比上年增长25.9%;充电桩产量49.76万个,比上年增长123.0%;集成电路产量64.96亿块,比上年增长12.6%。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8.5%;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5.1%;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815.73亿元,比上年增长6.8%。新登记经营主体57.52万户,比上年增长31.3%。
综合来看,当前东部省市制造业基础好,产业、劳动和金融等资源优势均较为明显。但中西部地区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相对较多,产业发展潜力大;并且政策倡导下,产业向西部转移或将继续进行。成都和重庆是成渝经济圈核心城市,产业基础相对较好,或受益最大;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西安是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重要节点城市,也或受益较大。其中川渝地区重点关注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高端能源装备和航空航天等5个国家级产业集群、西安则重点关注航空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
04 风险提示
政策不及预期,市场波动加大。
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中邮证券-固收:“产业升级视角下的区域经济》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6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邮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分析师:梁伟超 SAC编号:S1340523070001
研究助理:谢鹏 SAC编号:S1340124010004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