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虽然 AI 行业仍然出现了几笔大额融资,但下半年以来,市场快速降温,那些做个套壳模型出来,想忽悠政府拿钱的项目,也基本没什么声音了,正在艰难尝试商业化。
前几天,一篇关于国内大模型公司八卦的文章说,国内基座大模型公司已经一片萧条,原因也很简单:没有找到明确的商业化道路。
事实上,这在垂直行业也是如此。
例如,在「AI+法律」领域,2023 年出现了很多应用,在各个方向都有尝试,本人上一段创业就是法律 AI Agent 领域最早一批。
然而,到目前为止,法律 AI 应用层还没看到比较成功的 C 端商业化路径,to B 是有一些收入,但也基本不赚钱。即便是法院和司法局等场景,生成式 AI 的提效价值也没有比传统 AI 高多少,政绩价值除外就不说了。
从客户角度上看,由于大型律所具有舆论上的优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家大律所说要拥抱 AI,希望构建未来的竞争力云云。
但是,一年过去了,我们并没有看到什么成功案例,大家还在找使用场景 —— 找来找去还是那些,而且似乎大家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大概是因为没达到原先对 AI 那么高的预期,或者根本不想改变,没有执行的动力。
同时,AI 在组织中落地存在很多前提条件,也就是要补足很多基建工作,而很多律所缺少这些基本功,导致连最常见的场景都没做好。
例如,AI 在律所内部落地最常见,同时也有很高价值的场景,就是「知识管理」。
简单来说,就是用律所的知识库加上 AI,做一个 AI 聊天机器人。对内,可以回答跨部门的常见问题,取代有问题找人问的低效方式;对外,可以解答客户常见的问题,或者让员工更高效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回复客户。
然而,很多律所连基础的知识沉淀都没有,连怎么搭建智能体也不懂,反而经常出去学习、看各种文章,然后说怎么没有好用的产品。
其实,把目前市面上免费的 AI 产品用起来,就已经可以获得很大的价值。而且,很多使用场景和价值都是边做边找到的。
不开始,就不会有结果。
开始,慢慢就有感觉了。
换句话说,目前 AI 仍然处于创新传播的早期阶段,跨越创新的拐点是最主要的挑战。
那么,如何更有效地促进 AI 的落地呢?
比如在律师行业,一个路线之争是:AI 对于个体还是组织的价值更大?换句话说,未来是超级个体时代,还是超级组织时代?
当然,这二者会同时存在,但会有一个优先级,比如要想实现行业的结构化改革,应该由谁来主要推动?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农村包围城市?这将会决定这场变革的路线,甚至成败。
对此,我们做了一个尝试:今年 4-6 月,法天使、植德律师事务所、法律修音机联合举办了一个名为【律所 AI 共创营】的活动。
从活动的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面向律所的活动,希望推动律所 AI 转型。
这个活动举办了三期,确实来了很多的律所管理者和 IT 负责人,但大家的关注度并没有很高,尤其是真正付诸行动的很少。
律所管理者关心的,主要是数据安全问题或者打造品牌形象,对于 AI 可以如何提高律师的工作效率,律所管理者不太关注。
相反,还有一些个体律师和公司法务来参加,这些群体原本并不是这个活动的目标受众,但非常想了解 AI 可以如何帮助自己提效。
尤其是这个活动的 AI 智能体共创环节,非常受个体律师和公司法务的欢迎,说明这些群体对 AI 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有很大诉求,与律所管理者关心的问题非常不一样。
这就是市场用脚投票出来的结果。
就像很多企业服务软件一样,采购的决策者和终端用户其实是两波人,二者的需求并不同,同时满足两类用户的需求非常难,通常要么只满足老板的需求,但终端用户的体验非常差,最终用不起来,要么产品体验好,但由于没有满足老板的需求,导致最后卖不出去。
例如,飞书的用户体验很好,但也得解决老板的各种管理需求,这样才能被市场买单、叫好又叫座,毕竟很多人不需要这么先进。
这就是 To B 市场。
但是,AI 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可以极大地赋能个体,再加上新媒体,个体知识工作者的价值会快速扩大,成为超级个体。
正如我在《真正通过 AI 和新媒体赚到钱的,是 85 后的律师🤙🤙🤙》里分享的,最容易通过 AI 赚钱的,其实是个体律师。
在上周厦门律协举办的法律 AI 共创大赛上,我们也看到了非常多律师个人或团队应用 AI 的案例,那真是实打实地提效 —— 律师会不会用 AI,正在实质性地拉开差距👇
通过以赛促学/用的方式,让律师真正地把 AI 用起来,这样整个律所也跟着 AI 化了。
至于 AI 直接在律所层面落地,则需要做很多基建工作,比如缺少数据,那怎么获得数据?并不是你让别人提交,别人就会提交的,而是要专门的人去推动,还要用科学的方法。
再进一步想,什么是超级组织?
是打造一个强大的系统或者 AI,还是由一群超级个体共同组成一个超级组织?
还是以数据问题举例:没有人,就没有数据,没有组织认同,最终也拿不到数据。
归根到底,优秀组织就是由优秀个人组成的,尤其是律所这种以个人能力为主的组织。
现实中,整个行业对 AI 认知不高,仅靠头部少数几家律所吆喝,是没什么用的,这也是我关掉法律 AI 项目,现在转做法律科技社区和智库,推动市场教育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海外大型律所和法学院投资法律 AI 培训教育,已经是常态化策略了。
总的来说,要推动 AI 在法律行业落地应用,采取自下而上的做法,更加靠谱。
只要年轻人用 AI,律所层面会改变的,毕竟没有人会抗拒更厉害的年轻人以及新的潮流,除非他想被这个新的时代所淘汰。
因此,这是个体最好的时代,而对组织来说,想办法吸引优秀的人加入,才是正事。
欢迎联系
法律修音机(Legal Studio)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法律科技自媒体,也是个高质量的交流社区,致力于传播全球法律科技的前沿资讯和深度内容,让好产品和好内容被看见。
自成立第一天起,法律修音机 Legal Studio 就致力于推出法律科技相关的教育资源。随着 AI 浪潮席卷法律行业,我们也希望帮助整个行业为 AI 即将随处可见的世界做好准备。
目前,我们构建了一个【法律科技智库】,并被飞书官方社区收录,访问量已经 1W+👇
🔗 智库地址:
https://www.feishu.cn/community/article/wiki?id=7384712700309274628
与此同时,我们还组建运营了一个【法律科技社区】,平时分享法律科技和 AI 相关的前沿信息,并进行高质量的讨论。截至目前,社区已经有 1500+ 实名制入群的朋友,包括法律科技从业者、律师、法务、法学院师生、其他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等,背景非常多元。
💡了解更多:
🎟️法律科技专栏:
👉Legaltech Insight:仅包含前沿资讯
👉Legal Studio 法律科技智库(专业版):包含前沿资讯,以及深度洞察和创新案例
注:专栏付费用户请联系法律修音机主理人,开通智库(飞书版)权限,解锁更多内容。
更多合作方案,欢迎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最后,如果你对法律科技尤其是「AI+法律」感兴趣,希望及时了解相关资讯,或者有产品或活动想在社区推广,又或者希望参与到社区的共建中,欢迎联系法律修音机主理人。添加微信请备注:姓名-工作单位-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