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人家早招满了,后面的面试是溜狗呢

科技   2024-12-15 12:26   美国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职场上特别常见的现象——“原来人家早都招满了,后面约的面试是单纯为了指标呢”。

这个话题听起来可能有点无奈,但它却是很多求职者在面临职场求职时无法绕过的疑惑。

面试的光环与实际

面试,一直以来都是职场中的“神圣仪式”。它意味着职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每当我们收到心仪公司的面试邀请时,心里总会不自觉地涌上一股兴奋和期待。为了这个机会,大家会拼尽全力去准备——反复修改简历,模仿面试,甚至找专业的职业顾问来辅导。可是,所有的这些准备,到底能带来什么结果呢?

我有一个朋友小李,她是一名应届毕业生,简历上有几个非常亮眼的实习经历,简直是为求职加分的利器。她申请了一家大公司的职位,接到了面试通知。她内心激动得不得了,觉得自己终于有了一个跳板,能够进入这个大公司。

然而,面试当天的情形却让她大跌眼镜。当她进入公司,迎接她的并不是热情的面试官,而是那种典型的“例行公事”式的面试。面试官的态度冷漠,问了一些标准化的问题,连最基本的“你为何选择我们公司”之类的常规问题都没怎么深问。一切看上去都不太对劲,可小李仍然对这次机会心怀希望,想着即使结果不好,至少自己努力了。

几天后,电话终于打来了——她没被录用。公司表示已经选择了其他候选人。小李顿时有些懵,心中的期待瞬间化为失望。

然而,事后她才得知,那个职位早就已经招满了,而她参加的面试,根本就是公司为达成招聘指标而做的“面子工程”。换句话说,她不过是走了一个形式,面试成了一个虚假的流程。

面试,变成了“形式主义”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精心准备,期盼着通过面试赢得一个新的机会,但最终却发现,整个过程不过是一场为了完成招聘指标的“走过场”——这无疑让很多求职者感到心寒。

事实上,像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尤其在一些大公司,招聘往往并不完全是为了真正找到合适的人才,而是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年度招聘指标、预算等限制。

更让人无奈的是,有些公司在已经招满人选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安排面试。这些面试看起来热火朝天,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公司只是为了满足招聘数量的需求,强行安排面试,似乎是走个程序,完成个“任务”,而这些面试中的求职者,往往都成了“摆设”。

这种“面试”现象的根源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公司往往需要根据管理层的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面试,哪怕职位早已招满。

事实上,很多大企业的招聘行为是受到外部考核压力的影响。为了能够符合某些目标或面试次数,企业甚至会在没有实际招聘需求的情况下安排面试。这种做法有时甚至成为了企业内部的“惯例”。

换句话说,招聘本应是公司人才筛选的重要一环,但当它成为了公司在外部应付压力的工具时,很多求职者的时间和精力就这样被浪费了。而这对于求职者来说,既没有得到实际的反馈,也没有获取任何意义上的进展,反而更加让人心力交瘁。

求职者的心理负担

对于求职者来说,这样的“形式面试”无疑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我们总是怀抱着希望走进面试现场,期待自己能够以真实的能力和表现赢得一份工作。

但当我们发现这些面试只是公司为了完成任务安排的一场空时,心中的失落感是可以想象的。

在一次次的无望等待中,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甚至对整个职场充满了迷茫。每一个被“溜狗”的面试都像是一次打击,让人不敢轻易去相信这场竞争到底还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机会。

如何应对这些“面试”现象?

面对这样的职场现象,求职者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保持理性。职场竞争激烈,每一次面试都需要我们投入心力和时间,但遭遇挫折时,不能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求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要学会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其次,了解公司的招聘情况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申请的公司频繁发布同样的职位,但面试后始终没有进展,这时就要多留个心眼了。很多公司可能根本不需要招聘,但为了满足招聘指标或其他目的,才不断发布招聘信息。

最后,建立和扩大自己的职业网络同样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对策。通过行业内的前辈、朋友、甚至职场论坛等平台,了解市场行情,获取一些内部信息,不仅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识别哪些职位是真正需要人手的,还能增加求职成功的机会。


小象AI
追踪人工智能趋势,关注科技行业突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