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的22日,哈萨克斯坦的高官叶尔兰·卡林到访中国人民大学,分享了哈萨克斯坦在应对人口问题上的一些经验。
在他的演讲结束后,一位王姓教授提出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问题:为什么哈萨克斯坦的女性能够早生、多生,而中国的年轻女性却普遍不愿意结婚生孩子?
教授的提问中,带着一些批评的意味,指责中国的年轻女性“不愿意结婚,不要孩子”。他似乎觉得当今的年轻人过于“自私”,即使家长和领导多次动员劝说,她们也听不进去。
接着,教授又带着羡慕的语气询问哈萨克斯坦的政策:“她们怎么能够这么相信你们的话,老老实实的,服服帖帖的就这么生孩子,早生、多生?”从这番话中,教授似乎认为,年轻女性如果不愿意生育,那就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不负责任。而哈萨克斯坦的女性为什么能如此听话呢?
教授已经70岁了,是俄罗斯、中亚问题的研究专家,长期在学术界工作。按理说,他应该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和较为广阔的视野,但这一问却让人感到有些瞠目结舌。
我们很难不觉得,教授的提问里,潜藏着一种“奴隶主”的心态——女性在他眼中,似乎是社会生产力的工具,而生育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利益。
哈萨克斯坦的政策:让女性选择生育,而非强迫
面对这样一个带有偏见的问题,卡林高官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给出了一个平和且理性的回答。他强调,哈萨克斯坦并没有强迫女性生育,而是尊重每个女性的选择。
他自己有六个孩子,但他明确表示,哈萨克斯坦政府从来没有强迫任何妇女去生孩子,所有的生育决定都是基于女性个人的意愿。
卡林接着谈到了哈萨克斯坦政府在推动人口政策时所采取的措施。他提到,哈萨克斯坦注重社会公平,努力让民众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为了鼓励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家庭生育,政府还实施了一些实际的经济支持政策。
例如,哈萨克斯坦正在考虑设立一个教育基金,每个孩子在五岁时就可以由父母为其开设一个独立账户,政府每年为账户注入500美元,并且每年增加7%。等到孩子成年时,他们就可以拥有一笔积累的储蓄,足够支持他们结婚、买房或继续深造。
卡林的回答其实并不复杂,也没有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奇招”。他讲述的政策措施,却都在体现出尊重和关爱。他并没有像王教授所想的那样采取高压的方式,而是通过制度上的保障,让每个家庭在生育后都能得到实际的支持和帮助。
认知的差距
王教授的提问反映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教授的提问中,“老老实实”和“服服帖帖”的表述,让人感觉他对女性的期望是“照着既定的轨迹走”,而不是尊重她们的个人选择。这种思维背后潜藏的,是将女性当作“生产工具”的观念——在他们眼中,生育只是“社会责任”的体现,而不是个人意愿的选择。
这种视角的差异,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社会对待女性的态度,往往缺乏足够的尊重与理解。当哈萨克斯坦的政策强调社会公平和女性自主选择时,王教授却更关注“如何让女性听话”,甚至显得有些想要“控制”女性的生育行为。
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育?
我们再来看一下,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结婚生育。王教授批评年轻人“自私”,似乎认为这是他们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但实际上,生育率的下降背后,并不仅仅是“自私”或者“不愿意承担责任”,更深层的原因是经济压力、生活成本以及社会保障的不足。
如今的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从高房价到高消费,从教育负担到医疗压力,生活的每个环节都让他们无法轻松呼吸。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年轻人要想买房、结婚、养育孩子,都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
很多年轻人甚至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更别说生育和抚养孩子了。
不仅如此,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年轻人选择不生育的重要原因。比如,生育后的女性往往面临就业难、收入低、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缺乏充分的支持使得他们不敢轻易选择生育。再加上教育和医疗资源的稀缺,让许多年轻人担心,孩子未来的生活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