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素有西洋古典音乐“乐器之王”的美称 ,世界上第一台钢琴诞生在1709年 ,由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发明 。
然而早在 16 世纪,钢琴的前身古钢琴就已出现,并于17-18世纪风靡皇室贵族圈,成为大家陶冶情操的乐器。
图片所示是方形木盒形状的古钢琴,首位将古钢琴传入中国的人,是天主传教士——利玛窦。
利玛窦
他于1600年将击弦古钢琴进贡给万历皇帝,并亲自为万历演奏这架乐器。
《续通考》 记载:“明万历 28 年,大西洋意大利人传教士利玛窦献其国乐器,自言泛海九年始至。所谓琴,纵三尺、横五尺,藏椟中弦七十二,以金线或炼铁为之,弦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而自应”。
万历本人对此兴趣并不大。
40年后,传教士汤若望进宫安置日晷,偶然发现那台已是尘封垢积的古钢琴。
复原图
神父为崇祯皇帝奏了一曲,崇祯非常满意,还招来后妃一起欣赏,然而崇祯亦没有学习的欲望。
直到钢琴遇到了康熙。
时光飞逝,到了清朝,17世纪中叶。
康熙登基后,忙着国家大事之余,还喜欢听听宫廷演奏会,倒腾倒腾进贡上来没见过的乐器,或者干脆自己谱曲、写歌。
1673年,康熙向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Thomas Pereira 正式学习西方乐理和古钢琴。
到1703年的时候,康熙已经可以在古钢琴上弹奏中国古琴曲《普安咒》了。
徐日升Thomas Pereira
据康熙宠臣高士奇《蓬山密记》载:康熙癸未三月十六日,臣士奇随驾入都……二十一日,至渊鉴斋,上垂问许久。观四壁图画,转入暖阁,彝鼎古玩、西洋乐器,种种清响……四月十八日召至渊鉴斋,闲谈许久,说及律吕如何,探讨颇得其要。有内造西洋铁丝琴,弦一百廿根,上亲抚普安咒一曲。
《蓬山密记》中所提到的铁丝琴,即西方古钢琴。
所以,康熙算是我国学钢琴的第一人。
要知道那个时候,我们所熟知的西洋乐大师巴赫还没出生,连天才的莫扎特都要等到80年以后才出生。
康熙认为音乐与建筑、数学和贸易工具等,都是帝国最重要的且必须统一的东西。
他对西方音乐之喜欢,甚至可以说很“专业”,康熙还专门让传教士编写了一本乐理书《律吕正义》,并要求儿子们都要学习西洋乐器。
他在《庭训格言》书中写到:音律之学,朕尝留心,爰知不制器无以审音,不准今无以考古。
由此可见康熙对音乐演奏认真态度。
这么喜欢乐理、乐器和音乐,如果不是忙于国家大事,康熙一定会走音乐道路吧。
康熙去世后,雍正对西洋乐器兴趣寥寥,这些东西大多都丢库房里“吃灰”,西洋乐器再次等到伯乐,已经到了乾隆时期。
乾隆和他祖父一样对西洋乐感兴趣,他邀请传教士来到宫中,对闲置了70多年的各种西洋乐器予以分类,并且对破损的乐器进行修理。
乾隆十五年前后,乾隆皇帝化身“团长”,一手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洋管弦乐团——约14人组成的小型乐队,以演奏室内乐为主。
在乐器的配置上,除了有之前提到过的钢琴,还有小提琴、大提琴、象牙竖笛、吉他等多种西洋乐器,这独特创意在清朝历代皇帝中可谓是首开先河,独树一帜。
在乾隆皇帝之后,这些西洋乐器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被奏响。
光绪是个极其热爱音乐的人,他喜欢抚弄各类乐器,甚至会在钢琴上弹奏华尔兹舞曲。
慈禧也是西洋乐的爱好者,当时袁世凯为了讨得太后欢心,专门训练了一支20人的管弦乐队供慈禧取乐。
在慈禧太后寝宫中,还有一个八音盒,播放的是婉转的华尔兹舞曲,据说,慈禧太后每夜都要听着这些音乐才能入眠。
直接说吧,如何练琴?
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在练琴过程中,要慢练,力量要用得透,而且还要要做6件事,其中5件用耳朵,1件用眼睛。
第一、听声音是否集中。也就是说每个弹下去的音符是否有清晰的发声点,无论是强还是弱,都应有清晰的发声点,如果找不到,那这个音显然完成得没有质量—–虚了、散了,重来,直到听到为止。
第二、听声音是否生硬且砸。这是因为太想听到那个点而对手没有控制,过重,没经过思考的用力,咂的声音听起来凶巴巴的,很刺耳,很不爽,重来,直到听起来不砸不硬为止。
第三、听节奏是否均匀。有没有滑音,有没有清晰的拍点,长音阶跑动时有没有拖沓,上行渐强时不抢拍,下行渐弱时不拖拍,找到清晰的拍点是关键。
第四、听力量是否均匀。二指三指一般没有问题(不过二指时有惰性),大指容易太强,4,5指容易太弱,力量不均匀直接导致声音不均匀。
第五、听双手合的时候是否整齐。双手合奏时两手手指须有相当整齐的触键声音,一般来说左手跟不上的情况多,左手要有更多的单独练习,使手指能力大概不输于右手,方能做到步伐统一。
第六、看手腕是否平稳。肩、肘、背等部位动作是否多余,是否始终保持同一个高度,同一条线。同一高度,是用来检查手腕有没有上下抖动;一条线,检查手腕有没有前后耸动(上黑键时尤其注意,主动用手指去够,而不是用手腕来帮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