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三万六千多遍

文摘   2024-11-18 07:57   北京  
前几天自家院要参加一个设计评审会,要跟几个竞争对手打擂台,汇报自家方案。头一天夜里把PPT拷给会议组织方,心里不老踏实,还专门拜托人家给帮忙提前打开看了看,说是能正常播放,也答应给调成演讲者模式。

到了第二天开会的时候,自家院设计的竞争性方案排在最后一个汇报,甲方要求又特别严苛,限定时间、限定一台电脑,说进场前有人帮你把PPT打开,你坐下只管汇报就行。等往这儿一坐才发现,甲方事先没把PPT调成演讲者模式,我在备注栏做的所有提示都看不到了。


一群砖家坐在评委席大眼瞪着我,已经容不得我再退出、再设置了,只能稳了稳心神开始往下讲。

讲了一分多钟,讲开了讲顺了也就好了,很快从紧张状态进入了舒适区。

无他,唯手熟尔。为了这场汇报能顺利帮自己斩关夺隘,头一天夜里,卡着秒表反反复复练了三四十遍,到最后已经能把时间误差控制到±3s了。

所有写在PPT备注栏的那些句子,在我自己的大脑不知情的条件下下,早已经随着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深深刻进脑子里了。

从会场出来,总体感觉还好,后来据说现场反馈也不错。


晚上躺在床上,无意间刷到了沈腾拍的《飞驰人生2》最后那段超燃的最后一届巴音布鲁克汽车拉力赛,坐在沈腾副驾的导航员尹正手里的导航路书丢了,沈腾凭着记忆里的地图开完了全程。

巴音布鲁克1462道弯、109公里。

五年,三万六千多遍。

看了之后就有点自我感动,有努力就有回报的那种感动。


一万小时定律”的提出者,是个叫格拉德威尔的作家。按他给出的计算原则,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1.1415525年),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大抵是这样的。有的东西在眼下这个岗位上干得勉强还行,是因为之前有过十几年的积累;有的还是一塌糊涂不怎么样,就是因为接触的太少,有些该走的路还没走完。


2025年的注考招生已经开始了,前两天后台的几位老师已经开始推招生宣传的广告了。

十字和老于他们这一拨老师入行的很早,走到今天,早早过了初始积累那个阶段了。你问问他们是不是在注电的真题和各类标准规范手册上花了多少时间,可能答案是大于1万小时的。

没指望当个注考专家,当个一年通过注考的普通学员就好,不妨试试,今年用1500个小时顺利上岸?


建筑电气人
纳米教育提供专业的注册考试辅导、设计类咨询等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