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 1500年!

民生   2025-01-05 09:06   安徽  
一曲长歌千年诵
南陵,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闪烁着历史的光芒。它的建制沿革,犹如一篇跌宕起伏的乐章,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南陵故城,在县西南一十二里。按舆地志:南陵县有旧地,置戍郡,即普通六年置南陵郡城也。隋平陈,废。”

其大意是:南陵故城,位于县城西南方向大约十二里的地方。根据《舆地志》的记载:南陵县有一处旧地,曾设立过戍守的郡,这就是在普通六年(南朝梁时期)所设置的南陵郡的郡城。隋朝平定陈朝后,这个郡城被废弃了。

由著名学者、南陵邑人徐乃昌所撰的《南陵县建制沿革表》也记载:“南陵,汉春谷地也,东晋曰阳谷......宋齐未立县,梁立郡曰南陵,遂以南陵名其县”。

大意是:南陵,原本是汉朝时期的春谷地区,到了东晋时期被称为阳谷……在宋、齐两个朝代时,这里还没有设立县,到了梁朝时期,在这里设立了南陵郡,于是就用“南陵”这个名字来命名这个县。

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南陵郡和南陵县的先后设立,这标志着南陵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的正式确立。风雨兼程,一曲长歌,从公元525年到2025年,南陵建制历史已有整整1500年。

远古之时,南陵还是一片未经雕琢的璞玉,夏商的遗风、春秋的烽火,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唐虞夏时期(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直至夏朝),南陵地境隶属于扬州。《省志》记载:《尚书·禹贡》中提到淮海地区为扬州。应劭(东汉学者)解释说:因为这个州的边界多水,水面波光粼粼,所以称为扬。《地理今释》中扬州的范围包括江南地区的江宁、扬州、庐州、安庆、池州、太平、宁国、徽州、镇江、常州、苏州、松江这十二个府,以及滁州、和州、广德这三个州,还有凤阳府的凤阳、临淮、定远、霍邱、盱眙、天长这六个县,寿州,以及淮安府的山阳、盐城这两个县。旧的府志可以追溯到高辛氏(帝喾,五帝之一,司马迁说他是黄帝的曾孙)时期,但《省志》是从唐虞时期开始记载的。

殷商时期,南陵地境属于扬州。《宣城志》记载:商汤继承了禹的基业,统治了九州之地,即九围,也称作九有,这里仍然属于扬州。  

周朝时期,南陵地境属于扬州,是吴、越、楚三国的领地。乾隆时期的府志记载:《周礼·职方氏》中提到东南方向是扬州。旧的县志记载:周武王将泰伯的五世孙周章封在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了吴国,这里就归属于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国灭掉了越国,这里又归属于楚国。

(二)

秦朝时,南陵地境隶属于鄣郡。秦朝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文献通考》中说是四十个郡,与《史记》的记载不同。秦朝在江左西部地区设置了鄣郡,西北部属于九江郡,东南部属于会稽郡,以浙江为界,治所在故鄣县。《通考》中提到:古时的扬州在秦朝时设置了五个郡,鄣郡就是其中之一,宜城、新安、新定、丹阳郡的西部边境,以及吴兴郡的西部边境都属于这个范围。

《通鉴》中胡三省(宋元之际史学家)注释说:故鄣县在汉朝时属于丹阳郡,这个地区原本是秦朝鄣郡的治所,所以称为故鄣。后来的广德军所在地就是古时的故鄣县。明朝的《一统志》中提到:故鄣城位于广德州城的东北方向。根据《舆地广记》的记载,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掉了韩国,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掉了赵国,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灭掉了魏国,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掉了楚国,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灭掉了燕国,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掉了齐国,于是统一了天下,设置了三十六个郡。秦朝在郡一级设置郡守、郡尉、郡监等官职,随后发兵渡过长江,平定了百越地区,又设置了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总共设置了四十个郡。

明万历《南陵县志》明确指出:“夫南陵,古扬州域,秦创名陵阳,隶之鄣郡。”但对此没有详细的考据。

(三)

西汉时期,鄣郡改为丹阳郡,南陵地境随之成为丹阳郡的一部分。乾隆时期的府志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将鄣郡改名为丹阳郡,统辖十七个县:宛陵是第一个,於潜是第二个,江乘是第三个,春谷是第四个,故鄣是第六个,陵阳是第十二个,以此类推,直到宣城是第十七个。

汉时春谷县,范围涵盖今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青弋江西南部分、繁昌区和铜陵市,直至池州市贵池区清溪河流域濒江部分(含池州市主城区)、青阳县东北部这一大片狭长的沿江区域。《续通典》中宋白(北宋大臣、文学家)说:南陵县原本是汉朝的春谷县。

根据汉代《地理志》的序言,凡是郡治所在的县会先被记录。《资治通鉴》中洪适(宋朝政治家、金石三大家之一)的注释说,丹阳郡的治所在宛陵。古代的宣城县另外设立治所在清弋江(今南陵县弋江镇),所以被列在第十七位。

东汉时期,南陵地境属于丹阳郡。万历时期的府志记载:东汉时期丹阳郡的治所没有变化,宣城县被并入宛陵县,统辖十六个县:宛陵是第一个,故鄣是第四个,春谷是第十五个,直到石城是第十六个。康熙时期的府志中提到:汉顺帝永和年间,曾经析出部分地区设置宣城郡,但《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秦时的鄣郡和陵阳,汉时的丹阳郡和春谷县,都见证了南陵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

(四)

三国东吴时期,南陵地境隶属于丹阳郡。春谷县成为周瑜、周泰、黄盖等东吴名将的驻守之地,他们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流传至今。春谷县的名号,也在周瑜、周泰、黄盖等的英勇事迹中,熠熠生辉,成为了南陵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通考》记载:孙策初次渡过长江时,就任命周瑜、周泰为春谷长,此后这里成为重镇。根据《省志》的考证,丹阳郡的治所在宛陵,这一记载在《汉书》和《后汉书》中都是相同的。三国时期吴国仍然以宛陵为治所,而不是建业。后来吴国君主孙权将秣陵改名为建业,并在黄武四年(公元225年)迁都于此。《宋书》中提到的秣陵,其原名实际上是金陵。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将丹阳郡的一部分分出,设置了宣城郡,治所在宛陵,而丹阳郡的治所则迁到了建业。

西晋时期,南陵地境隶属于宣城郡。万历时期的府志记载:晋武帝平定吴国后,在太康二年将丹阳郡的治所迁到了建邺。另外设置了宣城郡,治所在宛陵,隶属于宣州。统辖十一个县:宛陵是第一个,陵阳是第三个,春谷是第八个,以此类推,直到怀安是第十一个。

东晋时期,南陵地境先后隶属于襄城郡和淮南郡。万历时期的府志记载:晋元帝即位初期,由于某些年份资料缺失,人们只知道他曾在春谷地境临时设置了襄城郡,并封他的儿子为宣城郡公,设置了内史来管理郡内的事务。

到了成帝咸和初年,由于同样年份资料缺失,人们只知道当时析出了丹阳郡的南部地区,在于湖临时设置了淮南郡,与宣城郡并存,同时停止了襄城郡的设置。此外,还在宣城的北部地区临时设置了逡遒县,隶属于淮南郡。逡遒县位于宣城郡城以北四十里处。    

另外,根据《宋书·符瑞志》的记载:晋成帝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庐江郡的春谷县得到了一只玉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庐江太守路永上报说,在春谷县城北得到了一块金子,形状像印章。洪亮吉(清代文学家、史学家)的《东晋疆域志》中提到: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春谷县还属于宣城郡,而它属于庐江郡的情况,则是因为苏峻之乱(按语:苏峻之乱,是东晋成帝年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叛乱,爆发于咸和二年即公元327年,由历阳内史苏峻发起,联结镇西将军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起兵进攻建康。于次年攻破建康执掌朝政,庾亮则与江州刺史温峤推举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建立讨伐军反抗苏峻,同时三吴地区亦有义兵起兵。乱事于咸和四年即公元329年,随苏峻于前一年战死和余众陆续被消灭而结束。)导致淮南地区的民众流入江南,可能有人在春谷地境临时设置了庐江郡。

(五)

南北朝时期,南陵迎来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朝的宋、齐两朝时,南陵地境属于南豫州的淮南郡,同时也隶属于宣城郡。《通鉴》的注释中提到:宋泰始年间,将扬州的淮南郡、宣城郡划为南豫州。万历时期的府志还记载: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停止了淮南郡的设置,由宣城郡兼管其领地,并将治所移到了于湖,但不久后又迁回了宛陵。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从宣城郡中析出部分地区重新设置了淮南郡。顺帝升明初年时,淮南郡再次被停止设置,由宣城郡兼管。《宋书》的志书中记载:宣城郡的太守管辖着十个县,分别是宛陵、广德、怀安、宁国、宣城、安吴、泾、临城、广阳和石城。其中,广阳县本名陵阳,因为县境内有陵阳山而得名。晋成帝时,因为杜皇后的名讳而改名为广阳,即后来的石埭县。

《南齐书》的志书中记载:宣城郡统辖着十一个县,分别是广德、怀安、宛陵、广阳、石城、临城、宁国、宣城、建元、泾和安吴。按照乾隆时期的府志所引用的《宋书》和《南齐书》的志书来看,当时宣城郡所属的县中并没有春谷县,可见春谷县原本隶属于淮南郡,只是偶尔因为淮南郡停止设置或合并而隶属于宣城郡,后来又重新析出设置了淮南郡,所以春谷县隶属于淮南郡才是正确的。

雍正时期的《南陵县志》记载说:春谷县在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因为避太后的名讳,而改名为阳谷县。但是将阳谷县记载在宣城郡下,既与《宋书》和《南齐书》的志书不符,也弄不清楚这两个朝代析出合并的始末,至于将春改为阳更是没有其他的考证。旧的县志说,《晋书》中记载何琦曾经隐居在阳谷县,但晋元帝时只是在春谷地境临时设置了襄城郡,当时并没有改阳谷县的事情,所以这可能是个误解。

(六)

南陵的建制沿革,就像一首跨越时空的诗歌,吟唱着岁月的流转与文明的演进。

南陵的建制沿革,就像一部厚重的历史图册,记录着时代的话语与现代的魅力。

梁武帝时期设立了南陵县,隶属于南陵郡,临江之处曾有城基,距离现今的县城一百三十里。此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南陵的建制虽有所调整,但其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地位始终未变。(唐之后的南陵建制沿革情况,另有专文叙述。)

南陵所隶属的郡、名号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经历了分割、合并、迁移等多种变迁。南陵与周边地区的疆界,当时只有与宣城、芜湖以河为界,土地不相混杂。其他的地区则像犬牙一样交错,像唇齿一样紧密相连,一些民间的诉讼和纠纷接连不断。明朝万历年间的南陵知县沈尧中曾经奉命一一实地勘查,在边界上立碑为界,至此以后,疆界较为分明。
    进入民国时期,南陵又成为了安徽省、芜湖道以及各行政督察区的组成部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南陵更是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书写着新的篇章。
    南陵的建制沿革,既承载着厚重的时空记忆,又焕发出崭新的时代气息。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南陵将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成为一个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千年县邑。

撰稿:王翔 制作:梅杰

初审:张娅琴
复审:汪高胜

终审:秦   鋆

南陵发布
安徽省南陵县融媒体中心(南陵县广播电视台、南陵报社)官方账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4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