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民生   2024-12-28 17:30   安徽  

时光印记乡贤祠(上)

南陵乡贤祠位于名宦祠之后。如果说,名宦祠主要供奉那些在其任期内对南陵有显著贡献、德才兼备、政绩卓著的官员。那么,乡贤祠‌则是供奉那些对儒学和乡里作出重大贡献的‌乡绅,以及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并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

这些入祀于乡贤祠的南陵本土群贤按朝代分,晋朝时期一人,宋朝四人,元朝两人,明朝十二人,清朝十三人,共计三十二人。

贤德流芳 乡土之光

晋朝的孝子何琦。何琦,字万伦,晋朝时期人物。他在十四岁时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超出了常规的礼节。他性格沉稳聪明,富有见识,喜爱古学,博学多才。他居住在宣城阳谷县(按:南陵县境,晋朝时期县名阳谷),尽心侍奉母亲,每天早晚都亲自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他常常担心家中没有足够的美味佳肴供养母亲,于是担任了郡主簿的职务,并因孝行被举荐为孝廉,后来被任命为郎中,随后又通过选拔补任宣城泾县的县令。

当母亲去世时,何琦痛哭流涕,悲痛欲绝,甚至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守丧期满之后,他辞官归隐,不再与人交往,专心致志地研究典籍,以弹琴读书来自我娱乐。他不经营产业,生活节俭,欲望很少,无论生活富足还是贫困,都与乡邻共同分享。至此成为一代高士,同时他的孝行也传诵至今。

徐勣画像

宋朝的学士徐勣。徐勣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考中进士,当时是一甲榜眼及弟。得益于科举考试,更因为哲宗、徽宗前后两位皇帝的赏识,“学而优则仕”的徐勣一路升迁,先后任中书舍人,迁给事中,授翰林学士。

虽然仕途坦顺,但徐勣并没有失去儒家士大夫的本色,他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在担任地方官时,冒着风险为服兵役的百姓说情,免除他们的杖责之苦;他亲自率领士兵修筑海坝,保护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他还同皇帝争辩,竭力主张免去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

因政绩卓著,徐勣又先后擢升为龙图阁直学士、显谟阁大学士。由于与误国误民的权臣蔡京难以共事,被皇帝赞誉为“立心刚正,积学渊源。” “宅心刚直,制行端方”的徐勣,终不复用,于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致仕返乡,驰驿归田。徐勣返乡后,热心桑梓教育,还创办了元功书院。

孝子李经。李经,字天常,生活在宋绍圣、元符年间。他极为孝顺,母亲去世后,葬于工山,他就在母亲的墓旁建庐守墓。他亲自拿着畚箕和铁锹,修筑围墙并种植松树。那片地方原本经常有老虎出没,但李经毫不畏惧,老虎此后竟然绝迹了。有一次,李经夜晚回家,风雨交加,黑暗中似乎有火光为他引路。路旁一座茅舍里的老翁和老妇邀请他进屋,言语十分恳切,并说:“早就听说李孝子的名声,今天才得以相见。”到了早晨,李经发现那竟是土神祠。

李经每当遇见年轻人,必定会教导他们《孝经》和《曲礼》的主要思想。他在八十岁时去世。绍兴年间,知县葛祺建立了苏仲方、李经两位孝子的祠堂,并且在郡里的孝子祠中一同祭祀他们。(旧版府志中说:苏、李两人的事迹过去记载简略,且都涉及奇异之事。后根据《孝顺事实》的体例予以保存。)    

都官杨若。杨若,字又先。他幼年时丧父,但勤奋好学。在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峡州长杨县主簿的职位。之后,他历任绵州罗江县丞、汉阳军司理,又改任宣教郎,后担任祁县的知县。他为人明察秋毫且宽恕待人,但不可侵犯原则和底线。任期满了之后,他被任命为分司,后升为提辖监,再升为登闻检院,最后授为大理司直。他曾被任命为江阴军的知军,但还未赴任,就又调任为军器监丞,之后转为太府寺官员,再出任全州的知州。

在全州,他兴办学校、敦促品行,创立赈济仓,减少浮额租税,实施了许多惠及百姓的政策。有一个号称“西山老虎”的豪强,纠集党羽横行霸道,杨若设法将其绳之以法。之后,他调任信州的知州,又被召入朝担任大宗正丞,迁升为都官郎,再升为直秘阁,进而担任朝议大夫,最终以直宝章阁的身份退休。

知县方懋德。方懋德,字元相。他在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开始步入仕途,起初在胄监任职,后来被任命为鄂州的刑曹,接着又改任湖州的武康尉。有一次,一个乞丐死了,有人诬陷富人沈氏是凶手,案件几乎已经定谳,但方懋德成功地为沈氏辩护并使其获得释放。

由于他的表现,方懋德被推荐调任为晋陵的县丞。后来他又改任钱塘县的知县,当时郡里要求征收五十万块砖,方懋德坚决反对,最终使这项征收被取消。还有一次,朝廷的使者来巡视京城附近地区,发现有不合规使用棍杖的情况,这本来会牵连到邑佐(地方辅佐官员)治罪,但方懋德表示这是知县的责任,邑佐并不知情,并请求自己承担罪责,最终邑佐得以免责。后来,方懋德被任命为广德军的知军,但还没赴任就去世了。著有《云溪野老集》。

岁月沉淀 乡贤传承

元朝的知州刘铸。刘铸,字禹鼎,他的祖先是蜀郡人,因为父亲为官的缘故,全家定居在南陵。他在至治辛酉年间(公元1321年)考中进士,历任安庆路的推官和南丰州的知州,在任期间实施了许多惠及百姓的政策。后来,他调任浙江、湖广行省,两次主持科举考试,所选拔的士子都对他公正无私的评判表示信服。

刘铸尤其擅长诗歌创作,他的《题高尚书画》中写道:“忆昔东走吴越间,杖藜所过皆名山。扁舟无端忽西上,巫峡照眼青螺盘。五年尘埃卧环堵,慨想昔游良自许。偶然图画见峥嵘,似与故人成晤语。平生爱山仍爱画,画里看山天所借。此身与画两相忘,孰与庄周蝴蝶化。”他的诗歌风格极为苍劲有力。被后人祭祀为乡贤。

义士张国冈。张国冈,性格仗义,喜好行侠。在元朝至正丙申年(公元1296年),双刀赵率众寇劫掠县城时,张国冈亲自率领义兵奋力抵抗,但最终兵败被俘。即便被擒,他也决不屈服。敌人残忍地砍断了他的双腿,但他直到死都骂声不绝。到了明朝洪武戊申年(公元1368年),朝廷追赠他为忠义将仕郎,并在乡贤祠中祭祀他。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又奉旨为他重建了专祠。

 明朝的赠侍郎丁恕。丁恕,字子贞。他品德敦厚,崇尚正义而轻视财物。有一次,邻居家的墙倒塌了,丁恕在废墟中发现了一包丝织品,里面包裹着的都是白银制成的簪子和耳环。他询问邻居这是何物,邻居回答说:“我的妻子去世了,女儿还年幼,我担心这些东西会遗失,所以就把它们藏在了那里。没想到墙会倒塌,最终还是失去了。”丁恕听后,把东西全部归还给了邻居。邻居为了感谢他,提出要分一部分给他,但丁恕拒绝了。他一生都乐于在别人急需时提供帮助,平日不轻易许诺,但一旦许诺就一定会做到。因此,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为厚德君子。

据民国版《南陵县志》记载,丁恕因其子丁镃被赠予大中大夫、刑部左侍郎。

侍郎丁镃。丁镃,字永时。在永乐年间,他因书法技艺高超被征召进入国子监,参与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之后,他被任命为户部主事,后来又调到吏部,再转调至礼部祠祭司。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他随从皇帝北征。到了宣德年间,他因父亲去世而守丧,丧期满后,改任户部职务。正统初年,他晋升为刑部郎中,并被外派为浙江都转运使。因廉洁能干,他的政绩被评为天下第一。他曾出使徐州,效仿古代名臣汲黯的做法,根据实际情况开仓放粮救济饥民。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景泰帝即位,召他回京担任刑部左侍郎。当时警报频传,皇帝派遣有才望的大臣,协同镇抚等官员,监督操练军队。于是丁镃与户部左侍郎沈翼、工部右侍郎张敏、右通政使栾恽一同受命出征,丁镃独自负责大名地区,同时管辖河南、凤阳、淮安三个省份。他往来调度,组织训练义勇军,分兵屯守,设置险要防御,都有周密的规划。他经过的地区如果遭遇灾害,都会设法赈济,安抚军民,因此远近的人都感激他。后来北方敌军撤退,他被召回刑部。接着他请求告老还乡,不久便去世了。被后人祭祀为乡贤。

陈效画像

盐运使陈效。陈效,字志学,是成化辛丑年(公元1481年)的进士。他为人诚恳朴实,不尚虚华。起初担任户部主事,后来晋升为员外郎中,长期负责管理漕运事务,深受上下级的信赖。在此之前,各仓库在收纳赋税时,粮食常直接堆放在地上。每当骤雨突降,粮食就会混杂在泥泞中,有时甚至被冲走或腐烂,造成的祸患难以言表。陈效便规划措施,用石头砌成仓库地面,这一举措很长一段时间都发挥着作用。

后来,他出任兴化府知府,恰逢大旱之年,便动用库中二千余金购买谷物赈济饥民,并向朝廷请求免除当年的赋税。兴化府有木兰陂用于阻挡海潮,但因年久失修,石头已经坍塌。陈效极力修缮,还疏通了小西湖。他在兴化府任职八年,使各项荒废的事务都得到了兴办。后来,他升任盐运使,凡是能让百姓富裕、商人便利的事情,他都竭尽全力去做。但后来因得罪了刘瑾而辞官归乡,著有《东江集》

佥事吴景。吴景,字伯阳。他在弘治丙辰年(公元1496年)考中进士,最初被任命为江西奉新的知县,后来历任四川佥事。在任期间,他善于揭露奸邪,查处隐藏的罪行,为人所称道。当时,东逵等地的流寇十分猖獗,巡抚林某发布檄文命吴景到军门协助谋划。最终,流寇的首领被擒获,但他们的余党却逃入了川东地区,历经南川、綦江直逼江津。巡按俞缁认为吴景有才略,便迅速发布檄文委派他守卫江津,并约定五日内派兵支援。

吴景急忙奔赴江津,但此时城中的守军薄弱,不足百人。再加上连绵的淫雨,使得城东、西、南三面用土筑成的城墙崩溃了大半,根本来不及修缮。吴景于是召集城中的壮丁、火夫等,共计两千人,日夜巡逻操练。为了制定守城计划,他向士民们宣讲忠义之道,并率领大姓刁、胡、周等约三百人与贼寇连续交战。贼寇的气势被挫败后,表示愿意归顺。吴景便派人持牌去招抚他们,但那些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前进,只是将牌子扔在路上然后逃跑。贼寇以为吴景在欺骗他们,于是纠集众人逼近城池。吴景急忙出城迎战。在南安门,他与众人奋力格斗,亲手杀死了三名贼寇,贼寇这才退去。但不久之后,贼寇的攻击更加猛烈,而援兵却迟迟未到。吴景在城中高呼:“宁可杀我,也不要杀百姓!”最终,他被俘但仍坚决不屈服,英勇就义。四天后,援兵赶到,收敛了他的尸体,发现他的面色如生。江津的士民们为他痛哭,就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悲痛。

江津的士民因此请求为这位英雄立庙祭祀。都御史林俊和高崇熙先后上书奏报这件事,皇帝下令追赠他为按察司副使,并给予丧葬祭祀的礼遇,同时在他牺牲的地方建立祠堂。他的儿子林镐被授予官职,世袭建阳卫百户,后来改为宣州卫百户。参政邵蕢将这座祠堂命名为“忠义祠”。

举人方如冈。方如冈,字野夫。他在弘治壬子年(公元1492年)通过了乡试的推荐,之后两次参加会试却未能考中,于是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是闭门不出,专注于讲学诵读。他居住的茅屋简陋至极,连风雨都无法遮挡,每天以粗茶淡饭度日,但却过得十分恬淡自足。他潜心研究心性之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并用写诗来自我娱乐。

在正德末年,宁国府知府胡东皋非常赞赏并敬重他,多次前往他的住处拜访,还常常邀请他到景德僧舍,早晚向他请教咨询,人们都称赞他们两位的贤德。到了嘉靖年间,巡抚和巡按交相推荐他,皇帝下诏让吏部发文征召并提拔任用他,但郡县多次敦促,他却坚决推辞,不愿意就职。他著有《知新日录》和《岁寒亭稿》。

举人同知范懋。范懋,字士勉,在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通过地方推荐被任命为河西知县,后来又升任为隰州的同知。他为官清廉明察,不可侵犯,百姓们因此尊称他为“包孝肃”(意指他与著名的清官包拯一样公正廉明)。当他卸任回乡时,士绅百姓赠送的礼物他一律不接受。隰州的民众没有忘记他的恩德,特地为他修建了一座 “思廉亭”来纪念他,此事被记载在《府志》、《省志》以及《通志》的《宦绩》部分。

 员外郎张真。张真,字仲理,号奎湖,是嘉靖丙戌年(公元1526年)的进士。他在刑部观政期间,上疏弹劾贪官污吏,选拔循规蹈矩、品行良好的官员。担任华容知县时,他实行了许多惠及百姓的政策,因此民间流传着关于他“十美十异”的歌谣。后被召入朝廷,但因触犯当权者而被外放为延平府同知,不久又转任南京职方司员外。他多次上疏请求辞官归乡,兵部尚书王雅非常敬重他,为他作序送行。大学士徐阶也为他写了《奎湖屏铭》。张真著有《奎湖诗集》

义士何应龙。何应龙,字子骧,是晋朝孝子何琦的后裔。他风采英武,刚毅有力,不仅身体强壮,而且广泛涉猎书籍历史,能够通晓其中的大意。每当乡邻之间发生争执,他总是能公正地调解,让大家心悦诚服。

后来,前怯烈马赤(蒙古语,意为翻译官)星吉在太平开设行省,突然征兵,但没有人响应。何应龙便组织起义兵跟随,因有功劳,星吉将他的事迹上报,于是他被授予了珠虎符,成为民兵万户。在丁未年(府志中记载为乙未年),他归附朝廷,皇帝下诏让他的官职可以世袭。他随后跟随军队四处征战,屡建功勋。

在洪武戊申年(公元1368年),他跟随左相国徐达北上平定中原,回到京师后担任宿卫。丙辰年(公元1376年),他西征至归德州,因病去世。他留下遗书,恳切地告诫儿子们要和睦家族,以此为训。他的儿子何执中继承了他的职位,而次子何时中则让同姓的九代人同居一处。

员外郎许梦熊。许梦熊,号印峰,是隆庆辛未年(公元1571年)的进士。起初被任命为浙江仁和县的知县。因为言语得罪了新郑王,被改派到福建福清县任职。到达福清后,他实施了一系列宽政,减轻赋税以便利百姓,改革税制并促进商业,修筑堡垒以防边患,兵民都依赖他。他还特别重视振兴文化教育,建造了学舍,设置了学田,让学生们在其中诵读学习。

然而,因得罪了巡按御史,许梦熊被免去了官职。后来,他凭借资历补任为河南布政使都事,随后又调任为湖广宜都县的知县。许梦熊在任期间有着很好的声誉,后来转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负责督储易州的事务。他上疏请求废除惜薪司中的常规费用,以减轻商人的困境;同时,他还直接指责了有权势的宦官冯保。因此,他受到谴责。

之后,他被补任为德州同知,又调任为东昌府判官,再转任为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在此期间,他上呈了《筹边策》,但因此被上官降职为茶陵州同知。吏部查明他是被诬陷的,于是转任他为顺天府判官,后又调任户部,负责督运榆林军饷二十万。每鞘(指运输工具或计量单位)都额外附加了十余两银子,使得边疆人民感到非常高兴。

他又因为上呈《崇正学疏》而得罪,该疏中议论了真人张国祥佩戴玉带、位列六卿之右的事情,这忤逆了皇帝的旨意,于是他被迫归乡。虽然许梦熊在外做官数十年,但并没有中等人家的财产。他侍奉继母非常孝顺。去世后,他被祭祀为乡贤,《闽志》中将他列为名宦。   

御史管橘。管橘,号五陵,是万历乙未年(公元1595年)的进士。他初任嘉兴知县,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守丧。守丧期满后,他补任长泰知县。长泰县最苦于军饷的筹集,管橘全部免除了这些负担。当时矿产开采活动大兴,许多人借此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管橘极力请求禁止,才使得这种行为不敢放肆,长泰县的百姓对他感恩戴德。

后来,他升任大理评事,为几个被冤枉判处死刑的人洗清了罪名。他又被选为监察御史,弹劾权贵时毫不避讳。按规定,他转任福建佥事,恰逢他的儿子考中了举人,于是他辞官归乡。他捐资购置田地,与南陵附近的名流一起在安贤祠讲学,并被祀奉在乡贤祠中。他著有《涵空阁集》。

赠知县刘维和。刘维和,号怀顺,性格醇厚谨慎,一举一动都合乎礼仪。他的父亲早年去世,分家时他将财产的二分之一让给兄长,自己只取一份。母亲的饮食起居,他更是独自承担。他家境并不十分富裕,但喜欢帮助有急难的人,常助人婚嫁丧葬,因此受到族人和邻居的感激。

他一生与世无争,若有人对他蛮横无理,他总是笑着用言语劝解,使对方怒气全消而离去。后来,刘维和因为儿子刘有源受封而显贵,但他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人们都敬佩他的德行和度量。他享年八十一岁,被祀奉在乡贤祠中

前按察使刘有源。刘有源,字仲开,号工峰,万历丙午、丁未年间在科考中接连及第。在即将赴任官职之前,他拿出自己的数十亩田地分给众多的叔伯兄弟。他担任浙江西安县的知县时,平均分配赋税劳役,建设浮桥,后来被征召授予贵州道御史的官职。 但还未正式上任,就听说父亲生病,于是急忙回家,接连为父母守丧。戊午年(公元1618年),他重新被起用,补任为湖广道御史。

当时御史的职位有很多空缺,刘有源以一人之身兼任多个差事,治理严明。他抓捕了东城的大恶霸贾永亨,宫中权贵争相为他求情,但刘有源不听,最终还是按律治了他的罪。京城里的人都称赞他是执法御史,但朝廷中的权贵却大多不喜欢他。

后来他巡按广西,惩治贪官、昭雪冤屈,安抚辑录各土司。按照惯例转任四川副使,但因病请假回家。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他被推荐起用为浙江参议,不久之后,吏部又推荐他为四川副使,随即又被召回任湖广道御史。当时,宦官魏忠贤专政,刘有源不想去,留了几个月才上路。随后他又上疏以病为由辞职,因为违背了皇帝的旨意,被免官闲居。

崇祯改元后,他又被起复为陕西道御史。他多次条陈上奏兵饷事务,但因为持议与当权者不合,又被调出任参政,负责永平的军备。还未上任,又改任井陉道。在那里居住了三年,升任江西按察使,后因病请假,不等批复就离任了,于是按照惯例被免职回家。

回乡后,他更加友爱诸弟,敦促家族和睦。他修筑石堰以便利百姓,请求免除赋税劳役中多余的部分,推荐贤才、排除困难,为乡里做的善事数不胜数。他享年八十四岁,被祭祀为乡贤。

(未完待续)

撰稿:王翔 制作:鲁娟

初审:张娅琴
复审:汪高胜

终审:秦   鋆

南陵发布
安徽省南陵县融媒体中心(南陵县广播电视台、南陵报社)官方账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4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