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世界专题学术研讨会暨馆校签约仪式圆满举办

文摘   2024-05-13 18:04   江苏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随着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博物馆渐渐成为以展厅为中心的公共性文化空间,它的职能也从收藏、整理、保管、研究的内部职能扩展到展示、传播、教育的外部职能上,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德基艺术博物馆作为其中的一员,始终致力于为每一个人提供内容和形式多元的终身美育,依托博物馆丰富、多元的典藏、研究与展览体系,向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提供多彩的艺术体验活动,我们通过携手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跨学科或垂直学科的横纵研究,将研究成果通过书籍、讲座、研讨会及公共教育活动等形式持续输出,转化成公众得以再次介入的方式。


 


在“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中,不乏对于中国艺术教育事业与美术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第一、二代留洋艺术先驱。近期,我们的学术研讨会上迎来了数位高校学者与艺术从业者们,他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在这场学术盛宴中展开了深入的专题研究。


 

花花世界学术研讨会现场


透过跨度近三百年的中西方时间轴,我们得以见证百余位中外艺术巨匠于静物题材中的对话与交融,最新一批来自洪武北路小学的少先队讲解员们,也在这一天进入展厅正式上岗讲解,带领我们开启这段横跨300年的艺术史。


洪武北路小学红领巾讲解员现场



“晓风含英:中国现代艺术中花的

图像学和文化史探索” 主题研讨会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中共有38位中国艺术家,其中包含31位中国第一、二代留洋艺术先驱,他们在东西交融之中,以个体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现代美术的萌芽与生长,在世界的艺术舞台上呈现着东方的面貌。


 

“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现场


在学术研讨会中,学者们分别以常玉、颜文樑、潘玉良等几位中国艺术家的参展作品为例,通过聚焦植物的文化象征和图像学意义,探讨“花”在中国艺术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在艺术史中的演变,以及考察艺术家个体中西融合的创作历程和历史线索,着重讨论留洋艺术家在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的先锋角色,揭示图像如何被重新解读和呈现。


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


主题研讨会首先由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致辞,向到场的嘉宾表达了馆方的欢迎和崇高重视。艾琳馆长表示,展览中展出的常玉、潘玉良、吴大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以及此次增加展出的颜文樑、丘堤等一二代留洋艺术家难得一见的作品,丰满了中国近现代美术交流与发展中的细节颗粒,更清晰地还原了20世纪中国与世界并行的艺术风貌。我们在持续研究的过程中,对于作品创作时代的历史线索、艺术文化的传承溯源,不断发现与拓展着更多的探讨空间。


德基艺术博物馆秉承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同时持续以开放的姿态,开展专家学者与馆方之间的深度交流。在多元的学科视角下,我们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索、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内涵与外延,与我们分享视角和全新的观点,能够引起更多人新的启发和收获。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马楠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的主持人马楠,从“花花世界”的策展理念展开,分析了展览中从印象派到当代花卉主题所反映的艺术家心境的变化。在对于学术研讨会议题介绍的展开中,马楠强调了此次研讨会所蕴含的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学术高度,以及各位专家学者对于其研究领域的成就与深耕。在主持人的引领下,嘉宾们开始各抒己见,以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开启了一场徜徉在富丽花园中的美学之旅。



01

“文人画的洋画”之创造

发言人:蔡涛(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蔡涛


1920年代中期,关良在南京去上海的列车上和倪贻德谈到了最近的感悟:“谭鑫培的戏,和塞尚的画,正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所取的艺术方式完全不同,而所以成为佳妙的原则是相同的。”两位中国洋画界的先锋人物,在三四十年代延续了对“文人画的洋画”的关切与实践。结合德基艺术博物馆“花花世界”展览,蔡涛老师在演讲中重读了这段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回心”时刻。


上:《鸢尾花》Iris,关良Guan Liang,布面油画,1980

下:《桃花灼灼》Peach Blossom,倪贻德Ni Yide,布面油画,1960年代


蔡涛老师通过回溯关良、倪贻德等艺术家归国后在油画、水墨画之间展开的日常性的跨媒介实践,提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现代美术运动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一场被忽视了的文化实验——面对日本美术界对文人画的关切,和以巴黎为中心的西方现代艺术潮流,拥有开放文化视野的几位留日艺术家,开始重新审视本土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具备文化反思力和创新格局的跨媒介创作模式。



02

花神的⼥⼉

⼥性笔下的花卉主题

发言人:孙净(策展人、艺术理论实践者)


策展人、艺术理论实践者孙净


孙净老师以花神的女儿为题,与我们分享了艺术长河中三位重要的女性艺术家,探讨了女性艺术家创作中花卉和植物“比德”,“比心”和“铭志”的内涵。


在整个艺术史的资料图像当中,纯粹的花卉作品在女性笔下出现的频率往往高于男性艺术家,然而早期女性笔下的花卉作品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认可。孙净从西方视角引入,深入剖析了荷兰黄金时代的女性艺术家在花卉静物画领域的先驱地位。东方视角则以展览中的女性艺术家张荔英为核心,探讨了她在作品《三色堇》中所展现的融合中西的艺术哲学,以及所达到的中国抽象气韵的境界。


《三色堇》Pansies,张荔英Georgette Chen,布面油画,1940-1947


即使这些女性艺术家曾经被忽略或遗忘,如今在展览里所看到她们历久弥新的作品,让我们得以回顾她们勇敢的创新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入思考的机会,激发了对女性艺术家们的尊重和敬意。



03

描绘中国:

常玉瓶花静物中的〈文人〉意象

发言人:李赵雪(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李赵雪


李赵雪老师以“文人画”这个中国式现代性的建构为背景,探讨常玉作品“文人传统”的具体所指。


《蓝色背景的盆花》Vase of Flowers in Blue,常玉Sanyu,布面油画,1956


常玉作为第一代留法且定居海外的艺术家,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拥有独特的重要地位。由于他留下的文字较少,而中国及中国台湾等地多关注其以油画展现中国画之笔法气度;而西方学界多讨论其描绘的裸女作品。李赵雪老师则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国花”的讨论、近代花卉观念入手,从图像学和思想观念的角度分析了画家的绘画主题之意涵,将个体艺术家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了常玉作品中独特而深刻的中国文化意象的建构过程。



04

东艺并扬:

潘玉良等人对菊花意象的演绎

发言人:刘宇倩(上海中国画院程十发美术馆策展人)


上海中国画院程十发美术馆策展人刘宇倩


刘宇倩老师以潘玉良、周碧初、吕斯百的菊图为中心,讨论了艺术家们在进行菊花意象的创作时各自作出的探索与突破。


上:《彩菊》Colorful Chrysanthemums,周碧初Zhou Bichu,布面油画, 1940年代

下:《青瓶红菊》Bouquet de Chrysanthèmes Roses,潘玉良Pan Yuliang,布面油画,1944


刘宇倩老师从菊花在历史上的演变出发,谈到文人墨客的咏菊、画菊与爱菊,强调菊花意象是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她认为潘玉良笔下的菊花意象是复杂的,将乡愁、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内心的愁苦与高洁品质相结合。周碧初的作品探索了印象主义的中国之路,以物写意,呈现出了中西融合的意境之美。吕斯百则以儒雅朴实的性情,将菊花意象中的君子之德以西画手法进行传神写照,为油画创作注入了东方韵味。


在巨大的历史变局当中,他们面对西方多元艺术流派的冲击,不断探索着既民族又个人化的艺术面貌,通过对菊花的描绘接续着东方美学趣味的传播。



05

纷纷开且落:丘堤笔下的花

发言人:杨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肖


杨肖老师结合女性艺术家丘堤的人生经历,品读她志在融通“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现代绘画探索。


20世纪的中国女画家中,丘堤可谓兼具“新风”与“旧德”。她1920年代中后期求学于上海美专和日本东京,1930年代初归国后不久与“决澜赤子”庞薰琹相遇,在创造中国现代艺术之路上相伴终生。丘堤存世作品不多,多为花卉写生,且集中于民国时期,融东方文人雅韵与西洋造型意味于一炉。


《两朵山茶花》Two Camellias,丘堤Qiu Ti,布面油画,1939


杨肖老师通过回溯丘堤决澜社时期的超现实主义绘画、战争时期融合东西多元造型意味表现“中国气氛”的现代主义绘画,串联起丘堤在中国现代艺术道路上的实践历程,并将之称为“融通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探索”。最后,杨肖老师以1998年温哥华三代中国女艺术家展图录中的话来总结丘堤的人与画:“丘堤的画沉静、抒情,而这些画面的背后是她反抗陈腐与保守的一生”,“丘堤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自由的宣言,赞美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发现。”



06

折枝花卉画与丁衍庸的《兰芷》

发言人:徐雅慧(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编辑)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编辑徐雅慧


徐雅慧以本次“动静无尽”展览中的“折枝花卉”为切入点,梳理了折枝花的概念与主要形式,以及与儒学文化的关联,从该角度重新解读丁衍庸的作品《兰芷》。


中国画中的“折枝”由来已久,且词意颇多。随着花鸟画在发展进程中与文学联系日渐紧密,“折枝”作为花鸟画一分支,也隐藏深厚的文学思想。


《兰芷》Ochid and Angelica Dahurica (Lan Zhi),丁衍庸Ding Yanyong,油彩、纤维板,1971


其中折枝所带有的儒学中的“仁爱”思想,与丁衍庸所绘的折枝《兰芷》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无关联。《兰芷》一如丁衍庸将传统书法用笔与野兽派的狂放色彩交融的特点,造型生动简练、线条以拙取巧、色彩饱满鲜亮,中西融合汇通在此得到最好的诠释。


丁衍庸将《兰芷》在形式语言上进一步简化,仅将花卉入画,舍弃了器皿等元素,没有对兰花根部的描绘,像是悬浮在画中,漂泊无依。“幽兰孤寂,无根思故是我对这一幅看似绚烂夺目花卉的个人理解”,《兰芷》背后毫无疑问隐藏着丁衍庸晚年背井离乡时期对故土的思念。


花花世界专题学术研讨会出席嘉宾合影


本次研讨会从图像学和文化史的双重视角探索艺术在文化和视觉机制的深层次变迁,通过六位专家学者的见解和互动讨论,深化观众对现代艺术的理解,追索中国现代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和独特价值,增进了公众对中国现代艺术多维度发展的认知,及其在全球文化语境中的位置和意义。



洪武北路小学&德基艺术博物馆

红领巾讲解员活动



德基艺术博物馆与南京洪武北路小学的馆校合作项目——红领巾讲解员活动于近期如期举办,区委、团委领导出席并亲自验收了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各位领导在红领巾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正在展出的“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学生们自信从容地展示着精心准备的讲解内容。


 

洪武北路小学红领巾讲解员现场


通过学生们精彩生动的讲解,我们得以感受不同时期、流派及风格的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学生们也通过这次讲解员的活动,承担着知识的传播者和启蒙者的角色,不仅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储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社会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洪武北路小学红领巾讲解员现场


洪武北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汪天玉表示,红领巾讲解员活动为青少年搭建了一个优质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思考与交流中培养了学生们卓越的审美品味和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为孩子们从小播种下一颗“美”的种子。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洪武北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汪天玉


为了展开更加深入的馆校合作,德基艺术博物馆与南京市洪武北路(红十字会)小学举办了馆校合作签约仪式。玄武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玄武团区委作为指导单位,玄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满菲、玄武团区委副书记王春、新街口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丹出席活动现场,共同见证签约仪式。


德基艺术博物馆与南京市洪武北路(红十字会)小学馆校签约仪式现场


作为对博物馆教育与研究职能的持续践行,我们将持续为洪武北路小学提供高品质的研学服务,基于“红领巾讲解员”培训计划的合作基础之上,双方将围绕艺术教育、历史、博物馆学、传统文化等主题定期举办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展开“15min教育圈”,让学生们能够在课余时间,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大学校,极大地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进一步在美育课程建设、艺术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促进文博事业与教育事业融合发展。


洪武北路小学红领巾讲解员现场合影




德基艺术博物馆作为教育性机构,通过持续公共教育活动的开展、公共空间的开放、公共艺术项目的推出,向儿童、亲子家庭、成人等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提供多元多彩的艺术体验活动,以丰富多元的方式让每一位热爱艺术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持续搭建国民教育、科普宣传、历史文化和艺术熏陶的重要场域。



正在展出



点击二维码立即购票

德基艺术博物馆
跨越文化与时代的边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