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记录
苏世学在快舟一号甲火箭发射现场
三十多年前刚入职066基地时,血气方刚的我想法很简单:用航天报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时设备条件有限,绘制一张大图纸往往要一个礼拜,后来用上电脑,打开一个CAD文件也要半小时。因为地处深山,即便已到90年代初期,生活、交通依旧很不方便。但同事们内心都铆着一股劲儿,想要研发一款高性能的产品为国争光。因为有着共同的目标,大家潜心科研、乐在其中,在有限的条件下研制出不少意义重大的产品。
十年前,我因为机缘巧合加入快舟队伍。当时的我已近“知天命”之年,但在新使命的召唤下,感受到自己的心被“二次点燃”。
记得参加工作初期,066基地也曾经历过挫折。为了生存发展,当时的老领导亲自背着重重的图纸多地辗转,争取任务。大家上下一盘棋,发挥“整体优势”共克时艰,硬是从困局中挣脱,打造出高性能产品,在国庆阅兵中受到全国人民的瞩目。
在快舟团队中,我和年轻的队友们也经历过坎坷。面对困难,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为了提升可靠性和整体效能,协同各单位优化细节,披星戴月赶在节点前完成一轮轮研发和测试。因为我们知道,市场竞争不留情面,“争口气”的初心不能变。
已经历过多次飞行的快舟火箭依然年轻,我和队友们将不忘初心,用更充沛的能量创造更多价值。
李钧(后排)在试验场指导徒弟们进行调试
因为向往国防,身为80后的我一毕业就选择来到航天三江。当时所在的单位已迁出山区、落户武汉,作为“新兵”的我对航天精神、三线精神的认识还很肤浅。
渐渐地,师父和周边老同志的传帮带让我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报告里这两处术语不统一。”“再做三种工况下的试验补充验证。”“设施有限,我们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逐渐理解了什么是“严慎细实”“创新攻关”“吃苦耐劳”。
入职十余年后,我来到火箭公司,成为了快舟人。面对一个个年轻的面孔,我感受到“传承”的使命落在肩上。新一代航天人更加注重自我提升,更具有创新精神,但对航天文化和航天精神的理解、认同比较缓慢。于是,我就从一份报告、一件小事开始,让他们认识什么是航天人的作风,从一轮任务中让他们了解工作和沟通的方式方法,从一次成功中获得满足感和荣誉感,从一次“归零”中理解全员“零缺陷”质量意识的内涵,让年轻一代也在我们的言传身教中成长。
如今,我带领的90后快舟人已成长为队伍骨干,在最近一次快舟一号甲火箭发射任务中,他们的徒弟也开始承担重要职务。在一次次历练中,这批逐渐成熟的90后更加认同自己航天人的身份,并为此而自豪。
参与本次任务的快舟试验队全体队员合影
“型号成功需要千百万人的共同努力。”航天任务从研制到生产测试再到履约,是个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合力,快舟任务亦是如此。
身为测控操作人员,初入队伍的我最先结识的便是控制综合专业青年设计师彭志超和纪涛。“一刚一柔”的兄弟俩不光会写报告,也爱动手、善操作。团队所有人都向着一个目标发力:快速把活干好。轻松、团结的氛围让我迅速融入。“这处拖插拧手柄的时候听到声音还不够,还要继续送点劲儿,不然通电不稳。”从地测展开到线束布局,我将自己的每样“法宝”分享给年轻队员们。
在武汉火箭产业园,我们一起连轴排故;千里之外的发射场,我们为了连续发射任务彻夜转场;遇到困难,我们全力以赴;每一次成功后,我们深情相拥。在一次次协力攻坚中,所有人都建立了深厚友谊,“快舟人”是我们共同的名字。
在与快舟相识的这些年,我见证了队伍中小程、小钱等新力量的成长,个人也在多次历练中更加适应科学、紧凑的任务流程。
第一次参加快舟任务,我就自豪地将火箭腾飞的瞬间设置为微信头像。根据组织安排,最近一次快舟一号甲火箭发射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快舟任务,但“快舟人”将是我永远的名字,我也会把在快舟任务中收获的合力基因带到其他任务中去。
黄小青(右一)与青年设计师队友
作为青年设计师,“创新”是我的关键词。入职第一天,前辈翟总就以提问形式,与我探讨起火箭某部件可采用的新材料,“老三江”的创新气息一下子扑面而来。
近年,祖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深切感受到,只有时刻保持危机感、紧迫感,通过不断创新创造,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任务成本,才能持续保证竞争优势。以保证任务可靠性为前提,我们持续以小步迭代的方式不断满足客户需求。
在近期的快舟一号甲火箭发射任务中,我作为结构组组长,牵头开展系列技术优化,助力任务阵地流程时间大幅缩短,产品可靠性进一步提升。从寻找某关键单机的最优位置到确定减振措施,为实现某部件优化,我们在前期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反复验证,优化后的方案不仅精简了系统结构,还为后续履约任务节约了大量试验成本。
创新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不管是型号两总、设计师,还是技能人才,可能我们的一个创意、一个改进,都会对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产生较大影响。面对新挑战,我们“快舟人”将继续创新创造,让快舟成为活力四耀的金牌火箭。
来源丨火箭公司
编辑丨朱海萍
责编丨吴冰玉
审核丨崔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