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音乐是碳排放大户,通过改变现场音乐的做法可以带动其他方面的变革。图片来源:Simon Chapman/LNP/Shutterstock
8月25日,在英国布里斯托举行的全天现场音乐节上,Massive Attack乐队为约34 000名乐迷献上了精彩演出。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在全球各地,夏季日历上都排满了这样的活动。但这次名为“1.5法案”(Act 1.5)的音乐节却与众不同。它被称为“气候行动加速器”,是Massive Attack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五年合作的结晶,旨在实现现场音乐产业的去碳化。
这种努力非常必要。现场表演对艺术家来说是越来越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深受观众热爱。跨国公司Live Nation Entertainment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有超过1.45亿歌迷参加了该公司举办的50 000多场活动,创下了历史纪录。每一场演出都必须搭建临时布景,为场馆提供能源,运输表演者、设备和观众,而且往往是长途运输。
仅美国歌手Taylor Swift正在进行的“时代巡演”(Eras Tour)就在21个月内横跨五大洲进行了152场演出。2010年,研究人员利用2007年的数据估算出,英国音乐产业每年产生约54万吨温室气体排放,约占该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0.1%。现场音乐占其中的74%,这些数字很可能会继续上升。
音乐界的许多人都在呼吁可持续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歌迷施加的压力。Kpop4planet是一个由韩国K-pop乐迷发起的活动组织,该组织成功向韩国现代汽车制造商请愿,要求其取消在印度尼西亚的一项煤炭供应交易。Radiohead、Coldplay、Billie Eilish和The 1975等都曾宣布采取举措,使现场活动更具可持续性。
这些举措并不总是得到气候运动人士的赞同。例如,Coldplay在2022年与芬兰一家石油公司合作生产生物燃料而受到批评。奥斯陆大学研究音乐产业对环境影响的凯尔·戴文(Kyle Devine)指出,一种常见的批评是,乐队传递出的信息往往集中在歌迷个人的行动上,比如鼓励观众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出行、携带可重复使用的瓶子以减少塑料使用,或者吃更多植物基食品。在巡演的高能耗方面,如舞台电力需求和艺术家的出行方式,首选的解决方案往往是抵消而非减少排放。
Massive Attack与卡莉·麦克拉克兰(Carly McLachlan)及其在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同事合作的前提是,低碳实践应成为现场音乐演出各方各面的基础。由此产生的路线图于2021年发布(点击此处下载),为英国现场音乐行业制定了符合2015年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其建议的重点是遏制能源使用、观众和艺术家出行以及食品和饮料供应等领域的排放——《自然》的职业特写版块(Careers Feature)详细介绍了所有适用于“1.5法案”音乐节的原则。今年年底,研究人员将报告此类活动在实践中对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
戴文说,其他举措也标志着业界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方式发生了转变。今年,来自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8个国家的36个艺术节的组织者通过文化循环计划项目(Cultura Circular Programme)联合起来,讨论如何减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气候机器(Climate Machine)”研究小组是麻省理工学院环境解决方案倡议的一部分,该小组开展了一个由华纳音乐、Live Nation和Coldplay共同资助的项目,分析现场音乐产业的碳足迹,首先是在英国和美国开展,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缓解措施,该项目将于2025年底发布。
一些真正的改变已经实现。2023年,长期举办的英国glastonbury音乐节首次由不使用化石燃料的电网电力与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电池混合系统共同供电。2024年6月,Coldplay宣布,与2016—2017年的体育场巡演相比,本次世界巡演的直接排放量减少了近60%,其中18场演出完全由便携式电池系统供电,72%的废弃物被从垃圾填埋场转移。
从历史上看,音乐在社会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现在,音乐行业有机会成为真正变革的榜样,而观众也乐于接受。在一项针对全美35万现场乐迷的调查中,72%的乐迷表示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问题,70%的乐迷不反对艺术家对此发表看法。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22年的一份报告中发现,乐迷比非乐迷更有可能关心气候变化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说,现场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是不可持续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艺术家完全停止巡演。但这是一个毫无乐趣可言的答案——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气象学家和气候学家理查德·贝茨(Richard Betts)认为,只有在音乐行业最高层的推动下,并在良好的科学支持下,变革才会到来。现在正是发声的时候。
原文以Live music is a major carbon sinner — but it could be a catalyst for change为题发表于nature editorial。
ESE期刊公众号为非营利性传播媒介,如信息来源认为本文不宜翻译并传播,可留言联系公众号运营者删除。
推荐阅读
· 城镇化的水生态效应:水动力和营养变化如何重塑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食物网
· 利用三维水动力与水质模型表征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
高被引论文
以下数据基于Web of Science。
超过200次引用的文章有2篇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1.100107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1.100130
超过100次引用的文章有7篇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1.100134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205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0.100077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167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145
超过50次引用的文章有13篇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180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3.100237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168
https://doi.org/10.1016/j.ese.2022.100165
期刊简介
在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亲自提出和指导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ESE)于2020年1月正式创刊。ESE由中国科协主管,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ESE为双月刊,面向全球开放获取(全部论文皆可免费阅读、下载)。
ESE首届编委会由120位全球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构成。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院士担任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王金南院士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丰昌院士担任副主编,俞汉青院士、Danny Reible院士等13位世界顶尖学者担任执行主编和执行副主编。
ESE已入选3个 “一区”,即中科院一区(大、小类)、JCR报告Q1区和中国科协高质量科技期刊T1区。2023年ESE获得首个完整影响因子12.6,最新影响因子为14.0,最新CiteScore为20.4。
期刊官网: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science-and-ecotechnology